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天門山
天門山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我第一次知道天門山,是它入選「國家名片」,1994年第12套郵票上看到的介紹。1999年12月一條新聞引起轟動,來自俄羅斯等11個國家的15名,身懷世界一流飛行絕技的運動員雲集天門山,參加一場主題為「穿越天門,飛向21世紀」的特技飛行大獎賽。匈牙利特技飛行大師彼得·貝森葉駕駛EXTRA300型飛機率先成功穿越天門洞,成為人類飛行史上駕機穿越自然山洞的第一人,此壯舉載入金氏世界紀錄。這條新聞讓我產生思念,啥時候我也能去實地一睹天門山風景。機會來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開放跨省遊。前幾天,我報了一個雙飛品質旅遊團,去張家界一解念想。出湖南省張家界荷花機場,佩戴口罩、掃湖南省健康碼,乘接機計程車到「天崇君泰國際酒店」。路上我問司機師傅:「空中看到荷花機場旁邊那條河是什麼河」,健談的司機師傅說:「澧水河,是張家界的母親河」,我說:「不是河流在南方叫江嗎」?師傅說:「湖南省是三湘四水,湘江、沅江,資江、澧水,也有叫水的河流。三湘四水歸洞庭,這是湖南江河流向的特點,湘江、資江水源自廣西向北流入洞庭湖,沅江、澧水自西向東入洞庭湖,三湘是湘西,湘南,湘東」。剛進湖南省界學到了三湘大地的知識,真好。入住酒店後,我們迫不及待到張家界市區轉轉。
漫步天門山
穿小巷,行胡同、走大道,踏著石板路,找到張家界市區的「紫舞公園」,公園小巧玲瓏,有彎彎繞繞的小溪,自娛自樂的市民三五成群下棋、打牌、吹笛子、拉風琴。隔著一條小路兩旁,幾組年齡不小的男女在對歌,雖然我聽不懂歌詞,但悅耳動聽的曲調,應該是土家族人傳統的對歌,據旁邊的市民說:「張家界土家族佔全市人口60%」。從公園出來,找到澧水河邊,河岸整修的堅固,風景如畫,沿著臺階下到離水不遠的步道,微風拂面、賞心悅目,悠閒的垂釣人,遠處的澧水橋交相輝映,我下到河邊洗了手,很興奮。澧水岸上的石護攔雕刻栩栩如生,詳細介紹了革命前輩賀龍、任弼時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紅第二方面軍、紅六軍團在大庸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殲滅敵軍取得大捷的豐功偉績,我們接受了一場圖文並茂的革命傳統教育。在現場問旁邊的路人,大庸縣在那裡?人家哈哈大笑回答:「腳下就是大庸縣,後來改名張家界市」,這次出遊功課沒有做好。從澧水邊回來,看到一「三下鍋」飯店,這裡有個典故,「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徵調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以後演變成』三下鍋』特色菜。」我們品嘗這道獨具湘西風味的名菜,果然名不虛傳,香、辣、麻入口不忘,感覺媲美「河南燴菜」。
漫步天門山
第二天,從早上小、中雨就沒停,導遊說:「張家界市區全年得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雨,大家得有思想準備」。我們團隊來自7個省份的20人,乘中巴車到天門山山腳下。
漫步天門山
乘快速索道上山,覺得一小會時間,到了半山腰。沿著懸空棧道走到990個臺階上天梯前,腳下風景美如畫,遠看99道彎盤山路,婉若遊龍在盤旋,山峰突兀似刀削斧砍屹立眼帘,秀麗萬千。導遊告訴大家兩種選擇,一種乘電梯上到天門洞口,一種登990個臺階到洞口。我選擇登臺階,臺階前書法家中石題寫金閃閃三個大字「上天梯」,蒼勁有力。快登到天門洞口時,我突發奇想,這也是到了天門,不知能不能看見「猴哥」在值守。登上天門洞口,沒見到「猴哥」,可能外出溜達花果山了。但穿洞風、雨霧團撲面襲來,耳目一新、舒服非常。乘坐天門山連續接力7部穿山扶梯到了山頂,又是一派迷人風光,近處人流如織,遠處山峰在望,似一幅水墨丹青畫卷徐徐展開,遊人歡呼雀躍。山頂珙桐園有張家界市花「珙桐花」,花形似鴿子,也稱「鴿子花」。珙桐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被稱為「植物大熊貓」,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張家界作為我國重要的古老孑遺生物的生長地區,近200株的罕見珙桐樹分布在張家界天門山海拔1500-2000米的溼潤的常綠闊葉林中,大自然的魅力讓我稱奇。走了走盤龍崖玻璃棧道,因為下雨,在棧道上看什麼都是雨霧朦朦朧朧。乘世界上最長索道下山,索道長7455米,從山頂仿佛飛度到市中心,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原始空中花園,讓遊人坐在晃晃悠悠的車廂裡大飽眼福。離開天門山我們向鳳凰古城出發,且聽下篇分解。
文章創作者:凌紀元
欣賞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狀態。
嚮往從容、簡單、平和,「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後,揀起筆在報紙副刊版刊發50餘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