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造成美軍3000餘人的重大傷亡,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太平洋戰爭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其間,美日雙方在太平洋上進行了極為殘酷、血腥的廝殺,這其中既有海軍、空軍和坦克的鋼鐵對壘,更有普通士兵的短距離搏擊,尤以狙擊手的較量最為恐怖和神秘。
在爭奪太平洋島嶼的戰鬥中,由於熱帶叢林遮天蔽日,溝渠水草縱橫交錯,在海軍、空軍和坦克部隊無能為力時,攜帶輕武器的地面步兵就成為奪島戰的一線力量。這時,敵我雙方,誰的槍法準,誰的野外生存能力強,誰隱藏偽裝得巧妙等等,誰就成為最後的贏家。
於是,雙方的狙擊手部隊都相繼投入了叢林作戰。
其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海軍海軍陸戰隊年年都舉行遠程射擊比賽,因之培養出了一批優秀射手。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海軍陸戰隊的狙擊訓練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在其本土空曠地帶建立了多個偵察、狙擊手訓練基地。
狙擊手的訓練科目比較龐雜,主要包括射擊、測算距離、糾風偏、閱讀地圖、偽裝、偵察及野外生存技能等。當時訓練的最長射擊距離為923米,接近兩裡路。這是訓練射程的最大要求。
當然,狙擊手投入戰場後,並不意味著超過這個距離就不能射擊,或就無法射準。戰場上的情況千變萬化,戰機稍縱即逝,超過狙擊訓練距離,美軍狙擊手照樣可以一彈斃敵。
比如在衝繩戰役中,美軍狙擊手丹尼爾 卡斯就在 1100米的距離上幹掉了日軍的機槍手。
美軍狙擊手在叢林作戰中的任務不僅僅是狙擊,或進攻性狙擊,其很大的一個任務是偵察,發現敵人,然後向空軍、海軍或炮兵發信號。
美軍實施狙擊作戰,往往是三人組成一個行動小組,即一個狙擊手、一個觀察員和一個後備隊員。當然,在奪島戰中,美軍地面部隊不是全靠狙擊手。其實,當時美海軍陸戰隊每連只配備一個偵查狙擊小組。畢竟狙擊手是寶貴的。就是這樣,在實際行動中,由於傷病和死亡,陸戰隊狙擊小組最後經常只有一個人在前,由步兵在後面實施支援。
與美軍相比,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日軍狙擊手的實戰經驗稍好。因為,早在20世紀30年代,日軍狙擊手已開始了殘酷訓練。訓練往往在遠離陸地的荒島上進行,狙擊手們隨身只帶稍許的水和大米,即可潛伏偽裝訓練達一周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堅韌和耐力,美軍狙擊手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但是與美軍狙擊手相比,日本狙擊手搜集情報的能力較差。
日軍狙擊手訓練課程與美軍大致相同,但射程距離訓練稍短,在553米以上。當時日軍狙擊步槍許多都沒有安裝可調節式瞄準鏡,還大量使用金屬瞄準具。所以,日軍狙擊手很少在較遠的距離上進行狙擊。
相比之下,美軍海軍陸戰隊從1941年3月始,就用8倍Unertl瞄準鏡的「春田」M1903作為標準狙擊步槍。其後,製造商又根據陸戰隊員使用後的情況反饋進行了改進。幾經改進後的步槍稱之為M1903-A4狙擊步槍。該狙擊步槍安裝了專門生產的高精度槍管、雷德菲爾德小型瞄準鏡座、韋弗M73B1瞄準鏡,同時槍託也大有改善。總體上看,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可靠性好等特點,頗受戰士喜愛。
與美軍的狙擊步槍和瞄準具相比,日軍的狙擊步槍相對落後。儘管日軍對狙擊步槍進行了多次改進,生產出了99式狙擊步槍,但日軍很多狙擊手仍喜歡使用老式的6.5mm口徑的97式步槍。
97式步槍是日本於1937年(昭和12年、皇紀2597年)設計製造並裝配日軍的。它是在38大蓋的基礎上研發的。而38大蓋則是於1905年日俄戰爭這一年研發的。因為1905年是明治38年,所以,該槍又叫38式步槍。
需要說明的是,與美軍狙擊步槍相比,日軍喜歡使用的97式狙擊步槍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子彈射出槍膛後既無火焰也無煙霧。因此,日軍狙擊手可以貓在一個地方,一呆就是很長時間,甚至多天都不用變換偽裝地點。
在近距離狙擊中,美軍M1903-A4狙擊步槍因為安裝了高倍率的Unertl瞄準鏡,在近距射擊時,反而很吃力,不如有金屬瞄準具的日軍狙擊步槍。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狙擊手堅韌、狡猾,受過良好的訓練,並且善於偽裝,特別喜歡隱蔽在樹上狙擊美軍。這種居高臨下,眼觀八方的狙擊方式,給美軍造成了極大殺傷。
但美軍知道日軍狙擊手常在樹上偽裝時,便會利用其「鋼鐵」多的優勢,用輕機槍掃射日軍狙擊手藏身的樹冠,或者用37mm口徑的反坦克炮發射葡萄彈,直接把樹冠剃個精光,日軍狙擊手自然也被打成碎片。
對付樹上的日軍狙擊手,有時美軍也使用非正統武器,以殺牛刀宰小雞的方式,把日軍狙擊手打落。
當然,雙方狙擊手的對抗,只是太平洋戰場上的一個很小戰鬥群體。這個群體決定不了整個戰局的態勢,卻又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時甚至關乎全局。應該說,美日雙方的狙擊手都表現得超乎尋常。相比較而言,美軍狙擊手裝備精良,技術先進。日軍狙擊手裝備較差,但人更有耐性,對狙擊步槍的使用更加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