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記者金朝暉上海報導 2020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扶貧日。今年的國家扶貧日,節點特殊,意義特別。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既要做好脫貧攻堅「必答題」,又要做好疫情應對「加試題」;既要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又要鞏固現有脫貧成果。為助力對口幫扶地區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形成消費扶貧發展格局,推進上海消費扶貧發展。今天小康記者來到光大會展中心(徐匯區漕寶路88號)第三屆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採訪調研。
吃到就是扶貧,買即是愛
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以「聚焦精準扶貧、豐富上海購物」為主題,以「吃到就是扶貧,買即是愛」為口號,展出面積達15000平方米,匯聚了500餘家參展企業。來自上海對口幫扶的雲南、新疆、西藏、青海、貴州等7省(區、市)20個市(地、州)以及對口合作的大連市,在這裡集中展示當地上萬種特色產品。本屆展銷會為期五天,10月16日-17日為專業觀眾日,10月18日-20日將對公眾開放。
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現場 攝影/金朝暉
今年展銷會上農特產品的數量、種類與去年相比都有了顯著增加。除了往年頗受歡迎的雲南迪慶的尼西土雞、西雙版納的茶花雞,新疆喀什的澤普駿棗、莎車巴旦木,湖北夷陵的蜜桔,西藏日喀則的青稞產品,青海果洛的犛牛肉,貴州遵義的黔北麻羊,重慶萬州的檸檬等,還有楚雄的南華野生菌、保山的昌寧紅茶、德宏的皂角米、臨滄的鳳梨以及獲鍾南山院士兩次點讚的貴州刺梨等。雖然今天是專業觀眾日但不能擋住上海市民的採購欲望,現場人流如織,採購交易頻繁。
創新消費扶貧方式方法 運用多渠道帶貨新模式
此次展會由商品展示展銷、主題推介、貿易匹配、互動直播、活動表演、文化推廣等活動組成。其中專業活動包括:雲南森林生態產品助力脫貧攻堅上海專場推介會;雲南省咖啡、茶專場推介會;青海果洛州藏族自治州畜牧產品推介會;雲南省商務廳組織的雲南高原特色產品推介會;2020年貴州省刺梨產業發展論壇等。通過展示展銷、文藝演出等形式,豐富展銷會效果,對接精準扶貧,讓上海市民接觸到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產品,不斷提升上海市民的感受度、體驗度。
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現場 攝影/金朝暉
今年還增設了直播專區,依託強大的媒體資源,打造覆蓋所有新媒體終端的立體轉播格局,協助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的特色商品市場化、品牌化;探索對口地區直播銷售的線上渠道,提升對口幫扶特色商品的市場化程度和知曉度、美譽度。現場還有對口地區相關部門領導就當地產業扶貧成果進行展示介紹,重點宣傳地區特色產業、特色文化旅遊等;上海市援外幹部也會接受訪談,重點宣傳上海市對口支援及扶貧協作的工作成績及工作做法。
除了直播專區,今年的展銷會還增設了餐飲體驗區,將來自對口幫扶地區的特色食材通過現場製作的形式與觀眾進行互動,並通過餓了麼、口碑、淘寶等直播平臺,對外宣傳展會期間提供的食材特色,從而擴大宣傳效應。
增設特色商品展示區 探索多種特色扶貧路徑
今年展會充分利用往屆成功經驗,增加了特色商品展示區,主要以雲南的咖啡、茶葉、森林生態食品三類特色產品組成,並在現場設有品鑑、交流、洽談等多個環節,更好地推動茶葉、咖啡、堅果行業的交流與發展。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了一款扶貧現磨咖啡機,非常有特色,它將雲南咖啡豆、青海果洛犛牛奶、貴州遵義礦泉水、新疆喀什紅棗豆漿、雲南紅糖等扶貧產品融入咖啡機,這款機器的設計者豆曲咖萊(上海)科技的創始人徐哲說,希望通過扶貧地區產品終端銷售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另外,為了充分促進採買對接,拓寬交易渠道,主辦方分場次和品類組織了多場 「貿易匹配」對接活動,如:餐飲行業對接專場、生鮮新零售電商對接專場、傳統批發市場及連鎖商超對接專場等。在專業觀眾方面,繼續做大做深專業採買對接,並組織對口支援地區的行業主管部門來滬開展特色產業和產品的推介,推動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等。
豆曲咖萊創始人向記者介紹扶貧咖啡機
上海本土企業也在積極參與消費扶貧的過程中,探索出多種特色扶貧路徑。如拼多多、本來生活網等打造的電商扶貧模式,重構了商品的流通環節,從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等多環節幫助農民打造產品品牌。同時市商務委推進線上電商扶貧相關工作,協調叮咚買菜、本來生活、蘇寧易購、食行生鮮等專門開闢消費扶貧專窗或扶貧館,專題展示扶貧產品。同時,本屆展會還組織了電商平臺企業駐場作為定向採購商,如拼多多、叮咚買菜、餓了麼、本來生活等,發布企業採購類別及需求。
活動現場《小康》記者偶遇本來生活網政府公共關係總經理彭宇女士
扶貧之路任重道遠 上海模式屢創佳績
在舉辦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的基礎上,上海還大力推進「121」消費扶貧渠道建設,以地標商圈10家消費扶貧直營店、20家消費扶貧生活館、100個消費扶貧專店專櫃為支點,引領線上線下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形成全市消費扶貧陣地網點,構建「5+365天」消費扶貧平臺。
「百縣百品」「雙線九進」消費扶貧活動、「雙一百」村企結對幫扶、「組團式教育衛生幫扶」……讓人眼前一亮的「上海模式」不斷湧出。扶貧,不僅要解決原產地「最初一公裡」,還要直連消費端「最後一公裡」。近年來,上海積極探索消費扶貧新模式,幫助偏遠和高原地區農產品打響品牌,將農民的「錢袋子」和市民的「飯桌子」連接在一起。
援疆企業家阿依古麗向上海市人大代表愛新覺羅德甄介紹新疆喀什當地扶貧產品 攝影/金朝暉
在活動現場記者在新疆喀什展區遇到了上海市人大代表愛新覺羅德甄,她說「今天10月17日是第七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二十八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的舉辦是助力對口幫扶地區打開銷路,提升銷量,促進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關愛扶貧的好事。今天我來展銷會現場穿的旗袍就是貧困地區的苗繡,我今天也選購了些新疆喀什地區的巴旦木、核桃,以實際行動支持扶貧」。
上海市政府合作辦交流辦公室主任姚海表示,「上海現在探索形成了三大援助方法,一是增強內生動力與發揮上海優勢相結合,發揮上海優勢提升當地自我發展能力;二是共性需求與當地特色相結合,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項目;三是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形成全社會支持幫扶工作的良好氛圍。」
打造一批創新創優的「上海模式」,貢獻上海智慧和力量!脫貧攻堅戰中,上海是見證者、參與者,更是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