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頂 山 晚 報》專 題 刊 發
【疫散花開 大美鷹城】
春天裡(鷹城外八景的春天)
集 中 報 道 薈 萃
以下為3月23日至27日期間
春天裡(鷹城外八景的春天)
集中報導報紙版面高清圖
以下為報導連結
3月23日
葉公園裡春意濃 近悅遠來千古誦
春光裡的葉公園
□記者 王春生/文 李英平/圖
春暖花開時節,隨著疫情退散,我市眾多人文和自然景區開放在即。地處葉縣境內的葉公園(葉公陵園),是我市「鷹城外八景」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近年來成為海內外葉姓後裔祭拜始祖葉公沈諸梁的場所。
|葉公園裡春意濃
3月19日上午,春光爛漫,和風駘蕩。葉縣葉邑鎮舊縣村通往葉公園的水泥路兩旁,滿眼是長勢旺盛的青青麥苗和黃燦燦的油菜花,不遠處的葉公園坐落在原野之上,鬱鬱蔥蔥的林木間掩映著高大宏偉的建築,一眼望去,氣勢不凡。
葉公園大門朝南,門樓飛簷挑脊,採用仿古琉璃瓦建築樣式,大門上方鑲有金匾,寫有葉公陵園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葉公園原來一直叫葉公陵園,在申報國家3A級旅遊景區時更名為葉公園,去年10月份葉公園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葉公園管理所所長毛開飛說。
進入大門,映入眼帘的是葉公園偌大的文化園區,文化園區中心地帶是一東一西兩個圓形的水塘,水塘名為潛龍潭,中間有一穹形石橋,名為狀元橋。潛龍潭四周遍植柳樹、桃樹、玉蘭樹、李子樹等樹木,其中紫玉蘭、李子花開正盛,繁花似錦,柳色青青,樹影倒映在水中,時有鳥鳴聲聲,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今年41歲的毛開飛在葉公園工作多年,他說,葉公園近兩年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商店,同時升級改造了衛生間等,僅文化園區就新移栽了數百棵各類樹木,幾天前還在潛龍潭中投入上千條錦鯉,魚遊水中,更顯生機勃勃。
盛開的油菜花簇擁在東西碑廊前
|近悅遠來千古誦
經過葉公園文化園區前行,便是葉公園裡的論政殿。殿內塑有兩尊像,分別是葉公和孔子。葉公正面向人,手捻鬍鬚做沉吟狀,孔子在他右邊側身而坐,左手平放於膝,右手舞動,似侃侃而談。
「這是根據葉公問政於孔子的故事所建的塑像。」毛開飛說,論政殿是談論國家政事的地方。根據相關史料,在公元前489年,孔子周遊列國時,聽說葉公急公好義,便專程到葉地拜訪葉公,兩人就為政之道進行討論,其間孔子「近者悅,遠者來」的為政之道得到了葉公的贊同,流傳為千古佳話傳誦至今。對於葉公此次問政於孔子,毛開飛說,有專家稱「是葉公本人政治生涯中光輝一頁,也是儒家學說形成過程中重要事件,更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碰撞的一個典型」,墨子、韓非子等人都評價過此事。
葉公沈諸梁墓冢
論政殿後邊,穿過數十米長的祭祀廣場,是祭拜葉公的大殿——祾恩殿,祾恩殿是葉公後裔及民眾祭拜葉公的場所。殿後便是葉公園核心所在——葉公沈諸梁墓冢。墓冢呈圓形,周圍用石磚圍砌,墓高4米左右,直徑約50米,正前方是一通高約4米的墓碑,上刻「葉姓始祖葉公沈(諱)諸梁之墓」字樣,四周蒼松翠柏環掩,莊嚴肅穆。
毛開飛還是葉縣舊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近年來致力於葉公文化研究,他說,葉邑在春秋時期歸楚國管轄。公元前524年,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身兼令尹和司馬的重臣沈諸梁被封葉邑,並賜葉姓,史稱「葉公」,葉姓由此起源。
葉公陵園的潛龍潭邊,李子花競相開放,為園區增添了盎然的春意
|公園盛景廣受贊
家住葉公園不遠處的葉邑鎮中村村民王安祥3月19日上午與家人一起來到葉公園門口,想看看葉公園何時開放,他說,這些年,隨著葉公園的影響越來越大,他也知道了葉公的一些事,「葉、沈是一家,附近的沈灣村都是葉姓的後人。」王安祥的兒子王佳楓今年25歲,他說,平時有親戚朋友到他家,他都會帶他們到葉公園來轉轉。
葉邑鎮北村居民馬朋真這幾年在江蘇崑山一家電子廠打工,今年春節前回家遇到疫情一直待在家,過些天就準備復工,走之前帶著3歲多的兒子來到葉公園。「這裡成了我們家鄉一處很不錯的旅遊景點,很值得看。」
中午,葉公園大門口駛來一輛轎車,車上下來一位青年男子,這位靳姓男子說:「葉公園是我們縣有名的景點。」他在葉縣高速公路收費處工作,家住縣城,外祖父王金朝已經89歲高齡,以前沒來過葉公園。「從外面看,建哩就不賴!」王金朝看著眼前的葉公園說。
毛開飛說,葉公墓早在上世紀80年代曾遭到破壞。1985年,葉縣開始修複葉公墓,後在此基礎上建成了葉公陵園。2000年10月,葉縣成功舉辦了2000年世界葉氏聯誼會,海內外300名葉公後裔代表參加,捐款146萬元支持葉公陵園擴建工程。2001年,葉縣人民政府及葉氏後裔又進一步對葉公陵園進行修復。
鳥瞰葉公園
如今,葉公園總佔地面積為23100平方米,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葉氏精英賢達不斷前來尋根問祖,香港、澳門、臺灣、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葉氏族人也不斷前來拜祭,葉縣已成為全球葉氏族人的心儀之地、祖源之鄉,成為葉氏後裔祭祀先祖和群眾觀光瞻仰的勝地,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2萬餘人。
「下一步將加大投資建設力度,爭取把葉公園早日建成國家4A級景區,打造成更具知名度的旅遊目的地。」對於葉公園景區的這一新的創建目標,毛開飛很有信心。
葉公園裡春色正好,吸引遊人前來。
3月24日
蒼柏疊翠藏古寺 曲徑通幽傳鐘聲
風穴寺景區全貌
□記者 魏森元文/圖
春暖花開,疫情漸退,位於汝州市區東北9公裡、嵩山少室山南麓的風穴寺景區業已開放,迎接八方來客。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已有1800多年歷史,與少林寺、大相國寺、白馬寺並稱中原四大名寺,是我市「鷹城外八景」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促進旅遊產業發展,2016年9月,汝州市政府取消風穴寺景區門票。
