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了農村種玉米的時候,雖然今年小麥的豐產沒能讓農民多掙多少,也有農民決定暫時不種地了,但這樣做的還是少數,大多數農民還是積極地購買了玉米種和化肥,只等一場雨就能把玉米種下了。對農民的這種堅守和執著,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農民有點傻,有點固執,現在社會講究的是效率,追求的是投入產出比和回報周期,不管用這3個指標中的哪個指標來衡量,種地這事兒看起來都不靠譜。效益低,投入產出難成正比,回報周期過長是很容易就得出來的結論,可不管別人怎麼看,農民都太愛土地了,尤其對60和70後來說,正是家裡的幾畝薄田,才讓全家能夠度日,所以對很多農民而言種地其實掙錢是其次,重要的是種了心裡不慌。
農民其實並沒有把全部的寄託都放在土地上,所以才有那麼多的農民輾轉多地,找不同的工作,總想試試到底幹哪一行能致富,不過試來試去,滿足家庭開銷的農民多,真正實現富起來的願望的農民卻不是那麼多,當然了,這也跟農村發展偏滯後有關。近幾年,國家先後在農村展開了一系列大動作,現實土地確權,規模化種地,後是戶口改革,農村專項掃黑除惡,這一切都表明農村發展的時機依然到來。不出幾年,農村這4種人大概率要富了,機會人人有,農民要把握住。
第1種人:打工的同時,能發現商機的人
農民對打工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很多農民已經打工多年了,可也正是太熟悉了,所以很多農民的思想才被限制了,才覺得一個月拿幾千塊錢的工資跟別人比其實都不錯了,逐漸很多人就迷失在了這種職業舒適區中。反觀農村那些比較富的人,不否認有些是有資源及家庭幫助的,但很多也是早些年出去打工的,真正的一窮二白。和其他的農民工不同,這些人的身上大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打工的同時沒把自己變麻木,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尋找能做的商機,一旦找到了,就把農村或小城市還沒有的東西給引進回去,很多農民都是靠這個思路富起來。
第2種人:出賣體力的同時,暗自學習的人
每次提到農民工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把他們和體力活兒聯繫起來,這其實不怪別人亂貼標籤,因為農民工從事的絕大多數時候確實是讓人不厭其煩地體力活兒。不過同樣的環境,同樣是做體力活兒的農民工之間,差距其實也挺大。就以裝修來說吧,有的農民幹了一杯的裝修,可還是只會搬個東西什麼的,一天掙200塊的力氣錢,但有的農民卻能慢慢地負責一部分活兒,一步步的負責的更多,沒幹三五年就能自己幹大部分的活兒了,再然後就可以自己帶幾個人幫人搞裝修了,至於說收入可能一天都要七八百了,是之前的好幾倍,所以說同樣的出賣體力,能暗自學習的農民工才能富起來,不想著學習新東西,之出賣體力的,永遠都是基礎的工人。
第3種人:轉型成職業農民的人
現在說起來農村,還只是一種身份,是基於農村戶口而得來的一種稱謂,但很多農民可能還不知道的是未來農民將會是一種職業身份,而不再依靠戶口區分。職業農民和農民最大不同是不再負責種地,而是要打通種地,高產,市場,銷售,存儲,物流,行情預估之間的所有壁壘,為農村的種植提供有理有據的方案。國家現在也支持農民往職業農民方面轉移,在有些地方還專門開設了相關的農民學校,讓農民接受這些方面的教育。目前有些農場已經在尋求專業農民合作了,開出的年薪也十分的誘人,未來這部分人想不富都難。
第4種人:從事農村網際網路的人
網際網路從出現開始就和農村沒多少關係,一直到了近些年農民才逐漸的接觸到,而且至今有些村子可能還沒通網,這其實就是機會,但可能農民對網際網路不夠了解,或者說網際網路的門檻對農民來說有點高,所以如果讓農民去從事的話,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會排斥,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但農民也要清楚,越是有門檻,越是難得東西,說明也是有搞頭,所以不妨耐著性子去學學,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未來從事農村網際網路的人絕對是村子裡富人,不信的話我們拭目以待。
這些和打工比,可能農民會覺得比較操心,而且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沒接觸過,這其實也正常,但要想獲得更多,就肯定要付出更多,這點相信農民都能想明白,不會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去嘗試,就目前來說,機會是人人都有的,就看農民能否把握住了。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