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狀複葉。
楝花。
楝子手串。(圖片來自網絡)
楝樹花與宿存的果同枝。
「(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練實(楝樹果實——編注)不食,非醴泉不飲」
——《莊子·秋水》
【編者按】
夏日炎炎,酷暑難耐,欣賞和喜歡它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不過,王安石卻說:「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和王安石同時代的蘇舜欽在他的《夏意》裡,則描繪了一幅「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的幽美韻致,讓人讀後頓覺清涼。
與古人相比,現當代文人眼中的夏天,則充滿了獨特的韻味。在《北平的夏天》中,老舍筆下北平的夏天是熱的,可一早一晚卻相當涼爽,可以做事。院內若搭起涼棚,就不會受到暑氣的侵襲。假若不願在家,可以到北海的蓮塘去划船,或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棋。
夏天,不只是一個炎熱、令人煩躁不安的季節,也是一個充滿無窮趣味的季節,千姿百態的夏天才是真正的夏天。
夏天,在成都街頭的各種行道樹中,或很多人家的屋前房後,庭院曠野,都生長著一種與炎熱夏季「心心相印」的樹木。這種樹,就是苦楝樹。
進入到綠肥紅瘦的夏季後,成都大街小巷時常可見淡紫色的楝花,花謝一地,便長出青青的小果實。《花鏡》說:「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楝花盛開在春花盡落的暮春季節,古人將其稱為「楝花風」,有詩云「處處社時茅屋雨,年年春後楝花風。」
楝,也叫苦楝,又名「苦苓」,諧音「可憐」,「苦戀」。一夜風雨,楝花零落,獨步於鋪滿楝花的路上,聯想起「可憐」這個詞,不由感嘆時光易逝,一轉眼間,花兒已隨細雨斜風零落成泥碾作塵,平添幾分無可奈何春又去的傷感。
楝是楝屬植物,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在中國有兩個種:楝和川楝。川楝的果比苦楝更大,小葉近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鈍齒;花序長約為葉的一半。
不過,在新的分類系統裡已經將川楝和楝都歸併到了楝這個種。這實在是個好消息,至少再不用區分它們之間細微的差異了。楝花的花序是腋生的圓錐花序,有很多分枝;花是兩性花,在一朵花中,同時具有雌蕊和雄蕊。
楝花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居於中間的花絲會合生成紫色圓柱形的雄蕊管,管頂有10-12齒狀裂,雄蕊管上部的裂齒間著生花葯10-12枚。楝樹開花時,滿樹淡紫色花朵從葉腋處發出,一蓓數朵,芳香滿庭,淡紫芳華如煙。
苦楝是落葉喬木,木質層粗糙有皺褶、質地較為輕軟,易腐爛中空。楝樹空心的樹幹常常形成樹洞,在樹洞裡,常有留存的雨水,還有樹木腐壞後形成的腐殖質,當鳥兒攜帶著其它植物的種子不經意地停留在苦楝樹洞裡,會無意中為其它植物在楝樹身體裡「播種」,久而久之,就可能會出現在一棵苦楝樹上長出了另外一種樹木的奇妙現象。
苦楝的果期在每年的10-12月,核果球形至橢圓形,掛滿枝頭經冬不綴,甚至在來年春天楝花又開的時候,還常有上年宿存的楝果掛在枝頭,花果同枝。楝果果熟時金黃色,被稱為「金鈴子」。傳說中,苦楝的果實是鳳凰的食物。《莊子·秋水》裡提到,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其中的「練實」就是楝樹的果實。
冬日裡,楝樹的枝頭掛滿了苦楝果,這些對人類來說味極苦並且有毒的楝果,卻是鳥兒們的美食。灰椋鳥、灰喜鵲、白頭鵯等許多鳥類都以楝果為食,有些鳥類取食楝果後會將果核從嘴中嘔出,從而幫助其自然繁殖。白頭鵯通常會將果實叼到空曠的地方享用,來年在這些地方就會出現楝樹的幼苗。
還有一些鳥類,囫圇吞棗地將整顆楝實吞下。楝果是一種肉質核果,種子受到堅硬果核的保護,經過鳥類消化道後,隨著鳥類糞便排洩後大多仍能保持完整的種子結構,從而通過鳥類傳播它們的種子。楝果的果核骨質,質地堅硬,外形多稜,將果核收集處理,稍加打磨,打孔後串起來可以做一個精美的手串。
傳說上古之中,有一種獨角神獸叫獬豸(xie zhi),不畏懼苦楝的苦,反而以它為食物。「獬豸食楝,將以信其志。」據說,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被尊為「法獸」。