|風穴寺裡春意濃
3月23日下午,陽光燦爛,春風和煦。從夢想大道拐入風煙線,前行不遠就到了風穴寺景區。高大的山門牌坊前是偌大的停車場,自駕遊車輛滿滿當當。走進景區山門,一片奼紫嫣紅的桃林映入眼帘,一些遊客忍不住拿起手機、相機走進桃林記錄下這美好春光。
繼續前行,似曲徑通幽。左首是依山勢而下的小溪,斑駁的樹影落在潺潺流水中,平添幾許雅韻;右首靠山而植的綠竹擁擠成排,山上蒼柏疊翠。倏忽之間,夷園(為紀念初唐大詩人劉希夷所建)、風穴書院(為恢復「汝上蓮社」文風所建)、塔林等建築出現在視野中,引得遊客紛紛入內參觀。
邁過跨溪而建的小橋,前行不遠便是風穴寺。站在風穴寺門前,回首望去,蜿蜒的溪流兩岸桃花盛開、垂柳抽芽,處處透著春意。
風穴寺又名白雲禪寺
「風穴寺又名香積寺、千峰寺、白雲禪寺。相傳,這座寺院原先選址在龍山東南約3公裡的白馬村。當年,從各地選來的能工巧匠齊聚白馬村,磚瓦木石也都準備妥當,單等五月初九黃道吉日破土動工。不料五月初八晚上突然一陣狂風,一夜之間將木石磚瓦全部刮離白馬村。人們都說是佛祖嫌白馬村地勢不好,晚上用大風將木石磚瓦搬到了如今這個地方。因為是以風點穴,寺院建成後就取名為風穴寺。」隨行的汝州市雲禪景區管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陳魏峰說。
歷經千年風霜,風穴寺悠悠走來。2014年,風穴寺景區承包給一家外資企業經營。2016年,汝州市政府收回風穴寺經營權,取消門票。之後風穴寺景區進入快速發展期,栽植苗木綠化,完善基礎設施,景區各項服務功能得到極大提升,2019年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景區。
風穴書院內景
|七世同堂「古建築」
在風穴寺文物管理所職工韓偉的陪同下,記者走進風穴寺。
一進寺門,首先看到的建築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建於明弘治年間,面闊三間,懸山式建築,前簷下鬥拱為四鋪作單下昂,古樸壯觀。接著是始建於金代的中佛殿,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門上匾額「千古香菸」為乾隆皇帝所題。
雖然風穴寺景區開放,但風穴寺目前仍然關閉。幾進廟堂隔絕了寺外的喧鬧,生活在寺內的僧侶偶有走動,也是靜寂無聲。駐足寺內,異常清幽。
寺院中心是一座高聳入雲的九層疊澀密簷式空心磚塔,名曰七祖塔。此塔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已有將近1300年的歷史。塔高24.17米,塔剎由相輪十重、寶蓋及火焰紋構成,高大美觀,係為紀念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所建。唐宣宗十三年(公元859年)四月,禪主道源來此主持重修寺院時,在塔內塑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又將舍利藏於佛心,此塔又名七祖舍利塔。
千古香菸
再往前行,是大雄寶殿,接下來是地藏殿、官廳、接聖橋、大慈泉、觀音閣、漣漪亭、龍泉、珍珠簾、望州亭。登上風穴寺最高點望州亭遠眺,只見風穴寺的建築布局完全打破了北方寺院以中軸線對稱分布的建築格局,而是融南北園林建築風格為一體。
「風穴寺保存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等歷代建築,被古建專家譽為七世同堂的『古建築博物館』。其中最完整的有唐代七祖塔、金代中佛殿和宋代大鐵鐘,它們又被文物專家稱為風穴寺的『三大國寶』。」韓偉告訴記者,風穴寺文化豐厚,自然景觀獨特,素有8大景、72小景、36福地之說,風景秀麗,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睞。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曾在1740年到風穴寺遊覽,接聖橋、龍泉、珍珠簾等景點就因此得名。
「1982年版的《少林寺》影片就在風穴寺珍珠簾等景點取景。」陳魏峰說。
風穴寺景區身著漢服的麗人。
|特色底蘊引遊人
汝州市鐘樓街道居民劉曉芳當天和3位好友帶著孩子一起來到風穴寺景區遊玩。「景區離家不遠,小時候經常來,近幾年景區變化極大,綠化的也好,添置的觀光自行車和電車讓人省了不少力氣。」劉曉芳說。
陳朝是汝州市騎嶺鄉小陳村村民,在景區經營跑馬生意12年了。「前些年來景區的人少,收入不高,自景區取消門票後,遊客逐漸增多,生意越來越好。」說話間,剛從馬背上把一位小朋友抱下馬,又有一位遊客遞過10元錢讓孩子體驗騎馬,陳朝片刻不得休息,牽馬離去。
「近幾年風穴寺景區的快速發展與汝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有莫大關係。2016年9月,汝州市政府宣布取消景區門票。同年,以風穴寺景區為核心,依託佛教文化、現代科教、自然生態等優勢,以文化為引領,產業為支撐,休閒養心為目的,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休閒養生、文化創意、科教培訓等新興服務業態,規劃建設龍山雲禪森林康養小鎮,融合帶動汝州市北部鄉鎮,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陳魏峰介紹說,風穴寺景區趁此東風,加快景區建設步伐,完善各種服務設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遊客人數連年遞增,2019年接待遊客超過140萬人次。
「景區接下來將加大投資建設力度,努力把風穴寺景區早日建成國家5A級景區,打造成更具知名度的旅遊目的地。」對景區的發展,陳魏峰充滿信心。
下山途中,兩名身穿漢服的少女行走在山溪岸旁、桃花樹下,人面桃花相映紅,為千年古寺平添一景。
山門前桃花林內遊客拍照留念。
3月24日
中宵對床聽夜雨 千古文章有三蘇
小峨眉山上蘇軾布衣雕像
□記者 孫書賢 文/圖
疫散花開,春到三蘇。三蘇園景區位於郟縣城西23公裡處的小峨眉山東麓,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的遺骨與其父親蘇洵的衣冠葬在此,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這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景區內的「蘇墳夜雨」是鷹城八大景之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省內外文人墨客和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大江東去的豪邁,也可以感受千裡嬋娟的深情。
