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年期二代身份證的到期,今明兩年,四川將正式迎來換證高峰。據四川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開始,截至目前,共計製作居民身份證227萬餘張。除去25萬餘張的首次申領者,以及部分丟失、損毀換領者,大部分為到期換證者。
那麼,一張小小的身份證是如何誕生的呢?每天成千上萬的證件數量又需要經歷哪些工序呢?26日,成都商報記者走進位證中心的製作車間,探秘身份證從電子數據到卡式證件的製作過程。
換證
十年期二代證本月起陸續到期
26周歲到35周歲者成換證主體
據四川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27萬餘張,其中25萬餘張為首次申領者,其餘200餘萬張除部分因證件損壞、丟失換領者外,很大一部分則為證件到期換領者。四川正式迎來換證高峰。「這個數量比往年同期多了不少。」公安廳制證中心主任嚴洪兵介紹。
四川省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換發工作從2006年開始在全省全面鋪開。根據我國規定,當時16周歲至周歲者辦理的證件有效期為10年,45周歲者證件有效期為2046周歲以上則為長期有效的身份證。因此,首批需要換領新證的居民,年齡主要為周歲到35周歲。
據介紹,年期二代身份證中,2007年、2008年為其集中換發期,兩年共計換發年期身份證5000萬張。除在證件有效期期間因損壞、丟失等原因已換領外,根據測算,2017年和2018年將是換證最為集中的時間段,分別將達到594萬和450萬。
「當時年四五月開始了集中的二代身份證的製作,那時制證中心的證件製作量每天基本都在萬多張,因此按照時間來看,今年的四五月份很多證件就開始陸續到期了。」省公安廳制證中心主任嚴洪兵介紹,「不過,隨著目前四川在全國範圍內的省外異地辦證服務的推行,在外地的人換證也可以不用回四川了,制證的壓力應該來說會有所緩解。」
嚴洪兵介紹,身份證到期還未進行換領的居民,可以攜帶戶口本和舊身份證到戶籍所在地派出所辦理。另外,四川自去年11月開始已在全川全面開展省內異地辦證,凡符合條件的川籍群眾,也可在居住地的異地辦證點辦理。同時,四川已與天津、重慶、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海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西、陝西、甘肅、雲南、貴州、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廣西等省開展跨省異地辦證工作,川籍居民只要符合異地辦證條件,也可不用回川辦理。
制證
日均制證2萬餘張高峰時達4萬張
四大主要環節信息核對最重要
位於武侯區雙豐西路的制證中心夾雜在一片老舊居民小區內,很少有人知道,這棟層高4層的小樓內承擔著除成都以外全省個市州的居民身份證製作任務。隨著四川與全國多個省(市)間的省外異地辦證業務的推行,這裡還將為在川工作和生活的省外人員進行相關的身份證制證工作。
近期,隨著十年期二代身份證的到期,這裡的各個製作車間呈現出了較以往更為繁忙的景象。「平均每天的製作量都在2萬多張,像前兩個月高峰時候的數量在四萬二左右,還不能拖,越拖堆積的數量越大,且影響領證的時間。」嚴洪兵介紹。
一張身份證需要經歷哪些工序才能從最初的電子信息變成證件成品呢?日,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成都商報記者走進了制證中心的製作車間。
制證中心的三樓算是一個「出入中心」,在這裡每天有上萬的信息進來,同樣也有上萬的證件發出。數據處理室算是「入口」,各地上傳的所有身份證個人信息都將在這裡匯聚,會有專人對這些上傳的信息進行核對處理,尤其是查驗照片是否合格。不符合標準的信息和照片將被發回重新採集,這裡是身份證製作過程中的第一站,也是製作過程中的第一大主要環節。
同層的發件室則是「出口」。發件室分為兩個房間:一邊是打包發往各區縣的普通快件包,一邊是直接寄給辦證個人手中的單個快件。房間內,七八名工作人員正在忙個不停。「都堆成山了,每天用的快件信封都有一萬多,今天兩邊加起來又要發出去萬來個身份證。」一名工作人員說。
信息處理完畢後,將依次打包編碼發往位於二樓的列印房。這裡將會完成另一項重要的環節,所有的數據信息將以8人一組,通過印表機,在一張透明的特殊塑料膜上列印出身份證的正反面,這就好比身份證的「外衣」。小劉是列印房的一名操作員,每天經她手列印出來的信息膜達數千張。「因為涉及到正反兩面,所以每一張都必須對應準確。另外,這種列印跟普通列印不一樣,字體信息都是反著的,以確保在裝訂後,油墨貼向內側,讓這件『衣服』不掉色。」
「外衣」列印好後,將會由專人「穿」到卡芯身上。做這項工作的敬大姐介紹,穿衣的過程必須要尺寸合一,前後對照,「不能歪,也不能穿錯了。」而後,再將這些穿好衣服的卡芯,轉運到平壓房進行壓制衝切。
壓制的過程全由機器自動完成,過程中,會將「外衣」與卡芯之間的空氣全部排出。經過高溫、冷卻,讓「外衣」完全貼身,與卡芯結合在一起,最後經過衝切,一張成型的證件就完成了。
證件成型後,將進入到最後的信息寫入環節。將電子信息寫入實體的證件卡芯中,讓每一張身份證具備「內涵」,而這裡也同樣需要保證信息的一一對應。
人物
驗照員每天看萬張頭像裝訂工手腳並用訂卡芯
保證每一張身份證信息的準確,人證合一,在制證過程中極為重要。而核對信息正是數據處理室歲的小王每天要做的工作。
小王的工作需要通過內部的辦公系統進行,一批數據上傳後,即可通過系統進行對照查看。「每天都有上萬的數據傳過來,都要過目查看。」日上午,一批宜賓的數據進入系統,小王坐在電腦前,熟練地滾動著滑鼠,屏幕上一張張小頭像密密麻麻的排開,隨著滑鼠的滾動不停晃過,「現在熟練了,看的太多了,一般哪些部位容易犯毛病一下就能抓到。」
「一般而言,地方在採集信息時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也還是要進行大致的梳理。最主要的其實還是照片問題,有些光線可能不對,有些面部有遮擋問題,再就是看是否男女相混的問題,基本上每天都會有那麼幾張被打回去的。」小王說,「這個工作是很重的,是保證證件製作正確標準的關鍵環節。」
小王介紹,最近這幾天每天的證件數量大概在萬張左右,還算輕鬆,而最惱火的時候是春節前後,「因為大量的務工人員返鄉,辦證的也多,每天的照片都是現在的兩倍,眼睛都要看花,那幾天最磨人。」
同樣「磨人」的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裝訂環節。在樓的製作車間,敬大姐和另兩名同時負責將列印出的信息膜依次裝訂在卡芯的正反面。由於暫無法機械化作業,每一張證件的信息膜裝訂都需要手工完成。敬大姐不得不每天成千上萬次地重複著同一組動作。最忙時,敬大姐一天要為一萬兩千多張證件做裝訂。
「這個崗位跟其他的不一樣,必須要坐著,眼睛要看信息對不對,手上要把信息膜的位置對準,腳下也要靠踩動來完成裝訂。」敬大姐半開玩笑的說,「這就是一個眼手腳共用的工作,也是一個坐著才能完成的工作。」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杜玉全實習生嶽依桐
攝影記者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