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電2接口時代,LaCie這個品牌,算是蘋果用戶比較耳熟能詳的移動硬碟品牌,而我也在做攝像剪輯的朋友手中見過,對這個橘黃色配色的移動硬碟印象深刻。
LaCie是法國存儲設備製造商 ,專注於外觀設計和內在性能,在USB3.0不普及的年代,擁有一塊雷電接口+RAID組合的移動硬碟,就意味著一騎絕塵的速度,這個優勢直到USB 3.1 GEN2的出現,以及固態SSD內存顆粒成本的大規模下降,才稍有緩解,不過目前具備Gen2速度優勢的主板和筆記本還是偏少。
LaCie Rugged機械系列是LaCie 2005年起主推的主打防護能力及性能的移動硬碟,也是我在做攝像剪輯朋友中見過的那一款橘黃色移動硬碟型號,具備單盤和RAID兩類,而這次到手的是LaCie新推出的固態版本LaCie Rugged SSD,接口也隨之升級到USB Type-C,兼顧性能,同時也繼承了Rugged系列出眾的防護能力。
外觀設計&防護能力
LaCie Rugged SSD固態移動硬碟一共有3個存儲規格版本,500G,1TB和2TB,500GB確實不夠用,而從性價比來看,1TB和2TB是首選。
LaCie Rugged SSD之上還有個Pro版本,Pro版本是真正釋放了雷電3接口的潛力系,讀取速度接近40Gbps,不過用戶也僅限於配備了雷電3接口的設備了,受眾群體更加小眾。
背後標註了基本性能,也就是最高讀寫1000MB每秒,橘黃色配色很顯眼。
隨機配備了兩根線,一根USB-A to USB-C,一根USB-C to USB-C,這樣的配置也是人性化配置,畢竟目前後者雖然是大勢所趨,但是覆蓋率還是偏低的。
這兩根線長度偏短,比較適合筆記本電腦使用。
看到它的第一眼,要比傳統的SSD固態硬碟要大一圈,這也是為防護能力妥協的地方,官方尺寸是98mmx65mmx17mm。
側面只有一個隱藏在內部的USB Type-c接口,厚度因為矽膠層的原因,會偏厚一些,但是依舊可以一手掌控。
一體化成型,沒有毛邊,做工不錯。
厚重矽膠層面的外殼帶來的是強悍的防護能力,同時手感也不錯,中間為LaCie的logo。
雖然比普通SSD固態移動硬碟要大一圈,但其實也還是蠻小巧的,對比下同樣小巧的大疆OSMO Pocket口袋靈眸和微單相機奧林巴斯,還是在完全可以接受的範疇內。
重量方面,因為注重防護能力,LaCie Rugged SSD的重量接近傳統2.5寸機械硬碟,為135g。
而常見SSD固態的重量大約為50g。
兩倍多重量帶來的是標準的三防能力,比如高規格IP67防護能力,相對於其他固態SSD常見的IP55防護能力,已經是質的飛躍了。
IP67可以承受短時浸泡,LaCie Rugged SSD可以在不超過1米水深的水中堅持30分鐘。
日常使用中很少會出現這種場景,LaCie針對的客戶群體還是偏向戶外商業拍攝,考慮到意外,相對於防潑濺的IP55,IP67更讓人心安。
多出的重量還讓LaCie Rugged SSD 具備了2噸抗碾壓能力,2噸是個什麼概念呢,日常我們開的A級車,重量大約在1.2-1.3噸之間,滿載重量也不到2噸。
日常商業拍攝中,經常有各種意外場景發生,我有一位認識的攝像小哥,拍攝的時候,甲方司機倒車沒注意,撞倒了索尼的FS7,卡口報廢,幸運的是沒有損壞鏡頭和機身,那位司機估計也知道價值不菲,裝作沒看見,更換卡口損失並不大,他們也沒和甲方較真去索賠,不了了之。
另有一項防護數據,3米高度防摔落,配合五年一次免費的數據救援,對於看重數據安全性的用戶來說非常適合。
性能速度測試
我自己平時Mac用的多,Win也不少,Win主機具備gen2接口,剛好可以用雙系統測試。
先來看看Macbook Pro的測試成績。