|春到三蘇香滿園
昨天下午,春風和煦。郟縣三蘇園景區門前的千畝桃花絢麗奪目,把三蘇園襯託得格外迷人。
走進巍峨、古樸的三蘇園景區,滿園春色迎面撲來:玉蘭、木槿、桃花、連翹、海棠等花兒頷首低眉,悄然綻放,令人心醉神怡。松柏吐翠,翠竹青青,遠處的三蘇紀念館隱藏在綠樹鮮花中,給人增添了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在蘇軾布衣像西側,連翹花金燦燦一片;牡丹園裡,數百株牡丹孕育著花蕾;東坡碑林裡,粉紅色的桃花、紫紅的木槿花等競相開放,驚豔了碑林,讓人如在仙境。
沿著柏樹蒼翠的柏油路一路向北,就到達了廣慶寺。三蘇園景區辦公室主任李輝說,廣慶寺大門為南天門,入大門是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蘇祠殿在最後。三蘇祠殿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內有三蘇彩色塑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左右分侍。殿內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蘇先生佳城圖」碑尤為突出。出廣慶寺東便門,可至小峨眉山頭,上有高4.2米的蘇軾中年布衣持卷雕像。站在蘇軾布衣像下面的臺階上,只要遊客拍一拍手或跺一跺腳,就會有奇妙的蛙鳴聲傳來,這條小道被稱之為金娃迎賓道,也是三蘇園景區裡的一大景觀。
李輝介紹,近年來,該景區打造了翠竹林、牡丹園、碑林園、松柏林等多處美景,提升了景區的衛生設施,使三蘇園變成了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大美之地,讓前來觀光的遊客為之陶醉。
「蘇墳夜雨」柏樹林
|柏林聽雨獨傷神
走下小峨眉山頭,就步入了前往三蘇墳的神道,兩側古柏鬱鬱蔥蔥。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陵園門兩側蹲著一對石雕獅子。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鐫刻著「青山玉瘞」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蘇先生文》。左右石柱隸刻蘇軾《獄中示子由》詞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過石坊,東邊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為饗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眾多石碣。堂後為祭壇,壇後三冢隆起,中為蘇洵衣冠冢,東為蘇軾墓,西為蘇轍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個墓冢,為蘇軾六公子墓。園內有古柏588株,多為明清時所值,枝繁葉茂,蒼翠挺拔。
三蘇墳
三蘇墳園內遍植柏樹,鬱鬱蔥蔥,參天蔽日,樹幹卻均向西南方傾斜。三蘇園景區負責人丁國輝介紹,傳說是三蘇的品德感動了草木,這些草木皆隨其心意所向,遙望家鄉四川眉山,幾百年來被人稱為「思鄉柏」。
郟縣八大景之一的「蘇墳夜雨」也在此園內。丁國輝介紹說,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雨,可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譁譁,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溼襟。」後人屢試屢驗,稱其為「蘇墳夜雨」。
受疫情影響,三蘇園景區目前還沒有對外開門迎客,站在偌大的柏樹林裡,聽著微風吹動柏樹葉譁譁作響的聲音,仿佛有一種獨自夜來聽雨的感覺,內心不免飄過幾絲傷神之感。李輝感慨地說:「好在疫散花開了,三蘇園的春天已經到來了,開門迎客後,這裡一定還是遊客滿園!」
二期碑林園鮮花盛開
|美景醉人待客人
三蘇園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680餘畝,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東坡湖、東坡碑林、三蘇紀念館、東坡藝苑等部分組成,還是省市縣三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近年來,三蘇園景區狠抓三蘇文化建設,完成一系列規劃建設,並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官方網站、美團網、同程網、驢媽媽、酷秀網等各大網絡平臺進行宣傳,來郟縣的遊客逐年增加。
從2008年起,每年清明節前,由郟縣政協、郟縣文化旅遊工作領導組牽頭,持續開展清明公祭「三蘇」文化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蘇氏後裔、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聚三蘇園緬懷先賢,用背誦詩詞、古箏演奏、書法繪畫等形式紀念三蘇父子。目前已成功舉辦十屆,成為展示郟縣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文化旅遊資源的窗口。
由於遊客逐年增多,郟縣交通運輸部門開通了郟縣至三蘇園景區的公交專線,方便遊客出行。隨著人流量的增加,有效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也使附近村民富裕起來。景區周邊村民依託景區資源成為自營個體戶,涼皮、米線、熱乾麵等經濟快餐店及小型超市,在滿足遊客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周邊村民就業。
