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博物館(六)|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2021-02-07 世界知識畫報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縮寫為ROM)坐落在多倫多市中心,是加拿大最大的世界文化與自然歷史博物館,集自然、地理、礦物、考古、世界文化等多個主題於一身,也是加拿大的國家標誌和文化目的地之一。關於ROM,安大略省旅遊局的一句介紹語道破其在加拿大人心中的地位:如果沒能參觀過這個地方,你的多倫多之行是不完整的。


建於1912年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本是一座非常古典的建築,外牆上有著精美的雕刻。2007年水晶廳的建成,使博物館頓顯活力四射,充滿朝氣。

加拿大是個年輕的國家,2018年是其建國151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歷史也不過106年,但在加拿大已算是歷史悠久。因為建國時間短,本土文物的收藏無論數目和質量都難與歐亞大陸國家相比,所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就將自己定位成整個世界的文明與自然歷史在北美洲的展示窗口。百年積累下來,現在展品總數已達1300多萬件,是北美洲十大博物館之一。隨著展品數量不斷增加,在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進行了首次擴建;1978年,博物館斥資5500萬美元進行翻建,增加了多個場館和設施;2007年6月3日,水晶廳建成揭幕,成為21世紀多倫多的標誌。擴建的博物館外形是金屬與玻璃構成的不穩定錐體的現代建築,昂首刺破天際的新館名曰「水晶廳」,這項擴建工程是由華裔富豪李秦捐建。博物館最初的磚牆大樓與現代建築緊緊相連,嚴絲合縫得讓人覺得有些金屬和玻璃仿佛是從舊牆裡衝出來的。至此,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新舊混搭的模樣。目前,整個博物館共有40個展廳,除經常更換的特展外,還有恐龍化石、古代埃及木乃伊、加拿大礦產寶石、中國區等多個永久性展區,其中中國區就佔了5個展廳的面積,還包含中國境外最大的中國建築展廳。

水晶廳相互交錯的空間設計在不同樓層上創造了一系列的中庭,其中歌莉婭·海爾辛斯·陳庭院(the Gloria Hyacinth Chen Court)將新舊建築分離開來,使人們幾乎可以觀賞修復後的傳統立面的全景。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曾是多倫多大學的一部分,最初的館藏也來自多倫多大學。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從多倫多大學完全分離出來,歸安大略省政府管理。在1912年誕生之初,它由5個展館組成:考古學、古生物學、礦物學、動物學和地質學,恐龍化石是最早的展品之一。

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格外搶眼

如今的恐龍化石早已從古生物展館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展廳。當我們隨講解員進入恐龍展館時,第一感覺就是太酷了。我曾在享譽世界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看過恐龍展,那裡一進門就是一隻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當時以為世界上的恐龍展大概無出其右了,但參觀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時,發現這裡不僅不遜色,還多了幾分現代氣息。

一具十幾米高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擺放在磚牆背景的大廳裡,這龐然大物包括大廳的牆壁看起來都仿佛是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翻版。不過講解員說這個恐龍骨架化石是人工製造的,真的化石在展廳裡。走過延展到二層的古生物化石展廳,氣氛與大廳馬上就不同了:展廳光線充足,展品擺放錯落有致,恐龍們天上地下、你飛我跑好不熱鬧。大大小小的恐龍骨骼與觀眾之間雖隔著半人多高的玻璃圍擋,但因為空間大、擺放靈活,參觀者沒有絲毫不適感,反倒覺得這些骨骼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展品前面有清晰的圖表和文字,標明了恐龍原來的骨骼樣貌,現在看到的哪部分是人們挖掘發現的,哪部分是古生物學家們「補」上去的,令人一目了然。

寬敞明亮的大廳常被當地人租用來舉辦活動,如歌舞表演、婚禮等。

自然與文化兩大主題不僅運用交互式手法來表現,而且通過空間建造的魅力進一步明朗和深化。走過二層的恐龍展區,穿過同樣栩栩如生的鳥類展館,我們就進入了三層的人文廳,這裡最著名的是埃及館。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是加拿大考古學家查爾斯·科瑞利(Charles Trick Currelly)。他在加拿大完成本科學習後,前往倫敦邊讀碩士邊在大英博物館做助理,還曾親赴埃及等地參加考古挖掘工作。回到加拿大後,他得到多倫多大學理事會主席的賞識,被邀參加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籌建工作。他最初的工作是負責考古館藏,博物館早期豐富的展品得益於他的專業知識和廣闊視野,據說博物館裡有些古埃及展品就是他親自從埃及帶回來的。因為博物館成立得晚,展品多是購買的,與早期的殖民掠奪有所差別。科瑞利退休後寫了一部回憶錄《我買下了歲月》,記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研究中被做過全身CT檢查的木乃伊,其死因是牙齦感染。

