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慶市民趙先生遇到了一件令人氣憤和無助的事。這件事的起因是在探望獨居的童母時,趙先生發現65歲的童母竟然偷偷吃壯陽藥,而且家中還藏了好幾盒!這個可以嚇壞趙先生,這個藥包明明寫著「補腎壯陽」,功用主要針對陽萎、早洩、遺精等症狀,為什麼媽媽還要買呢?
所以他急忙問媽媽,童姨媽回憶道,由於當時店裡大促銷,加上有醫生開過處方,出於對醫生的信任,出於對醫生的信任,才稀裡糊塗買來吃的。現在,這種藥已經服用了一個星期,趙先生的媽媽暫時沒有出現不適反應。但是他擔心母親的症狀會因為藥物的作用傾向於男性而變得不公平。
來到藥店,店長卻說,當時醫生正在開藥,現在醫生不在店裡,她無權判斷藥品是否合適。尋人無果,趙先生將此事反映給藥監部門,希望得到滿意答覆。男用藥居然開給女用,不知是醫生「頭暈」還是「頭暈」,這藥確實對女性有另外的作用,我們只能等到以後才知道。老年人買藥容易上當受騙、踩雷的情況並不少見,因為過度關注健康,加上缺乏知識儲備,老年人更容易誤入營銷騙局,花錢事小,若吃出毛病,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上當受騙呢?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李先生,生活中的飲食樣樣都不缺,老人每年都要體檢,李先生有時也會根據母親的體檢報告,有針對性地從國內外購買許多正規的補品,以孝敬母親,自以為老母親不會自己去買保健品。
不料母親回老家度假三個月,竟被「攻陷」,回上海時帶了一堆保健用品,大包小包地都沒地兒放,還全是花大價錢買來的,丟了又怕老人家生氣。
他不明白,為什麼賣保健品的人都專坑老人呢,真是防不勝防。
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詐騙犯罪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老人老了,各方面的機能都衰退了,身體上的大病小病不斷,於是心理上就會更怕衰老,更關心健康;另外,由於部分老人文化程度低,退休後生活圈子變得狹小,對外界新事物了解不夠,辨別騙局的能力降低,所以更容易被所謂的「專家」所迷惑。
這類所謂的「保健品」製造成本低,經過包裝,虛假宣傳,市場營銷手段不正常,那騙子究竟是通過什麼套路,誘使老年人以高價超量購買,花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
藥品,保健品營銷騙局一般都有哪些套路?
在保健品銷售領域,有針對性地欺騙老年人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且手段不斷翻新,花樣繁多,一些很「炫」的概念讓老年人很難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最終導致大量老年人不僅蒙受了經濟損失,而且精神受到了嚴重傷害。
實際上,行銷騙局其實都有一些常見的套路。
虛假的公共利益欺騙
一些非正規的保健品經營者會借公益之名,組織所謂的「專家」講授養生知識,或組織健康講座和體檢,誇大疾病的嚴重程度,使消費者產生恐懼心理。會議結束後,提出一對一的解決方案,誘使參加會議的老人高價購買沒有任何醫療作用的保健品。
自由旅遊陷阱類型
以公司搞慶祝會、回饋顧客為名,非正規保健品經營者與眾多非正規旅行社合作,組織老年人到旅遊景點旅遊,在旅遊景點由「公司老總」等人親自介紹公司產品,再加上各種手段軟硬兼備,達到強迫消費的目的。
連環施計圈套
非正規保健品經營者以體驗店等高大形象,宣傳產品具有改善身體、治療疾病等作用,並在體驗活動中自編「消費者」搶購場景,製造暢銷假象,再利用癌症或其他病症患者現身說法,把普通食品渲染成能夠治癒各種疑難雜症的神藥。
所以,不僅僅是老人,甚至是年輕人都要警惕——保健品不是普通的食物,不是藥品,也不能代替食物和藥品!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辨別這些騙局呢?
如何防範保健產品的欺詐?
老年人在購買保健品前,應先諮詢醫療機構、市場監管部門等部門,選擇正規商家購買。在購買商品時,要有證據意識,對推銷人員的名片、電話號碼、微信號碼要妥善保管。
如果發現保健品不合格,或者存在假冒產品,可撥打消費者投訴熱線12315,向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舉報。如果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調查處理,發現確屬不合格或假冒的,將予以查扣,情節嚴重的,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被詐騙數額較大或者造成人身傷害等後果的,可以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如果保健產品存在無證生產、質量問題、虛假宣傳等情形,老年消費者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