昨天下午,雖然景區還沒有對外開放,可不時有三三兩兩的遊客來到景區,隔著大門向景區內張望。家住三蘇園景區附近的村民王國正陪著親戚來到景區廣場,打聽著景區啥時候能開門迎客。王國正說,親戚是第一次來到郟縣,他專門陪著來看看三蘇園景區。「僅從外圍看就美不勝收,園裡一定更美。」王國正的親戚宋先生說。
三蘇園景區一角
3月25日
香山古剎越千年 觀音祖庭聲名傳
春光萬裡鳥瞰香山寺。
□本報記者 王春生/文 李英平/圖
陽春三月,百花盛開。地處新華區、寶豐縣交界處的香山寺,是市民春季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始建於東漢年間的香山寺歷史悠久,寺內建築及古蹟遺存眾多,更因是漢傳觀音證道聖地、「觀音祖庭」而聲名遠播。香山寺2002年被列為鷹城外八景之一,2016年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寺內櫻花競相開
3月23日下午,春光明媚,乘車行駛在香山寺前寬闊的大道上,依山而建的山門、廟宇、高聳寺塔映入眼帘。
受疫情影響,封閉多日的香山寺尚未開門迎客,但山門前路西側多家店鋪已恢復營業。一楊姓店主稱,儘管香山寺還沒開門,但這些天還是有不少遊客到附近來玩,「生意肯定比香山寺開門時差得多,但多少會有些。」
高大的山門旁,幾名從市區趕來的年輕人得知香山寺還未開放,說一會兒可以去寺院兩邊的山上轉轉、玩玩。
經與香山寺相關工作人員聯繫,記者輾轉從寺院東門進入寺內。偌大的寺院裡,松柏、銀杏、辛夷、廣玉蘭等樹木鬱鬱蔥蔥,少見僧侶走動,時有鳥鳴響徹在林木和高大壯觀的廟宇間,整個寺院更顯清幽。
登至香山寺最高處的觀音大士塔廣場,數百隻鴿子在這裡盤旋、起落,西側大片紅葉石楠間,幾株櫻花開得正豔。東側的環塔路旁更有數十棵櫻花樹競相開放,映著附近黃燦燦的油菜花,顯得生機盎然。
「這些櫻花樹是十多年前來自日本的佛教界人士帶來移植在這裡的,一到春天,開得很好看。」寺院工作人員介紹。
春天遠眺香山寺。
|香山古剎越千年
香山寺建築眾多,沿寺院中軸線從低到高依次為天王殿、大慈悲殿、四面佛殿等,東西兩側分布著鐘鼓樓、祖師殿、伽藍殿、客堂等建築,最高處是觀音大士塔。
「香山寺這個名字是俗稱,全名應該叫香山普門禪寺。」相關工作人員說。
根據寺院碑文記載,香山寺始建於東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比少林寺早300多年,比浙江普陀寺早800多年。」
經歷過千餘年風雨的香山寺,歷史上曾多次修葺或重建,其中唐時寺塔並存,宋、金、元、明歷代均有修葺或重建。至明末,香山寺遭受兵火,殿宇皆毀。清順治初年重建,至康熙年間歷時50餘年。清末,香山寺又逐漸頹敗,到解放初期僅存觀音大士塔和幾通碑刻。解放後,香山寺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的香山寺建築群由新舊兩部分組成,包括大門口的香山石牌坊、天王殿、大慈悲殿、四面佛殿等,是十年前根據原來的寺院狀況恢復修建的。」在觀音大士塔旁廣場,相關人士說,觀音大士塔及一些碑刻是保存完好的原香山寺遺址。
大悲觀音大士塔於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重建,高33米,為八角九級密簷式磚塔,造型別致。塔裡完好地保存著一通石碑,即被譽為「三絕碑」的《大悲菩薩傳碑》。此碑是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所立,由北宋重臣、被後世譽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根據史料書寫,又稱為蔡京碑。
如今,香山寺這座千年古剎的「見證者」——觀音大士塔和蔡京碑,已成為國家級文物。
寺院櫻花盛開
|觀音祖庭美名傳
與國內為數較多的香山寺相比,位於我市的香山寺有著更多的故事,這裡是漢傳觀音菩薩修成正果的地方,有著「觀音祖庭」的美譽。
「蔡京碑碑文裡就記載了楚莊王三女兒妙善公主苦心勵志、捨身救父,最終涅槃為千手觀音的宿世因緣。」香山寺相關人士說,蔡京碑碑文由唐代高僧道宣口授(其弟子義常記述)、汝州知州蔣之奇潤色、北宋重臣蔡京書丹,是重要的佛教史文獻和漢傳佛教觀音菩薩身世的最權威文本,由此確立了香山寺作為漢化觀音原生地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1976年,蔡京碑拓片赴英國牛津大學展出,1982年以後,有關部門對香山寺塔及附近現存文物進行了修葺加固,近年又重建了殿堂僧舍,使中州古剎重現昔日光彩。1986年香山寺被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香山寺成為觀音證道聖地,我市也因此成為「妙善公主故裡、千手觀音故鄉」。2009年,臺灣星雲大師來平,為香山寺題寫「觀音祖庭大香山」。
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香山寺內,還有著名的「九老閣」。「香山九老」,是指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九位歷史名人。史料記載,白居易晚年退居到距香山北十裡的父城翟集鎮,號「香山居士」。定居後,常與他的詩友胡臬等到松柏參天、風景秀麗的古剎——香山寺遊覽。每年九九重陽節,「九老」固定在香山寺聚會登高遠眺,賦詩吟誦。當地人們非常敬重他們,稱他們為「香山九老」。後人為紀念他們,在香山寺建「九老閣」,閣內塑有「九老」遺像。千百年來,每逢重陽佳節,四方文人墨客常常到這裡登高吟詠,紀念「九老」。
近年來,我市逐步加大了對香山寺的保護和建設,經過提檔升級,香山寺景區於2016年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我們將繼續加大投資建設力度,力爭早日讓香山寺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對於香山寺前景規劃,新華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負責人說。
大慈悲殿前寬闊的廣場
3月26日
石漫澄波碧連天 古地新城水雲間
山水林城舞鋼市(攝於舞鋼市城區劉山公園山頂)
□本報記者 楊德坤文/圖
3月24日,微風、薄霧,煙波浩渺的石漫灘水庫猶如一面青銅古鏡,幾縷春光穿過雲層射在湖面上,北照廣廈樓宇、南映疊翠青山;岸邊春風拂柳,棧道兩側玉蘭吐蕊,散發著淡淡的花香……那「一道生動風景」就這樣流瀉開來,禁不住就讓人生發出詩人筆下的「愛戀」。
憑欄觀湖,景是美的、心是淨的;你喜歡的所有關於春天的樣子,「她」剛好都有。
