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貓618,阿里巴巴推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計劃:30天小鮮米。
大米是國內消費者的主糧,但人們對其品質標準的關注和認知似乎遠不如生鮮食品,討論日本電飯煲和國產電飯煲哪個煮飯更好吃,對「五常大米」有個品牌認知,可能就是最「深度」公眾辯論了。
於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告訴消費者:原來綜合保質期、新鮮度、口感等幾個標準,16%水含量的大米才是口感更好的大米,當然,除了諸如「合理的脫氧包裝」這樣的技術手段處理外,在30天內脫谷的大米,水分含量才會保持在16%左右。
換句話說,小鮮米從田間到消費者的餐桌,脫了殼的日子要不超過30天,這聽起來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傳統流通渠道的大米可能會脫谷3個月以上,水含量在14.5%左右。要做到「30天小鮮米」,生產端改造、銷售前置、加工技術升級、物流降本增效、倉儲恆溫幾個環節缺一不可,聽起來,又是一次有關零售供應鏈全鏈路的改造升級嘗試。
對消費者直觀的維度而言,阿里新零售的標杆案例盒馬鮮生解決了對線下空間做了全新的定義,「30天小鮮米」計劃顛覆的關鍵則在於「時間」,而這一次計劃的起源,是從阿里針對內蒙興安盟的生態助農開始。
在內蒙的數字農場:賣的居然不是牛羊肉
在外人固有印象裡的內蒙古,應該是蒼茫草原,藍天黃土,錯落有致的坐落著一些蒙古包,山上遊蕩著一群羊;風吹草低,牧民黃色的臉都是風沙洗禮過的痕跡,大體上,聽到哪個企業跑去助農,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應該就是怎麼把高品質的牛羊肉賣給消費者,甚至阿里巴巴大農業發展部高級運營專家章新光在第一次去內蒙落地助農項目前,在杭州也是計劃從牛羊肉開始的。
中宣部在興安盟科右中旗當地掛職的幹部說:「一般人都不知道在我們草原深處肥沃的黑土地上還盛產大米。」
事實上,興安盟種植大米的地理條件完全不輸著名的五常。
地勢廣闊的內蒙古,從烏蘭浩特機場到科右中旗需要兩個小時車程,遠山可見,溼地也存,而流經興安盟科右中旗的河流主要是霍林河,系黑龍江水系嫩江右岸一級支流,流程358公裡,流域面積14113平方公裡。
當地的農戶告訴【商業街探案】:內蒙雖然氣候條件乾旱,但霍林河的存在保持著當地的綠草茂盛,和吉林省處於同一緯度,這裡也具有天然的農業條件,100年前,戰爭年代的人口遷移使得一部分朝鮮族人遷移到內蒙,善於農耕的朝鮮族人影響了當地,開啟了當地人從遊牧生活到農業生活的轉變。
科中右旗的總人口是26萬,其中86%的蒙古族,由於從遊牧民族到農耕文化的時間不到一百年,基本來看,耕作方式還是比較落後的,但在如今,「落後」也意味著優勢,因為空氣、土壤、水都是沒汙染的。
就拿科右中旗杜爾基鎮來說,科右中旗有10萬畝稻田,其中一半在杜爾基鎮,稻田靠霍林河灌溉,不但河水沒汙染,本身也比地下水灌溉出來的稻米口感更好。河兩邊的土地叫「衝積平原」,當地人叫它草甸土,本身含有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就多,同時,該地又是農牧業結合的地區,動物排洩物經過發酵後,直接就可以作為農家肥。
但在阿里入駐前,杜爾基鎮90%的農戶都只能種植圓粒稻,這是一種最初級的稻穀,只能作為國家儲備糧出售,不能夠參與市場競爭。
當地農民也嘗試過種植一些增值產品,比如長粒稻,以便參與到市場賣出溢價,但基本處在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階段,比如一個農民有200畝地,他會把200畝地分成三到四塊,三塊種圓粒稻,長得快容易變現,一塊種長粒稻,慢慢賣,但每家種的品種不一樣,只能借一些加工倉粗加工,到市場上競爭又因為品質和品牌五花八門,形不成合力,打不起品牌,當地政府和企業曾試過出去打廣告擴大銷路,但種植端的根本問題沒解決,最後發現打廣告也是很不經濟的一件事兒。