雖然傳說中的百鳥之祖鳳凰和神獸獬豸,都喜歡吃楝實,苦楝樹的果實也是現實中許多鳥類的食物,不過,對人類來說,誤食楝果會中毒,誤食過多楝果或過度使用苦楝藥劑都可能導致中毒並危及性命。楝樹全株有毒,以苦楝子毒性最強,其有毒成分主要為川楝素,對人類的消化道有刺激作用,還可能引起腎臟,肝臟損害及心血管功能障礙。食入果實6—8顆即可引起苦楝子中毒。因此從苦楝果實中分離出的天然化合物對一些有害昆蟲有較強的生物活性,可用於防治農作物害蟲。
苦楝樹的果實稱練實,也稱「苦練子」,除了藥用,古人記載,禾灰及子可浣衣,故稱為「練」,後從「木」旁而為「楝」,可見,楝樹的名字來源於古人對它的利用。《爾雅翼》中記載:「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
楝葉是如何練物的呢?成書於戰國的《周禮·考工記·慌氏》記載了楝絲和楝帛的過程:「楝絲以涗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晝暴諸日,夜宿諸井,七日七夜,是謂水楝。」燒苦楝木為灰水,把帛浸於其中,放在光滑的容器裡,塗上蛤灰,用水澄去灰渣,擰去水分曬乾,抖去細灰,再用楝灰水浸,又塗蛤灰,放入光澤的容器裡過夜,第二天又浸楝灰水,曬乾,白天在陽光下暴曬,晚上浸入井中,如此經過七日七夜。這種方法就叫做水楝。
這種方式練絲帛,通過使用楝木楝葉製成的鹼性藥劑,除去了絲帛上的絲膠和雜質;通過曬,利用日光紫外線對生絲或坯綢來漂白。經過這樣練制的絲帛更加白淨、光澤,具有柔軟的質感。
楝花開後,楝樹葉加快生長,更加繁茂,物候也很快進入到了夏天。此時的楝樹已形成了枝葉繁茂的樹冠層。楝樹的葉極容易辨識。楝樹每一片樹葉是由許許多多的小葉組成的,小葉又由葉軸分枝2-3回,在葉軸的兩側排列成羽毛狀,小葉兩兩對生,有一頂生小葉,小葉的數目為單數。楝樹的這種葉被稱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
在民間,夏季如果被蚊蟲叮咬了,居民常常摘幾片楝樹樹葉揉成汁塗抹一下,可止癢、消炎。在中國南方,端午祭祀屈原時,因為祭祀的粽子常被蛟龍魚蝦偷吃,所以用楝樹葉包粽子投入江中。《荊楚歲時記》記載「蛟龍畏楝,故端午以葉包粽,投江中祭屈原。」古人用這種方式來寄託對屈原的懷念和保護之情。宋朝人還有在端午節時以「楝葉插頭,五採系臂,謂為長命縷」的風俗。
楝樹在我國分布很廣,也算是我國傳統的鄉土植物了,而我們的祖先也很早就在栽培利用這種樹木。楝樹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溫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在酸性土、中性土及石灰巖地區也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
自古江南民居便流行「前樟後楝」,宅前種樟,宅後植楝。江南處處植楝,楝花風成為江南的一道獨特風景。「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 叮叮貓/文
苦楝是一種植物,但古今中外,它卻被賦予了許多歷史文化的內涵,很有意思。
古人喜用楝花製作薰香。蘇東坡在雜記中曾記載,溫成皇后閣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練花之類,沉檀龍麝皆不用。
宋仁宗以謙恭節儉著稱於世,張貴妃每日燃焚用苦楝花、松子膜、荔枝皮這些尋常易得之物製成的香,而對在士大夫和貴族圈子中流行的沉、檀、龍、麝這樣的名貴香料一概不用。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方式甚合仁宗心意,其生前盡得天子寵愛,死後更被追贈為皇后。
民間傳說中,當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職業還是叫花子兼職和尚的時候,在一個寒風苦雨的冬天,又冷又餓的他靠著一棵楝樹休息,寒風颳過,樹上的楝果紛紛掉落,打在朱元璋長著癩瘡的禿頭上,朱元璋不由大怒道:「你這要死不活的爛心東西,不得好死!」後來,朱元璋逆襲成功,推翻了元朝當上了皇帝,派人一打聽,那棵欺負過皇帝的要死不活的樹居然還活得好好的,於是不依不繞地派人去將那棵楝樹砍了。那樹的主幹果然早已中空,應了當年的爛心咒。
日本平安時期才女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這樣提到楝樹:「楝樹之姿雖不美,而楝花十分可愛,花朵乾爽清麗,若盛開於五月五日,則更合時宜。」清少納言描寫事物常常寥寥數語,文字清淡而極有意趣。
清少納言在《枕草子》還提到,端午時節,知己愛人之間用紫色紙包了楝花,青色紙包了花菖蒲的葉子,卷得很細的捆了,相互寄送表達心意。在中國,苦楝諧音「苦戀」,一樹花開,終結了春天,真是美好得讓人心醉又讓人無可奈何。也許,苦苦相思而心口難開的紅男綠女,可以大大方方地給對方寄上一枝苦楝花。
叮叮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