「1951年初建、1975年8月潰壩、1993年至1998年復建……」隨行的石漫灘水庫管理局黨支部書記餘勇泰細數石漫灘水庫「大事記」,對治下的這一汪碧水不吝褒獎之詞,「始於2016年9月的大壩除險加固工程主體施工現在已經完工,目前石漫灘水利風景區內正在配套施工的是壩上的『75·8』紀念廣場和壩下的『75·8』遺址公園。現在水庫又有了一個比較文藝的名字叫『龍泉湖』,經過連年的治理和綠化、美化、亮化,說她是舞鋼市的一顆明珠一點也不誇張,而把『石漫澄波』稱為『鷹城外八景』之一,絕對名副其實!」
清新自然的湖畔氣息,令人豔羨的水岸生活盡展於此。
|她,是時代「教科書」
「石漫灘大壩擁有新中國淮河流域『治淮第一壩』的時代光環,一直為新中國洪汝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發揮著巨大作用。」在駐馬店市水文水資源局工作過的範留明長期從事水利研究,在《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他對石漫灘水庫描摹下了濃重的一筆,「現在時不時會過來轉轉,這裡幾乎一年一個新面貌,睹景思人,在身心放鬆的同時又不免心生慨嘆,被這裡的人文氣息所感染。」
進入景區大門,登上大壩,壩首下遊緊挨著一處殘垣斷壁,這是1975年8月潰壩時留下的印記,歷次大壩復建、加固,這一處特殊的原庫溢洪道舊址都被刻意保留了下來。
「水庫處在中原腹地,是我省的四大暴雨中心之一,當年遭遇罕見的特大暴雨後,淮河流域洪河支流連同石漫灘水庫在內的62座大小水庫垮壩,造成1000多萬人受災,死亡更是數以萬計。」餘勇泰說。石漫灘水庫管理局在復建的大壩壩首處建起了復建紀念碑,並在大壩下方潰壩遺址上建起了「75·8」垮壩紀念碑。目前,石漫灘水庫管理局在新壩下建遺址公園,並專門在新落成的壩首紀念廣場上開闢一隅,建起一座「75·8」警示鐘。「警示鐘意在通過警鐘長鳴,時刻提醒修水利民的任重道遠。」
1998年大壩復建竣工,一座長645米、寬7米、高40.5米的全斷面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重現世人眼前,在隨後遭遇較大暴雨時,這座大壩發揮出了較大的防洪社會效益;至2001年,水庫四周的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隔湖相望的二郎山景區快速開發建設,山水林城融為一體,石漫灘水庫被當時的水利部批准為全國首批「國家水利風景區」;2006年,石漫灘水庫管理局還為我省捧回了第一個「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稱號。
石漫灘水庫岸邊遊園
|她,是城市「後花園」
今年38歲的胡銀生是河鋼集團舞鋼公司煉鋼車間轉爐班的班長,也是一名酷愛跑步的馬拉松愛好者。「有水、有林,空氣品質優良、負氧離子含量高,不跑步實在對不住這麼好的環境。」工作之餘,他會約上三五跑友沿湖跑上一圈、半圈。「一圈跑下來也就二三十公裡,湖兩邊是專修的馬拉松賽道,有花有草、沿湖醉氧,簡直不要太愜意。」
餘勇泰說,2008年之前,石漫灘水利風景區採用封閉式低費制管理,隨後為響應政府旅遊城市創建號召改為公益性景區,免費對外開放。「從經營性到公益性,收益減了、性質變了,但管理局的服務標準不降反升,建設的步伐也從未停歇。」
石漫灘水庫管理局的水政執法人員常規性保持對水事違法行為的嚴厲打擊,取締網箱養殖,查處水事違法案件,積極做好水庫綜合治理工作,有效維護了水庫秩序、保護了水質環境。尤其是近幾年來,水庫積極配合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投入資金改善庫區及景區自然環境,建起了文化展覽館、主題紀念廣場等,積極參加該市組織的水燈節、龍舟賽、冶鐵文化傳承等活動,為舞鋼市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發揮了地標性名片效益。
現如今,除去上遊的堆島清淤工程,舞鋼市政府正沿湖重修環湖棧道,並有序恢復水燈文化和音樂噴泉等建設。不久的將來,舞鋼市居民可沿湖遊玩,我市周邊居民遊山玩水也增添一個好去處。
憑欄眺望石漫灘水庫,心曠神怡。
|她,是經濟「聚寶盆」
張麗娜是石漫灘水庫管理局的高級工程師、辦公室主任,也是省水利青年科技專家。基於長期對石漫灘水庫的關注與研究,她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依1998年之後的幾次洪水情況看,石漫灘水庫通過科學預報、合理調度,在運行首年即減少直接損失3600餘萬元,約是石漫灘水庫當年建設總投資的六分之一;2000年7月,水庫最高水位110.11米,接近百年一遇洪水位110.65米,單次攔蓄洪水1.86億立方米,當年防洪減災效益達1.8億元……
石漫灘水庫還擔負著舞鋼市駐地兩家大企業河鋼集團舞鋼公司、安鋼集團舞陽礦業公司的工業用水問題,是維持兩家企業經營運轉的「生命線」。在平衡水資源、保障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的同時,石漫灘水庫為舞鋼市帶來了良好的旅遊商機,依託水庫資源,該市先後開發了二郎山等多處景區,上下遊的清淤堆島、溼地公園無不依水而生、因水而建,沿湖打造的旅遊度假區面積達到12平方公裡,對房地產業、服務業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
石漫灘水庫管理局局長魏恆志說,保一方安瀾、促一方發展、造一方民富,是水庫的最大社會責任。「下一步,將圍繞『幸福河湖』『精緻石漫灘』目標,在保證水庫水利安全的同時,進一步對庫容庫貌提檔升級,只為以更加動人的姿態,為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增彩添色。」
夕陽下的石漫灘水庫,斜暉脈脈水悠悠。
3月26日
歷經千載湯猶在 百業再興看今朝
則天路上的武則天像
□本報記者 魏森元 文/圖
鷹城外八景之一武后溫泉說的是汝州市溫泉鎮的溫泉,用之洗浴,有療養祛疾的功效,素有「靈泉」「神泉」之譽,在漢唐兩代與驪山溫泉同屬皇家溫泉,前後有十帝三妃到此洗浴,以武則天留下的勝跡故事最多。春暖花開時節,疫情退散之際,享譽千年的武后溫泉,正以新的姿態走向世人。
|沐浴皇恩的溫泉
