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有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是按銀子本身的價值計算。
現在銀價按7月22日計算是5.06一克。兩萬塊錢大約可以買3953克白銀,(網上查的),以清朝道光年間海關與西方定製丈尺秤碼規定(《中國古代度量衡》,邱光明著),當時的100斤等於西方法國制66公斤零453克,一斤等於0.66453公斤(664克),古秤一斤十六兩,所以古代的一兩大概是41.5克,就銀價本身來算,一兩白銀大概是210塊錢。
所以今天的拿兩萬塊錢人民幣可以換約九十五兩白銀到古代去花。(上等好銀,當然朝代越早,價值越高)。
另外一種方法是按照物價計算,根據《西南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的記錄,取明朝不好不壞的正德年間計算。
正德初年(1510年)南京的物價:
豬肉每斤值錢7—8文;
牛肉每斤值錢4—5文;
水雞每斤值錢4—5文;
蓮肉每斤值錢4—5文;
河柴每銀1兩,可買近30擔;
魚蝦每斤值錢7—8文;
同時期正德年間,米價平均為每鬥 0.04兩。
明代米價表
年 號 每公石價格(單位:銀兩)
洪武(公元1368—1398年) 0.461
建文(公元1399—1402年) ————
永樂(公元1403—1424年) 0.285
洪熙(公元1425年) ————
宣德(公元1426—1435年) 0.291
正統(公元1436—1449年) 0.254
景泰(公元1450—1457年) 0.413
天順(公元1457—1464年) 0.256
成化(公元1465—1487年) 0.441
弘治(公元1488—1505年) 0.518
正德(公元1506—1521年) 0.475
嘉靖(公元1522—1566年) 0.584
隆慶(公元1567—1572年) 0.591
萬曆(公元1573—1620年) 0.638
泰昌(公元1620—1620年) 0.638
天啟(公元1621—1627年) 0.927
崇禎(公元1628—1644年) 1.159
根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頁518。一石等於1.0737公石;一公石156市斤計,按明正德年間計算,按一石米0.475兩白銀,一斤米就是0.003兩白銀。明代銀錢比例為《明史》其後記載「弘治元年每七百當銀一兩」、「每錢七文折銀一分」,到了正德年間(1506~1521年),「每七百文折銀一分」。嘉靖時期記載「嘉靖三年……好錢每銀一錢七十文。所以一兩銀子等於700文,0.003兩白銀兩約等於2.1文錢買一斤大米。
今天的物價不好算,肉天天漲價,米價還是比較平穩的,但也是有高有低,按超市散裝大米中等來算四塊錢一斤(各地好像也不一樣)得知,四塊錢等於明代正德的2.1文錢,兩萬塊人民幣等於10500文。按七百制錢換一兩銀子計算,在正德年間單以米價計算,兩萬塊錢合計約十五兩白銀,那時候銀子的價值是很高的。
到了乾隆嘉慶時期的主要生活品價格為:
米一斤值錢10餘文;(每鬥0.1兩銀子)
面一斤值錢20餘文;
豬肉每斤值錢50~80餘文;
魚肉每斤值錢25~40文;
羊肉每斤值錢50餘文;
牛肉每斤值錢30餘文;
白菜每斤值錢1~3文;從每斤值錢5文;
油每斤值錢50~80文/斤;
鹽每斤值錢30~50文/斤;
棉布每尺值錢10~15文;
絲綢每尺值錢80~150文;
絹布每尺值錢60文
棉花每斤值錢90-125文;
棉布衣服一身值錢300~400文;
棉花衣服一身值錢600-800文;
乾隆時1兩銀子合1000文銅錢,嘉慶時1兩銀子合1200文銅錢。1880年,1兩銀子折合1.12美元(當時價格)
因此,以購買力估算,清中期一兩銀子約合人民幣200-250元。兩萬塊錢差不多值100餘兩銀子。
如果不具體計算,只是大概換算,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 10貫=10000銅錢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1石米=1兩白銀
也有歷史學者的研究,古代銀子與今天人民幣的對應關係是:
盛唐時期,一兩銀子價值¥2000—4000元;
北宋中期,一兩銀子值¥1000—1800元;
明中期,一兩銀子值¥600—800元
清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150—220;
各個朝代不一樣,比例也不一樣,只是作為參考,根本無法準確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