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夕何夕
這兩天,一幅初中生的畫,讓近100萬人點讚。
在她的奇巧構思下,名著《西遊記》被畫成《九九八十一難圖解》,畫風簡潔,非常有趣。
比如,畫三打白骨精,在一堆軟萌的白骨上標註「梅超風」。跨界組合名著武俠,別出心裁。
比如,畫師徒四人Q版頭像,稱白龍馬是「天部八龍」,順帶送幾人「正式出道」。
……
畫的作者,是正在上初一的盛澤琪昀。
因為從小生活在一個喜歡繪畫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讓小盛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假如換作其他家長,大概會阻止女兒畫畫,覺得這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
但小盛父母沒有這樣做,面對女兒的興趣,他們非常支持:
「我們支持孩子做這樣的設計,她也做得很好。如果我們幹涉進來,會妨礙她的發揮。」
在培養孩子上,這對父母可謂佛系:隨孩子去,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
作為家有女兒的媽媽,看完這幅畫以及畫背後的父母,從心底羨慕這樣的家庭教育。
作家小霍丁·卡特說過:
「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給孩子一雙「會飛」的翅膀,遠勝過給孩子一雙「能飛」的羽翼。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好的父母,都懂做「無用功」。
01
學點「無用」的東西,孩子終生受用
很多父母看來,孩子有沒有興趣不重要,有沒有夢想不重要,高分高薪最重要。
除了讀書升學,繪畫音樂體育,都是無用的。
父母卻忘了,孩子感興趣,激發內驅力,才會主動學習,並堅持下去。
中國女孩丁麗晴,先後獲得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美國5所高校本科錄取通知書。
在談到女兒傲人的成績時,丁媽媽卻說:
「我們只要求孩子學會即可,不會要求她學太多。節省出的時間,她可以去做喜歡的事情,比如跟樓下的小朋友跳繩。」
丁麗晴選擇的興趣愛好都很「另類」,比如手工勞動,比如高中時參加女子划船隊。
跟著老師去非洲做義工,和好朋友來到寧夏某小學支教。
因為父母工作關係,她像個吉卜賽女孩一樣,世界各地「流浪」。
很多人看來,這樣是在浪費時間,根本沒用。
但是,丁麗晴卻在過程中體驗了不同文化碰撞,開闊了眼界,找到「需要、被愛和接受」的美好感覺。
別樣的人生經歷,讓她更獨立,更有主見;她也從沒將學習視作一種負擔,反而樂在其中。
誠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必須成為「丁麗晴」,但用熱愛打底的孩子,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總會受益。
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高分考取北京大學。因為從小喜歡歷史,選擇了沒有「錢」途的考古專業;
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吹拉彈唱,無所不會,還寫得一手好字。
……
表面上看起來,孩子經營興趣愛好,佔用了學習時間;
但本質上說,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嬰兒遺忘症,是說人們3歲前的大多數記憶,會被遺忘。
認識的漢字、記住的單詞、背會的古詩,很快就會消失。
但是這些消失的幼年記憶,卻會深入骨髓,成為影響孩子這一生的情緒和心態。
心懷熱愛、自己做主的孩子,內心潛在的力量被喚醒。無論是當下學習,還是未來生活,都目標明確,堅韌不渝。
02
孩子不是超人,成長有自己的節奏
《美國幼兒園老師這樣養孩子》一書中說:
「父母真正能幫助孩子培養興趣的方式,是鼓勵、陪伴,允許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索、認識世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期,生長速度或快或慢,這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節奏不同。
在日本,有一位超人媽媽佐藤亮子。
在她的陪伴養育下,四個孩子全部考上了東京大學醫學部。
有人曾經問她,她的孩子是不是個個都是無所不能,像個超人。
佐藤說,孩子當然不是超人,反而是極其普通的人。他們曾在考試中一敗塗地,也時常丟三落四,與「完美」相差甚遠。
她認為,孩子之所以可愛,恰恰因為他們還很稚嫩,很多事情還做不好。
進一步來說,刻意改變孩子的天性,只會徒勞。
深以為然。
豆瓣高分紀錄片《零零後》裡,幼時活潑好動、天真可愛的男孩錫坤,長大後卻變得敏感而自卑。
究其根本,是錫坤被媽媽快速安排著學習和生活:
擔心兒子太過內向,專門把他推到臺前,上臺表演;擔心孩子學習落後,專門報班補習英語……
愛得太急,註定是一場災難。
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在規劃如何培養孩子時,都會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個「理想型」:
自主學習,成績優異……
現實中,孩子不是機器人,有時會耍賴不想做功課,有時淘氣不想收拾滿地玩具。
無論父母怎麼「改造」,他最終還是想成為自己。
所以,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思考如何幫助他揚長避短。
與其培養出「千篇一律」的孩子,不如讓他們按照適合自己的步調生長。
03
父母慢下來,孩子才會快起來
最近熱播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女主李尖尖火了。
幼年喪母,被爸爸李海潮一個人拉扯長大。
從小到大,李尖尖考試都穩居倒數第二。偶爾一次倒數第三,還是因為班裡轉來了一位成績更差的同學。
即使這樣,李海潮只是不痛不癢地說:
「學習不好就不好吧,沒什麼大不了」。
李尖尖特別喜歡木雕。家裡條件有限,她就在木雕的免費論壇裡自學,直到她開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
李海潮包容了女兒的不完美,允許女兒發展愛好,並為女兒的木雕得獎開心不已。
可以說,李尖尖身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在李海潮的身上找到痕跡。
他從來不會催女兒,而是讓女兒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是多少父母虧欠孩子的一句話。
父母過度的焦慮,對「教育落後」的恐慌,對「贏在起跑線」的志在必得,導致每個人都卯足了勁,都想排在前面。
結果是,家長推著孩子往前、再往前。
羅素在《徵服幸福》中說:
孩子就像是幼小的植物,得不受打擾地呆在同一片土壤,才能好好地發展。
父母慢下來,孩子才會快起來。
孩子好奇路邊的一株小花,不妨等她慢慢欣賞完,再一起去幼兒園;
一次考試沒考好,不要急著質問孩子,試著坐下來,和她一起分析原因。
……
久而久之,孩子在寬鬆舒適的環境中成長,無論是心態,還是格局,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有遠見的父母,會「無為而治」,更會「做無用功」,和孩子一起成長,等待屬於孩子的花期到來。
和父母們共勉。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