汝州市溫泉鎮因溫泉得名,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汝州市志》記載,這裡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溫泉自然溢出,隋設溫泉頓,唐改稱溫塘,亦稱湯王街,公元1161年始稱溫泉街。上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對汝州溫泉水進行檢測發現其含元素54種,2017年最新的檢測數據顯示汝州溫泉水含元素60餘種。
雖然現代科技才解釋了溫泉水緣何有療養功效,但早在數千年前,古人就知道汝州溫泉水好,偏愛汝州溫泉。
據《莊子》記載,軒轅黃帝問道崆峒,沐浴於溫泉。相傳軒轅黃帝前往崆峒山問道廣成子,路過汝州溫泉,特意在溫泉中洗去一身的世俗氣,以示對廣成子的尊重。
汝州溫泉真正「沐浴皇恩」是在漢唐時代。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歷代皇帝喜歡狩獵,而狩獵地就在廣成苑(距溫泉鎮不遠的崆峒山前一片水草肥美之地),而漢順帝、漢桓帝、漢靈帝尤甚,他們到廣成苑狩獵就宿在溫泉宮,有時一住就是幾個月。
唐代,溫泉更是帝王后妃紛至沓來的休閒勝地。唐太宗李世民曾於公元621年、637年、641年、644年數次到溫泉,並建有「清暑宮」「愈痺閣」,唐高宗李治也曾五次到溫泉。
女皇武則天曾三次到溫泉。公元676年春,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在溫泉停住18天,公元680年,武則天與李治在溫泉沐浴四日後前往嵩山,自嵩山返回又在溫泉療養數天方回洛陽。公元700年春,武則天率群臣「如汝州溫湯」,並在此建行宮。她仿照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的故事,命人在地上挖一大池,使群臣圍池而坐,飲酒賦詩。這些詩輯起來就是《流杯亭侍宴詩集》。
數百年後的公元1161年,金朝海陵王到溫泉打獵、洗浴,下詔在溫泉「置市」,這是我省最早見於記載的物資交流大會之一。
從軒轅黃帝到金朝海陵王,前後一共十帝三妃21次來到汝州溫泉。正因為皇家的青睞,也使得汝州溫泉名聲大噪,從此後,無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紛紛來到這裡,感受這遐邇聞名的神泉之水。
河南省工人溫泉療養院內的武后池牌子
|溫泉尋「芳」蹤
汝州溫泉以武后溫泉之名入選鷹城外八景之一,其名遠揚。滄桑千年,武后溫泉今何在?3月24日上午,記者趕至溫泉鎮尋其「芳」蹤。
從洛界公路拐入官溫路,兩側百米廊道內新葉初發的海棠猶如列隊的士兵,在微風中夾道歡迎來此的客人。沿官溫路直行進入鎮區,路名改為湯王路,一側臨街門面統一的仿古房簷似乎在追憶千百年前溫泉鎮的盛景。
「這條路上以前有一個溫泉洗浴中心叫『武后池』,很有名氣,不過由於鎮區規劃改造已經拆遷。」車行在湯王路上,隨行的汝州市溫泉鎮黨委書記李華州介紹說。
沿官溫路轉入則天路,一座高大的武則天雕塑豎在道路中央,鳳目微凝,掠過道路上車輛和行人,似乎要跨越千年再看一眼她曾經留戀的神湯。
在河南省工人溫泉療養院西北角,幾行桃樹正花開燦爛,樹下成片的油菜花叢中,一個寫有「武后池」的牌子隱於其中。「前幾年我們院長覺得療養院內應該有歷史文化的印記,有意在此復建武后池,同時修建『十帝三妃』溫泉池,但後來療養院打算規劃改建,復建武后池計劃就此擱置,只留下這一點痕跡。」溫泉療養院副院長靳汀雁告訴記者。
年年歲歲「湯」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武后已去,神湯猶在。
「去年底,新建的溫泉水鎮健康管理中心竣工營業,目前全鎮正常營業的溫泉療養服務企業有4家,正在裝修的2家,還有10多個項目正在建設中。」李華州說。
|百業再興看今朝
十帝三妃駕臨汝州溫泉使其名聲在外,但這一優質資源能夠普惠世人卻在今朝。
「鎮區規劃新建之前,全鎮有100多家以溫泉洗浴為主的營業場所,高中低檔都有,可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吸引眾多客人來此休閒沐浴。」提起之前溫泉鎮的溫泉產業,李華州說,溫泉產業繁華興盛的背後,同樣也藏著隱患。大家看到溫泉帶來巨大的利益,競相開辦溫泉洗浴中心,造成溫泉資源過度開採。為改變這種境況,溫泉鎮成立了汝州市湯王地熱開發有限公司,對溫泉資源統一管理,嚴格審批程序,嚴控溫泉資源開採利用。
近年來,溫泉鎮黨委政府一直致力於地熱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實施「突破溫泉」的發展戰略,使這一千年古鎮煥發新的生機。
「自2016年以來,溫泉鎮搶抓國家、省、市加快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機遇,按照『三城三區』的發展定位,積極探索新常態下鎮域經濟轉型、鄉村全面振興、產業結構升級的創新發展之路,以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為核心,走 『康養+旅遊、康養+醫療、康養+運動、康養+農業』四條產業發展之路。」 李華州說,該鎮先後引進了藍城集團、樂華集團等12家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實施產業發展類項目20餘個,總投資342億元。
遠眺溫泉村拆遷安置小區,一棟棟高樓林立,千餘戶居民安居樂業。驅車穿行溫泉鎮,到處是綠色圍擋圈起的項目工地。國家級運動員康復訓練基地、天澤灣二期、溫泉水鎮二期等項目將在5月中旬開工奠基。
正是歷經千載湯猶在,百業再興看今朝。
3月27日
積雪未融山花開 不覺已入仙境來
山門前,綠樹掩映,山花盛開
□本報記者 胡耀華 文/圖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宋代詩人梅堯臣曾一詩道盡堯山之幽奇。
堯山位於魯山縣西部,素有河南的張家界、中原的九寨溝之美譽。因堯帝裔孫即劉姓始祖劉累曾在這裡立堯祠紀念先祖,故得名「堯」。又因山上眾多石峰酷似人形,也叫石人山。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堯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後又先後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度假區等。
堯山著名的黑龍潭