主力測試軟體AJA System Test lite,以及老牌的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寫入速度922MB每秒,讀取速度948MB每秒,官方數據是950MB,具體讀寫沒說,符合官宣。這個速度也是非常強悍了。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測試數據要更優秀一些,寫入956MB每秒,讀取943MB每秒。
這個性能下可以直接拍攝蘋果公司的ProRes 422HQ 4K素材,RAW 4K序列也支持,甚至10bit 4 2 2的4k30幀素材都可以錄製。
我的PC主機上也有一個USB 3.1 GEN2規格的Type-c接口,不過因為位置原因不方便接入,用了一根同樣規格的延長線,理論上還是會有一些速度上的損失。
AS SSD Benchmark測試中讀取為900MB每秒,寫入為874MB每秒,還是受了延長線的影響,讀寫速度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ATTO 磁碟基準測試中一樣也出現了讀寫速度的下降,寫入為893MB每秒,讀取為930MB每秒。
Win中拷貝多個視頻文件,速度為800MB每秒。
在Macbook Pro中,12GB左右的視頻素材,只要10多秒就可以飛一般拷貝結束。
自帶Win和Mac註冊、安裝LaCie Toolkit工具引導文件。
LaCie Toolkit具備備份、還原、鏡像和加密功能,前兩者僅限於Windows,不過安裝的時候需要有一些耐心,無線相對成功率會低一些。
還原功能備份以及鏡像功能相對很少在移動硬碟中見到,常見的多為加密。
我用Win做演示。
備份功能比較細緻,可以精確到每小時自動備份。
還原功能類似MAC的時間膠囊,可以根據時間線還原。
鏡像類似同步功能。
加密就不用說了,加密後盤符會變成一個5MB的小文件夾,需要密碼才能打開移動硬碟。
物理和軟體上的軟硬結合,最大程度的保護商業拍攝數據。
使用場景
再來聊聊除了數據評測以外的話題。
這塊LaCie Rugged SSD固態移動硬碟,還是基於全局考慮的,只配備了最高速度讀取為10Gbps的USB-C接口,而更高等級的Pro系列可以跑滿40Gbps,速度提升了3倍多。
在雷電協議還未完全普及的時候,讀取性能超過10Gbps意義不大,就算是能跑滿40Gbps的Pro系列,更多使用場景也就是蘋果筆記本和具備雷電接口的主機,受眾群體太過小眾。
所以LaCie附送了兩根線,USB-A to C雖然損失一半讀取性能,卻兼顧了更多的設備。
我目前主力機型是Macbook Pro,因為主打還是以拍照片為主,所以視頻方面我的設備沒有更新,目前手頭設備比較偏向低碼率,常見的也就是大疆系列無人機4K素材,OSMO Pocket以及奧林巴斯拍攝的4K素材,這幾個月在等佳能新的視頻機器,所以剪輯方面我找朋友借了一臺A7 R3,拍攝了一些4k樣片做剪輯展示。
用Macbook Pro剪輯的時候,最佳的伴侶就是Airpods了,得益於Type-c物理形態的雷電接口,藍牙協議的Airpods不會和USB 3.0接口產生幹擾,這點上如果用Win本剪輯,3.0接口只能上有線耳機了。
對於很多用蘋果的小夥伴來說,負責剪輯的筆記本性能不夠或者剪輯項目比較多的時候,通常都是用代理,我這裡多是自己玩票性質的vlog素材,所以直接將媒體庫建立在移動硬碟中,而且我這臺i9配置的蘋果本直接處理4k素材也是沒有壓力的。
隨心所欲這個資源庫建立在LaCie Rugged固態硬碟上,素材配置是4k 25幀,我同時疊加了六個4k素材。
在時間線上同時瀏覽六個4K素材,渲染完成後非常順暢,通常將素材保存在SSD上,對讀取性能還是有一定要求的。
總結
如果你只追求性價比,那麼LaCie Rugged SSD並不適合你。
相對於大部分固態SSD移動硬碟,LaCie Rugged SSD更加注重防護能力和極致的性能,惡劣的戶外拍攝都不在話下,是首推安全數據用戶的首選。
這是一臺低調的貴族王者,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