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巨浪拍打礁石,激出情感的浪花。
海南島中部的崇山峻岭,人跡罕至,藏匿不為人知的秘密。
南沙永樂龍洞,好似大海的瞳孔,深不可測又魅力無限。
苟池鹽湖,自然界的「粉底盒」。
新疆天池,宛如玉珀,於群山間奪目。
黑龍潭,霧凇迷離,潭中池水卻溫暖異常。
南格拉球山的火山口,與自然相互依存,講述著歷史的深沉。
/////////////////////////
/////////////////////////
////////////////////////////
《航拍中國》內容浩大,其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為自然景觀:在第一季的6集中,從中國南海的波濤到黑龍江的雪景,從上海黃浦江畔的日出到新疆大漠深層的日落,從江南的鬱鬱蔥蔥到陝北的黃土漫漫都得到了盡情的展現,地理位置覆蓋東南西北中等不同的空間,觀眾無不感慨中國自然景觀之美,美得讓人窒息。
二為人文景觀:從歷史古蹟的遺存諸如古城、書院、陵寢、沉船,到今人改造自然活動能力的展現如橋梁、公路、高鐵、油田,從城市建築風貌到鄉村民居格局,這些人文景觀都是人類活動能力的展現,在紀錄片的語境裡就是中國人力量與勇氣的體現,這一切又會使我們因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愛國主義的情懷也就在這樣的窒息與自豪中油然而生。
////////////////////////////
航拍的高空俯視向來被稱為上帝視角,《航拍中國》則充分利用這種上帝視點來創造一種發現與瀏覽效果的主觀鏡頭的即視感,遠景接近、高空環繞與大反差的運動鏡頭在其中穿插,形成主觀鏡頭與上帝視點相結合的獨特觀影體驗。
旋轉航拍,一般為拉鏡頭,即無人機或航拍師在直升機中不斷升空遠離被攝物體的過程中, 雲臺或者直升機不斷勻速旋轉拍攝出來的高空旋轉拉鏡頭。例如,《航拍中國》福建篇中在講述福建土樓時,高空旋轉鏡頭拍攝回字形樓上空並伴隨著拉鏡頭,回味悠長,同時也用這樣一個長鏡頭作為階段故事的結尾。
穿越航拍,一般為推鏡頭,即無人機穿越比較狹窄的空間所呈現出大場面,比如走街串巷,穿越山谷、樹林、雲層的鏡頭等。例如,福建篇中展現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時候,無人機從小巷上方快速推鏡頭飛過,表示開始進入故事的講述,下一轉接鏡頭為從古建築的二樓小門口穿越到水榭戲臺,推進故事講述節奏,同時穿過坊巷的逼仄的小門進入寥廓的街道更能顯示出穿越鏡頭,有推進故事發展之感。
《航拍中國》敘事具有獨特的情感抒發,其出發點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禮讚。
在《航拍中國》片段化敘事的每一個板塊,多為認識與抒情有機結合的敘事方式。
《航拍中國》的抒情意味在片頭的引入與片尾的升華中體現得最為直接。以《上海》一集的片尾為例,配合唯美的畫面與優美的音樂,解說開始引導抒情:「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一百多年的時光,一個聚散離合的碼頭,變為吞吐萬匯的港口。最大膽的夢想,展望未來,最務實的行動,擁抱現在。這就是上海。」毫無疑問,其所主導的是詩意情感,是對上海的禮讚。
////////////////////////////
紀錄片要緊貼時代需求,講中國故事。
紀錄片具有關注現實的優良傳統,我們的紀錄片創作應該面對當下,為時代立言,積極主動地反映當下中國的變化,為世界講述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
《航拍中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其對當下中國的關注,對當下中華大地景觀的呈現,對中國國情的展現,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其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是紀錄片的內在要求,也是對紀錄片從業者的本質要求。
《航拍中國》的時代意義主要體現在內容上。《航拍中國》拍攝對象駁雜,跳出了同類紀錄片僅僅表現自然風景、城市風格的選材局限,在一個更廣闊的選材範圍內,對新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深刻體現了講「中國故事」的時代要求。
紀錄片工作者 「只有將自己的專業訴求與國家、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夠釋放出更大的創造力,創作出社會和時代所需求的作品和產品」。
《航拍中國》講中國故事,服務於當下中國的時代要求,其紀實影像的表達方法更是充滿了創意。其時代意義、其創作方法值得後世的關注與借鑑。
《航拍中國》作為完全由航拍鏡頭構成的紀錄片,其獨到之處在於改變或變換了以往的視角, 多樣的鏡頭表現改變了傳統鏡頭中人們的視野範圍,高空景象中的航拍鏡頭體系配合中國文化式的視聽語言形成了獨到的敘事手法,同時,技術與表現形式的配合又深化了審美觀照與人文主題的表達。
這裡是安徽優格傳媒,關注我!更多精彩內容持續分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