堯山因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常見山花與雪花競豔,紅葉與雲海共舞的美景。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堯山與其他景區一樣暫停開放。3月21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堯山重新開園迎客,作為鷹城外八景之一,景區一開園便迎來旅遊小高峰。
堯山上至今仍有厚厚的積雪
|山下百花開 山上積雪寒
3月24日上午,天氣晴好。堯山景區山門前春意盎然,黃澄澄的連翹花在山間連成一片,路旁的紫荊和野生桃花仿佛在列隊迎接天下客。山門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一邊給遊客量體溫,一邊登記身份信息。
踏進山門,不知名的白色花朵開滿路旁,紫荊花含苞欲放,嫩茸茸的小草還帶著些許泥土的氣息。乾淨整潔的道路上,遊客被兩旁的山花迷醉,不時拿出相機或手機拍照留念,歡聲笑語更是此起彼伏。
山花最多、開得最繁盛的地方要屬千丈巖附近。這裡樹木少,採光好,成為各種花競豔的舞臺。叫得上名的野生桃花、杏花、紫荊花、棠梨花、連翹花,叫不上名的各種野花開得奼紫嫣紅,爭芳鬥豔。
堯山雲海
有人說堯山一步一景,這話一點兒不假。行至迎鳳樹附近,方才還熱熱鬧鬧的春意瞬間褪去,絲絲寒意隨著風從山中襲來,所望之處除了松樹等長青樹種,多為枯黃一片。
「這就到半山腰了,再往上因為海拔高,有的地方還有半米多深的積雪呢。」在迎鳳樹景點附近,河南天瑞堯山旅遊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郭端偉說,山下山花爛漫,山上白雪皚皚,這樣的奇景在中原地區並不多見。
郭端偉說的積雪在堯山迎鳳索道上站。迎鳳索道也是堯山景區的一大特色,索道位於迎鳳樹與好漢坡之間,建於2008年。此前,只有北邊的一條小型索道通往山頂。郭端偉介紹,迎鳳索道用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線循環脫掛抱索器車廂式索道,全長3000m,線路高差約1000m,最高時速6m/s,車廂能容8人乘坐,單程運行將近9分鐘,可讓遊客以最短的時間和花費最小的體力觀賞到最美、最多的風景。
迎鳳索道
迎鳳索道凌空飛跨三道奇峰峻岭和梨花谷、神雞峽、紅楓谷等。坐在索道轎廂中,在高山中穿梭,在雲霧中前行,恍若已成天上之人。鳥瞰山谷更是奇特,山下朝陽的坡面已是萬花盛放,山上溝壑中仍白雪皚皚,儼然寒冬。「古人登高山『一覽眾山小』,在堯山坐索道不僅可看萬重山,還能一眼看盡春冬。」 郭端偉感嘆道。
為方便遊人,景區部分地段還修建了滑道,其中堯山滑道長約2800米,沿途可觀二將軍、聚景臺、青龍背、西城將軍、巨蛙峰、和合峰、北城門等景觀,不僅能節約體力,還能體驗高山飛滑的刺激。
乘坐索道觀風景
進入索道上站,果然可見半米多深的積雪,直到玉皇極頂,一路都有白雪相伴,部分地方的積雪深達一米有餘。有的遊客忍不住捧起雪來查驗真假,剛才萬花叢中遊的體驗仿佛在夢中。
玉皇極頂是堯山景區的最高峰,海拔2153.1米,站立峰頂放眼四望,不免胸中情感激蕩,似有千言萬語想說這奇秀美景,又覺所有語言都那麼蒼白。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在登完堯山之後,曾留下「中原獨秀」的評價。
懸崖峭壁上的棧道
|一朝得開發 遊客紛至來
堯山景區植被茂盛,奇峰林立。目前已命名的景觀就有200多處,瀑布17處,高的石柱40多處,將軍峰、和合峰、白牛城、王母轎、通天河、九曲瀑布、鬼門關、南天門、 報曉峰、猴子拜觀音等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每一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或奇妙的傳說。此外還有銀線瀑、紅楓谷、青龍背、迎客松、鳳凰臺等特色景點,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堯山雖然景美,但尚未開發,知道的人並不多。1993年,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該縣上到公職人員、下到普通群眾,一起出錢出力,開山修路,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將這裡打造成旅遊景區。結果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修通了道路,架設了電線,引來了遊客。
遊客即將登頂
河南天瑞堯山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大川說,堯山景區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而且具有華山之險、峨眉之峻、張家界之美和黃山之秀。2002年5月,堯山景區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區;2003年7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1年晉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遊客多了,百姓富裕了。山下村民侯太學高興地說,在堯山沒開發之前,他們的生活很苦,現在他們村家家都是小洋樓,特別是旅遊旺季,村民們開的賓館、飯店客人爆棚,山貨也很受歡迎,家家都有不菲的收入。
山路積雪未消
|四季都有景 美名天下傳
冬看雪、春賞花、夏乘涼、秋摘山果,堯山四季都美,尤其是到了冬季,山上下雪早,雪量大,一年能下十幾場,吸引遊客來此賞雪玩雪。
今年受疫情影響,景區暫停營業了一段時間,但3月21日一開放,就有大批遊客來遊玩。
郭端偉說,3月24日是景區開放的第四天,遊客較第一天更多,為了避免遊客扎堆,景區每天把遊客人數控制在2000人以下。
「這裡風景真的不錯。」來自郟縣的遊客劉俊義說,他去年夏天就來過這裡,因為這裡空氣好,還特別涼爽,眼下正逢花開之際,就和朋友相約又來這裡賞花。
另據郭端偉介紹,去年堯山景區共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檔次,爭取把堯山景區打造成更具知名度的旅遊勝地。
臨近中午,雖然到了該吃飯時候,但通往堯山山門的路上,遊客仍然絡繹不絕。路旁,花開正豔,小溪裡,流水潺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立於山頂看風景,壯哉堯山!