也許是因為購買力終究有限,這裡的埃及館面積不算大,擺放著從埃及收集來的壁畫、石雕,其中最有名的壁畫來自公元前15世紀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墓葬。圖特摩斯三世埋葬於帝王谷,其木乃伊於1881年被發現,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而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則收藏了墓中一幅壁畫。

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墓葬中的一幅壁畫

埃及館的重頭戲當然是木乃伊。幾具木乃伊擺放在玻璃展櫃裡,其中一具呈站立狀。儘管這裡的木乃伊藏品數目和大英博物館或埃及博物館相比差了很多,但講解員很驕傲地告訴我們,那座站立的木乃伊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研究中被做過全身CT檢查的,她曾在多倫多大學「住院」很久,經過了非常仔細的無創檢查,死因是牙齦感染。講到這裡,講解員微笑地看了看正張大嘴巴聽她講話的小朋友們,說道:「要注意刷牙啊。」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廳分為三層,展區之間銜接很自然,大概因為多次擴建的緣故,有很多彎曲盤旋的路徑。不過,博物館很擅長利用這些位置安置展品。在一處盤旋而上的樓梯頂部製作了一個巨大的馬賽克穹頂,觀眾可以上到屋頂附近的平臺近距離觀賞。這個穹頂並非珍貴的文物,但對匆匆走過樓梯的觀眾而言,充滿了視覺美感。

拜佔庭風格的圓形大廳,穹頂上的馬賽克圖案在桔色燈光的投射下給人一種迷離之感。


最後,我們從三層盤旋而下至一層的中國廳。中國廳佔了大半層的面積,比希臘、埃及兩個展區加起來還大,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重點文物展區。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建立時,整個世界的殖民時代已接近尾聲,所以博物館的世界文化藏品大多是從倫敦等地購買的。例如博物館中最早的中國文物漢代綠釉陶就是查爾斯·科瑞利1907年從埃及購買的。不過,中國的第一部《文物保護法》1930年才誕生,此前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收集文物並運出國境並不受法律限制,這使博物館在成立之初的二三十年裡,有機會直接收集大量中國文物,而且價格比從倫敦購買便宜四五倍。

的確,大廳裡的中國藝術珍品讓人眼花繚亂:青銅鑄成的大鐘、造型嬌憨的唐三彩、巨大的佛像和壁畫,甚至還有完整的陵墓。

我們的講解員是一位來自臺灣地區的義工,她說自己最喜歡的展品是商紂王時期用來佔卜的牛骨。牛骨上刻有甲骨文及一個伸開雙臂的小人,以及煙燻火燎的痕跡和受熱後產生的裂紋。講解員說,古人進行佔卜時,會先在牛骨上寫好問題,然後將骨頭加熱到產生裂紋,根據裂紋的指向來判斷「天意」。這裡收藏的這塊牛骨上的文字是詢問上天是否應該判罰一個人,從烤裂開的紋路看是指向判罰。不過,牛骨上所詢問的這件事有真實的歷史考證,懲罰後來並沒有進行。之後她強調,像這樣有可信的史實做依託的年代久遠的文物是很少見的。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有近1萬塊甲骨文。圖中右邊這塊即為商紂王時期用來佔卜的牛骨,上面甲骨文的意思是詢問上天是否應該判罰一個人。  徐春昕 攝

展廳裡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應屬各佔一面牆的三幅壁畫了,其中兩幅是元朝的作品。最大的一幅寬11.6米、高5.8米,畫上諸佛林立,妙相莊嚴。壁畫旁標註的名字為《彌勒佛的樂園》,不過後來我又查了資料,發現它的本名叫《彌勒佛說法圖》,來自山西稷縣興化寺,是中國元朝寺廟壁畫中的精品,大約在1925年被古董商從古寺中剝走。1928年,中華聖公會河南教區主教、加拿大人懷履光得知壁畫正被藏匿在太原待價而沽,急電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館長,建議迅速籌款買下。在懷履光的斡旋下,壁畫以5000銀元出售給博物館,並於翌年1月被分裝成63箱從天津出口,經波士頓運抵多倫多。為了將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壁畫重新拼接安裝,博物館館長煞費苦心,特別聘請了當時美國文物修復的頂級專家、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史道特來修復。1933年夏,壁畫修復完成,在博物館新館開幕時亮相。幾年後,有人考察出這幅壁畫是元朝畫師朱好古的作品。

展廳中的巨幅壁畫《彌勒佛說法圖》極為醒目,來自山西稷縣興化寺。 

分列兩側的壁畫尺寸也不小,長10.37米,高3.20米,集中表現元朝的主要神祇與部屬,是山西平陽萬聖觀的道教壁畫《朝元圖》,20世紀30年代被日本商人盜運出國並轉售給加拿大。萬聖觀原址在山西平陽襄陵西齊村,是元朝著名畫家、永樂宮壁畫作者朱好古的故鄉,因此萬聖觀壁畫和永樂宮壁畫風格相同。