這種狀態讓當地的領導感到有些痛心,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黨委書記金德曉告訴【商業街探案】:「我們興安盟大米的種植面積在120萬畝,五常150萬畝,差不了多少,但是我們名氣完全不如五常。」
也因此,章新光在到內蒙後,也是由旗領導根據當地的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提出從「糧油米麵」開始,阿里在全國布局的14個扶貧項目裡,又以科右中旗的落地效率最高。
章新光給興安盟大米提出了一個四部曲建議:
先提升品質,再打市場覆蓋率,隨後建設品牌,最後創造溢價。
即先讓農民加入數字農場,通過科學化種植與精細加工,加上前臺天貓適度的流量扶持,讓農民原先的出售價可以多售出2-3毛每斤。
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村長韓玉亭告訴【商業街探案】:「不要小看這兩三毛錢,這在種地裡就是很大的數字了,如今大米畝產可以到1200斤,每斤多賣兩三毛,一畝地就能增收240元,全村就能增收240萬元。」
在當地的農戶王梅花家,【商業街探案】已經看到了數字農場給當地人帶來的改變:
王梅花家是利落的磚瓦房,在參觀家裡的稻苗和她交流時,她一直在笑。據王梅花表示,所住的房屋於兩年前由政府所建,用於扶持房屋山洪石沙所掩埋的村民,以前種植20畝水稻,整日勞作,而如今加入數字農場,兩口人種了100畝,家裡其他的人出去打工增收,這兩件事解決了他們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政府的扶持讓他們心裡有底氣,不再是天災之下的惶恐。
八個環節升級:降本增效
王梅花很滿足,但政府、阿里自然不滿足於此。章新光告訴【商業街探案】,還是要幫助農民從原來的圓粒稻改種長粒稻。圓粒稻國家收儲價如今是1.3元,增收空間不高,但長粒是市場化競爭的品種,如今興安盟大米在天貓可以賣到49.9元十斤,扣除物流和加工費用後,農民的增收還是很可觀的。
章新光做了個預計:原來種圓粒大米每畝地商品化的糧食只能賣到2540塊,改成長粒大米之後最低的每畝地的大米能夠產生3120塊的收入,每畝增收大概是580塊錢。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章新光表示:耕、種、管、收、倉(儲)、(加)工、貿、運八個環節,都要做到升級。
首先,在生產端要解決兩個基本的問題:
第一,把種子統一品種,項目組為當地設計了四個高品質的稻種以種植,包括綏粳18龍陽、龍稻、稻花香。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裡,項目組不但為農民負責,也在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如何在源頭上保證種子不摻假,對此,項目組一方面和種子企業直接對接,把控商業風險;一方面做到種子的數位化管理,確保品質。
第二,就是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通過土地流轉等手段,讓土地可以由統一的設備進行耕種,就如王梅花的家人一樣,實際上沒必要都留在村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為家庭創造財富。
在規模化的基礎上,整個耕、種、管、收都可以由數字農場的數位化設備管控。
數字農場聽起來很前衛,實際門檻不高,沒讀多少書的王梅花表示,她可以很好的配合阿里巴巴,只需要觀看阿里釘釘上顯示的農田數據就可以了,而阿里方為此所做的是:
統一育苗建設,監控稻苗溫度控制整體積溫;鋪設基礎設施,由衛星、無人機、遙感技術等檢測水稻溫度、病蟲害、稻苗生長周期、是否缺肥等,也就是土地、作物、水稻的一手信息;整理數據將信息通過阿里釘釘發送到農戶的手機上,完成數位化監控;在農場之上,自動灌溉系統也會自行完成檢測或灌水,完全不用人為的去操心此類事情,解放勞動力。
在數字農場規範下的水稻,所產出的米綠色安全,因其儘可能低的控制農藥的使用;口感香糯,因其嚴格計算積溫以控制水稻內澱粉比例;顆粒飽滿,因遙感技術檢測土壤內營養物質是否均衡;綠色生態,和水稻共生蛙蟹成群……
在倉儲和物流端,阿里也做了相應的革新,比如文章開頭所述,阿里希望把興安盟大米做到16%的口感,就把倉儲做到15度的恆溫;在物流層面,如果從內蒙古往外省發貨,在沒有政府政策補貼的情況下,物流成本通常會佔據到30%以上,而阿里在努力把物流成本降低到15%以下,比如阿里已經在長春建立了一個大倉,興安盟的大米首先配送到長春的倉庫,再向天貓、淘寶、大潤發、盒馬分發,以這種方式大大降低了配送的成本。
至於銷售渠道,本來就是阿里最核心的優勢,興安盟當地幹部介紹,去年雙十一對科右中旗的大米銷量就有顯著的拉動,截至目前,「銷售水稻是18000斤,收入2700萬元,幫助銷售稻米是160萬斤,收入是480萬元。從幫助品牌打造上來說已經在淘寶上叫響了興安盟大米的品牌。」
當然,政府也為興安盟大米的宣傳做了許多工作,我們從北京南苑機場飛往呼市白塔機場的路線,一路都看得到興安盟大米的廣告牌。
從助農項目到新零售的數字生態
熟悉阿里的人應該都知道,阿里做事有個基本的理念:搭臺唱戲。就拿助農來說,馬雲就說過一個基本的原則:要有公益的心態,要用商業的手法,不違背商業基本規律,做到授人以漁,用可持續的方式去踐行公益。
章新光告訴【商業街探案】:「阿里承擔了品牌規劃、數字農業資源整合、系統軟體的開發等研發運營投入,阿里除了通過數字農業的方式幫助農民降本增效外,正常的農業生產和流通的成本,就需要由農民和企業自我承擔,但我們希望通過帶動產業的良性發展,最終讓這些合作回到商業合作層面。」
這就意味著,扶農這個「項目」,最終還是要變成一個產業生態。
阿里巴巴大農業發展部高級運營專家章新光說,阿里把農村事業稱之為產業生態聯盟,而這一聯盟,成員包括阿里巴巴、科右中旗政府以及當地民營企業二龍屯有機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二龍屯)、物流公司、電商運營公司等角色,通過產業賦能共建共享方式,搭建完整生產鏈。
二龍屯擁有完整的產米及包裝、存儲設備,同時擁有嚴格的管理機制,以此保證水稻在存儲之時的質量,去年的二龍屯還在用傳統的人工方法,但今年徹底升級了自動化,全生產線無人工幹預,每包米下生產線,均可精確到秒、精確到操作人員、精確到倉庫,在考察二龍屯生產車間時,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米所磨出來的環節。
(天貓618期間淘鄉甜將上線30天內新鮮脫殼的興安盟小鮮米)
值得一提的是,在興安盟大米項目中,阿里真正通過改造生產線實現了產品的「可追溯」,該「可追溯」並不是簡單的掃碼看原產地,而是真正從種子開始,到哪塊土地,哪個農戶耕種?用了什麼農資?甚至無人機飛了幾次?全場生長過程裡風力溫度是多少? 儲存溫度在哪兒?溫度是多少?所有的數據都可以全部留存和查詢,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增強產品的溢價,更在於實現數據的循環,比如不但消費者可以掌握生產端的數據,甚至消費者端的評價和數據可以返回給生產端,如果該數位化改造的鏈條進一步輻射到全國,改變農民「看天吃飯,看市種糧,穀賤傷農」的傳統命運,並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