3月27日
明代縣衙存遺韻 千年鐘磬奏新曲
縣衙大門
□本報記者 王春生/文 張鵬/圖
在我市於2002年評定的外八景中,位於葉縣縣城中心地帶的葉縣縣衙,曾經埋沒於鬧市,寂寂無名,少為人知,而如今廣受關注,聲名遠播。
葉縣縣衙於1999年經過重修後對外開放。2006年,作為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縣衙,葉縣縣衙成功晉身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葉縣縣衙又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新建成的文物展廳內展覽著全縣300多件文物精品,其中有春秋時期的編鐘、青銅鼎等國家一級文物。
公堂
|古蹟處處展遺韻
3月25日上午,一夜春雨後,陽光明媚,天空澄澈,位於葉縣縣城東大街的縣衙建築群錯落有致,古樸而莊重,濃鬱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我國古代歷史上,眾多縣衙都是七品縣官的衙署,而葉縣明代縣衙不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還是較少見的一座五品縣衙。
葉縣縣衙大門分正門、側門,朱紅色大門前的門柱刷的是青漆。縣衙博物館館長許長聚介紹說,衙門裡的門柱用漆是有嚴格規定的,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可將衙門漆成青色,而七品的只能用黑漆。
許長聚說,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9年)的葉縣縣衙,直到1996年才開始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開始重修,1999年10月1日主體部分對外開放。
縣衙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為硬山磚木結構,整座縣衙由中軸線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儀門、大堂、宅門、二堂、三堂及附屬的科班廂房。三堂後為後花園,東西兩側副線有知縣宅、虛受堂、思補齋等。
一座縣衙的大堂,是作為一縣之長的知縣發布政令、舉行慶典、迎送聖旨、審理案件等重大活動的場所。葉縣縣衙的大堂由廳堂和卷棚兩部分組成,位於中軸線上的制高點,四周的建築都略低於大堂,大堂裡有正面繪著「海水漲潮日出圖」的屏風,寓意為官者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大堂卷棚下地面上有一塊一米多長的石板,上有明顯的凹陷痕跡,這是審理案件時受審者下跪的地方,叫跪石。
「跪石上清晰可見的凹痕,見證了縣衙600多年的歷史。」許長聚說,大堂前的卷棚,主體採用天溝羅鍋椽勾連搭連接的做法,並與大堂連為一體,這是高級別縣衙在建築形式上的反映,在中國古代縣衙中極為罕見,在我國現存的縣衙裡,只有在這裡能見到卷棚。
除精美的建築外,縣衙裡很多楹聯、匾額也讓人印象深刻,如大堂卷棚的匾額上,赫然懸著清末才子于右任手書的「天地正氣」。大堂前豎立的戒石碑,是縣衙內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正面有「公生明」三個大字,碑背面則是由北宋著名書法家、曾任葉縣縣尉的黃庭堅書寫的官箴,內容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大堂楹聯「我如賣法腦塗地,爾敢欺心頭有天」 ,都值得為官者細細品味。
三堂中間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頗具哲學意味,原本遺失了,後來是葉縣一位老先生記起的。「老先生還只有12歲時,隨秀才爺爺來見知縣,見過這副楹聯,爺爺硬是讓他背了下來。」許長聚說。
縣衙後花園
|後花園裡滿眼春
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中,有時會陡生恍如隔世之感,眼前幻化出一班衙役聲聲威喝的場景。許長聚說,其實這樣的知縣審案場景,葉縣縣衙此前就組織員工表演過,很受遊客好評,但由於疫情,縣衙目前還未對外開放,表演也暫停了。
與歷史文化厚重的古建築相伴而生的,是縣衙隨處可見的各類林木和花卉。
在位於中軸線東側的知縣宅前,一棵粗大的桂花樹枝葉繁茂,綠意盎然。許長聚說,這棵桂花樹經考證已有600年了,每到夏秋季節,滿樹桂花,香氣陣陣,沁人肺腑。
位於中軸線西側的南北書房及思補堂、虛受堂,也都植有櫻花、廣玉蘭等樹木,思補堂前一棵櫻花樹五六米高,儘管一夜風雨後櫻花落了不少,但高大的樹上仍有一朵朵粉紅傲立枝頭。
思補堂南側是虛受堂,堂前有一牡丹園,數百株白牡丹已有幾朵盛開,嬌豔的花瓣上,滴滴水珠晶瑩透亮。
「後花園裡還有更好的景色。」在許長聚的帶領下,行至縣衙最後,就是後花園了。這裡是知縣及衙署公務人員處理完公務後稍事休息的地方,環境靜雅、景色宜人,是莊嚴肅穆的縣衙建築群中獨特的風景。
後花園佔地3000餘平方米,有人工湖,湖中有亭,紅柱彩頂,與湖邊仿漢白玉拱橋相連。湖南北兩邊茂林修竹,西邊園林遍植的辛夷、桃花、櫻花、紫藤花競相開放,一朵朵,一串串,或粉或紫,暗香浮動,滿目春意。
看著春色滿園的後花園與大片古建築相映成趣,今年67歲已退休的葉縣原文化局局長李元芝感觸良多,他說,1996年他還在縣文化局工作時,看到南陽的內鄉縣衙已經開始接待遊客,掀起了旅遊熱潮,而當時規模不小的葉縣縣衙還埋沒在居民區裡,就打報告要修復縣衙,但當時縣衙裡還住著100多戶人家,把這麼多戶人遷出去,並非易事。直到1999年,才把所有住戶遷出,實現部分主體對外開放。「這些年縣衙的變化很大,名氣也越來越大。」李元芝感嘆道。
警世鐘
|多件「國寶」入縣衙
在縣衙的文物展廳,收藏著葉縣近年來發掘出土的各類精品文物,其中最為知名的是一套春秋時期的編鐘。
「這套編鐘是2002年發掘出土的。」李元芝說,在葉縣葉邑古城澧水南岸發掘春秋時期許國國君許公寧墓時出土的這套編鐘,命名為許公寧編鐘,後經考證,是在公元前600年的春秋中期鑄造的,由8枚編縛、9枚鈕鍾和20枚甬鍾組成,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春秋時期組合式編鐘,整套編鐘音色優美,音質悅耳,音域寬廣,可演奏多首中外名曲。
2007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王子初應邀為編鐘測音。王子初表示,從測音初步結果看,這套編鐘是目前國內出土編鐘中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音質最好的一套。
在古代,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諸如徵戰、祭祀或朝見,場面壯觀,氣勢恢宏。為讓更多遊客能真切感受2000多年前的精妙之音,葉縣縣衙在開放之時,會用仿製的編鐘演奏曲子。
除價值連城的編鐘外,縣衙文物展廳裡還有其他文物300餘件,其中包括許公寧墓出土的青銅鼎、《幽蘭賦》碑刻等170多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幽蘭賦》碑刻全碑十二通,為黃庭堅所書,是其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為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目前,具有厚重文化內涵的葉縣縣衙已是省級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省級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市級廉政教育學習基地。
「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葉縣縣衙下一步將在保護和開發利用上加大投資力度,對縣衙建設和管理方面進行提檔升級,以早日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葉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婁毅接受採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