出自河北易縣的遼代等身三彩羅漢坐像

講解員帶我們駐足在一尊高大的彩色佛像前,介紹說這尊佛像來自河北易縣深山裡的一座寺院,是被人背下山來賣給博物館的,但在運輸途中起碼斷過6處,博物館一一做了修補。這件展品可以查到詳盡的歷史記載:1912年北京兩名古董商向德國漢學家貝爾契斯基(Friedrich Perzynski)兜售了一尊等身三彩羅漢坐像,貝氏從日本人寺澤鹿之助(TerasawaSh-ikanosuke)那裡獲悉此尊造像出自河北易縣八佛窪後,立即趕往實地考察,以「養病」為名住進距八佛窪僅10公裡的清西陵永福寺。他說曾親眼目睹6尊羅漢造像,只惜村民夜晚將造像盜運下山過程中,至少有3尊羅漢像被打破。梁思成先生20世紀初留美期間,曾在其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見到過易縣八佛窪所出的一尊完整的三彩羅漢像,並在其名著《中國雕塑史》中贊其「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美的作品」。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這一個,看來是當年打碎後拼接的一尊。

博物館的中國展品之間並沒有隔斷,但也大致分成四部分:古代藝術、佛教藝術、雕塑藝術和建築藝術。按博物館的介紹說,這裡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建築藝術展。最讓我們吃驚的展品是一座完整的中國墓穴。沿著現代化的走廊,擺放著一列石人石駱駝,沒想竟被它們引到一座墓穴的石拱門前。從風蝕情況看,石人石駱駝和石拱門應該不是一個朝代的,石拱門看起來年代更近些。

朝石拱門裡望去,居然有完整的石五供和墓冢。墓冢有1米多高的石雕八角形裙圍,裙圍上雕刻著各種民間故事,裡面是一座一人多高的石墓。從介紹看,墓主人叫祖大壽,遼寧人,吳三桂的舅舅,明末清初的將領。據說祖大壽不僅跟祖衝之同宗,還是「聞雞起舞」的祖逖的後代。這個墓是英國皮貨商喬治·克勞弗斯1919年從北京郊外的永泰村祖大壽的後人手裡替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買下的,總重150噸。克勞弗斯有個習慣,就是凡經他手的文物都會做完整的圖片記錄。在他留下的21本文物記錄中,有900多件文物的原始環境照片,非常有價值。在這座墓穴側方的牆壁上,就有當初售墓人在墓前的留影。

祖大壽墓和供桌,牆壁上附有當年售墓男子在墓前的留影。不過近幾年也有考證指出,此非祖大壽之墓,而是其養子祖澤潤之墓。

館方一再說明展品並非掠奪而來,展覽也確實幫助參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甚至讓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也有了新的審視——無論是創造了文明的祖先,還是出售了祖墳的先人,他們都以歷史的姿態靜靜地站立著。

中國古建築展區是中國館幾個展區中相對獨立的展廳

(節選自2018年10月刊)

