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說歷史談古今
在寒風刺骨的冬季,沒有暖氣的古代人,是靠什麼來取暖度過冬天
還記得近幾年有一句話很流行:你在北方的暖氣裡吃著冰棍,我在南方的豔陽了凍成死狗。沒有暖氣,簡直天理難容。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沒有暖氣的那些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嚴寒的冬天。
我們現代人穿著羽絨服和秋褲都凍得瑟瑟發抖,古代人沒有什麼羽絨之類的,那他們冬天穿什麼呢?最早的時候人們穿的都是麻布做的衣服。可是這種衣服一到冬天非常的不實用,風一吹就被吹透了,非常不保暖。在南北朝時期,聰明的勞動人民想到了一種解決方法,那就是紙衣。紙衣顧名思義就是用紙做的衣服。
這種紙做的衣服,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這種紙衣服非常保暖,價格又低廉。到了唐代,人們用麻布紙製作禦寒的紙衣,這種衣服的纖維強度高,抗老化又防蛀蟲,結實耐用。到了宋朝之後,發明了用樹皮製作的紙衣。這種紙衣服,拉力強又耐磨,十分實用。
後來又發明出了用質地較為厚重的楮皮紙做的衣服,被稱為紙裘。這種叫做紙裘的東西質地堅硬,穿之前需要將整件衣服揉皺 ,經過搓揉之後的紙裘耐穿擋風寒,經濟適用,透氣性好,成本低。因為沒有羽絨進行填充衣服,那只能把紙衣做的厚一點咯。一般冬天用的紙衣都是加厚兩層的,外面那一層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外套。
到了東晉之後,從少數民族地區吸取經驗,出現了毛紡織品,也就是現代毛衣的雛形。元朝之後,裘皮的冬衣出現了。至於裘皮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得看你的經濟實力了。有錢人穿豹、貂、狐等動物皮製成的衣服,經濟實力一般的家庭就穿鹿、羊、狗等動物皮製成的衣服。如果你實在太窮了的話,那也沒有辦法了,要麼靠抖,要麼就把所有能穿的都穿在身上,把自己裹成一個粽子禦寒吧。
出行呢?好吧,古人不像現在的我們大冬天還跑到東北去玩去。雖然他們一直呆在屋子裡,但是卻別有一番情趣。女人們發明了一種叫九九消寒圖的東西,這個東西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一種塗色畫冊。在冬天來臨之前,準備一個畫冊,上面花上一根很長的樹枝,在樹枝上花上梅花,一共81個花瓣,代表著冬天一共有81天。
每天早上起床梳妝的時候,取一點胭脂,塗抹一片花瓣,再簡單一點的就是根據當天的天氣來塗抹銅錢。這樣一天塗一點,日復一日,等待著春天的趕緊到來。再文藝的就是聚在一起寫詩作樂或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搓麻將。
既然古人的冬天不出去玩,那他們窩在家裡肯定需要取暖設施了。古人早就想出了各種方法取暖。在漢朝時期,花椒被認定為是一種取暖材料。在建造房屋塗內牆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將花椒和泥混合在一起粉刷內牆弄成保溫層,自然鎖住屋子中的熱氣,不向外散發。古代的建築物冬天的一種取暖方式和現代的暖氣有點相似。
就是把牆壁砌成那種中空夾心的,這個交心層叫做火道。火道添加燃料的口子一般都是在房間外的屋簷下啊,火道的終點一般都是籬笆牆外,這樣方便燃燒的廢氣排出,不影響屋子內的環境與通風,火道與床相連,自然會屋子裡的人在房間裡坐在床上不會覺得冷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這樣的設計在冬天還是覺得冷的話,那還有別的辦法取暖。那就是用燻爐。所謂的燻爐,就是一種金屬製成的爐子,裡面裝上木炭進行燃燒,給屋子裡增添一份熱氣。至於手爐呢,這種唐朝發明的小物件一直是大家閨秀們的心頭之愛。
銅製的爐子裡放上木炭或還有餘溫的燒完了的灶灰,外面套上一個布罩子之後就可以拿到手裡取暖了。這妥妥的就是現在暖手寶的雛形。如果你覺得腳冷,還有專門給腳取暖的東西。也是銅製的一個爐子,與暖手爐不同的也是是這裡面灌入的是熱水取暖,取名叫湯婆子。這也就是現在熱水袋的雛形,這種湯婆子在有些地方依然沿用至今。
那麼冬天吃什麼呢?你絕對想不到的就是他們吃的可能比現在的我們還要好。冬天吃的當然是大補驅寒的食物了牛羊肉是必不可少的,牛羊肉是什麼烹飪方式呢?當然是燒烤和涮肉這兩種方式。涮肉也就是現在老北京銅鍋涮肉的雛形。更加富有的大世家還會在冬天吃燒烤鹿肉進補取暖,就像是紅樓夢中描寫的一樣。與此同時再問一碗滋補的黃酒,烤肉涮肉又喝酒,豈不快哉?
古代人冬天的取暖,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靠自己的一身正氣來禦寒,似乎比我們現代人還要更加舒適愜意,更有情趣。說實話,你是不是很羨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