相關焦點

  •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博物館入口大廳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重新開放
    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7月9日,加拿大多倫多,因新冠疫情而臨時關閉近4個月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優先面向會員重新開放,兩天後將向公眾開放。圖為觀眾在觀看該博物館的大熊貓標本。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7月9日,加拿大多倫多,因新冠疫情而臨時關閉近4個月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優先面向會員重新開放,兩天後將向公眾開放。圖為觀眾佩戴口罩在該博物館的中國展品區參觀。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7月9日,加拿大多倫多,因新冠疫情而臨時關閉近4個月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優先面向會員重新開放,兩天後將向公眾開放。
  • 北美洲第五大博物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簡稱ROM)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區範圍之內,是北美洲第五大博物館,也是加拿大最大、
  • 英文紀錄片: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BBC聽力>正文英文紀錄片: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2013-07-08 14:29 來源:網絡 作者: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實施較嚴格防疫措施
    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9月1日,佩戴口罩的觀眾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內參觀。作為加拿大最大、北美第五大世界文化和自然歷史博物館,該博物館恢復開放已近兩個月,目前仍實施預訂入場、限制人數、強制佩戴口罩等較嚴格的防疫措施。
  • 洛陽收到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寄來的一個包裹,裡面竟是……
    近日 洛陽收到一個 從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寄來的包裹 11月3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與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開展合作交流,該博物館為洛陽寄來19張畫像空心磚拓片,14塊洛陽出土流失海外的西漢畫像空心磚實現「信息化回歸」。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實施較嚴格防疫措施 (1/4)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實施較嚴格防疫措施4) "← →"翻頁 當地時間9月1日,佩戴口罩的觀眾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內參觀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實施較嚴格防疫措施 (3/4)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實施較嚴格防疫措施4) "← →"翻頁 當地時間9月1日,佩戴口罩的觀眾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內參觀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演藝露臺及室外廣場方案公布
    加拿大著名的藝術文化及國家歷史博物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近日公布了其室外擴建部分的設計方案。該擴建項目由Hariri Pontarini 建築事務所(HPA)的主創建築師Siamak Hariri所設計,包含演藝平臺和室外廣場兩大部分。
  •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年票限時7折!中國文物海外大本營!
    Royal Ontario Museum(ROM)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年票限時7折!中國文物海外大本營!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官網銷售,2月17日前,新用戶(或未續費的老用戶)購買家庭年票(2大人+4小孩)、單人年票、雙人年票等,使用折扣碼:REJOINFEB20 年票享受7折優惠,也可以出示以下優惠券在現場購買年票,
  • 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是全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館,始建於1912年
    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是全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館,始建於1912年,歷經數次擴張、翻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建築是來自解構主義大師Daniel Libeskind的「The Crystal」。上世紀的肯辛頓市場,曾是數代移民的聚集地,如今卻發展成了多倫多的必遊景點之一。
  • 世界那麼大要多出去走走,一起欣賞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小編認為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可以去參觀一下他們的國家級博物館。你們知道加拿大最頂級的博物館是哪一個嗎?那就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是加拿大最大的世界文化和自然歷史博物館,每年來這裡參觀的人可謂是多之又多。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它的文化魅力吧。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館藏古代中國玉器(上) -《世界博覽》
    然而,在玉器這一獨特領域能夠真正形成系列,具備相當規模和檔次的藏品,且在學術領域具有一定建樹的博物館卻為數不多。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簡稱ROM)便是其中之一。
  • 胡老師漫遊北美記(141)參觀多倫多市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 移民帶來...
    胡老師漫遊北美記(141)參觀多倫多市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 移民帶來的歷史   大眾網特約記者 胡向赤   多倫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數量多眾的中國展品  不過,那也得有欣賞課題才行,比如說,我的課題是「關於玉器」,那麼,我就可以放大一個個的照片,一一進行查找。我可以在放大的照片中截取想要的那個圖像,例如哪個玉碗,選中、截取後就成了單獨的玉碗照片。當然,這還要看「母片」的像素是多少。不管怎麼樣,我走馬觀花看博覽,「宏觀拍照」還是很有價值的。  現代科學給了我們如此多的方便。
  • 博物館裡逛「廟會」
    18日,位於多倫多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推出「歡樂春節」新春招待會活動,通過中國剪紙、書法、舞獅表演及民樂演奏等活動,吸引參觀者了解並體驗中國文化,共度中國農曆新年。↑2月18日,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人們觀看舞獅表演。
  • 邊走邊看 |穿越時光遇見你:安大略博物館奇妙之旅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諸多博物館記載了整個加拿大從一片蠻荒之地步履蹣跚地成長,向文明轉變的過程,有些甚至超越了國界,記錄著世界的歷史。接下來,我們通過古典又充滿新意的安大略博物館,了解這片美麗土地上曾經和現在的奇妙故事!
  • 博物館的星座屬性
    原標題:你的星座應該去什麼博物館? 節假日除了遊山玩水外,去博物館、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也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世界上的博物館千千萬,一定要挑選適合自己的。不同星座的人,性格喜好不同,欣賞藝術作品的眼光自然也不一樣。
  • 流失海外的明末將領祖大壽墓(現存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20世紀初期,安大略博物館總經理查爾斯·柯雷利委託喬治·克羅夫茨(一位從事中國皮草貿易的富裕英國商人)尋求並收集明清高官的顯爵墓葬。經文物販子之手,1921年,該墓和相關的文物到達了博物館,成為收藏的重點。最初,幾乎沒有任何證據將這些文物與其悠久的歷史聯繫起來,僅懷疑該墓屬於祖大壽。數十年來,對墓葬及其歷史的研究一直在繼續。
  • 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古典和現代兩種建築風格完美結合,藏品豐富
    ROM是北美洲第5大博物館,成立於1912年,最早由多倫多大學直接控制和管理,直到1968年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幾年前,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著手重新設計裝修,2007年ROM獨特的水晶狀的新翼的開張讓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媒體的焦點。
  • 加拿大最頂級的博物館為何收藏了眾多的中國文物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古典與現代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築風格結合在了一起,更顯得博物館和諧、完美。加拿大最大同時也是擁有最多收藏品的博物館,它包含的項目有自然科學、動物的生態、藝術及人類學等等,是集世界文化和自然歷史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是加拿大最大的世界文化和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超過600萬件藏品和40個展館,每年吸引近100萬參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