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集中收割牧草
四川新聞網消息(餘靜 文/圖)曾經談起養殖場,很多人便「聞味色變」。近日,筆者來到位於洪雅縣東嶽鎮的現代牧業洪雅牧場,映入眼帘的是整潔的養殖環境、現代化的牛舍和生態養殖循環系統,也聞不到刺鼻的「臭味」。
據悉,現代牧業洪雅牧場佔地1000餘畝,目前存欄奶牛7000餘頭,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單體現代化奶牛養殖場。近年來,該牧場立足於資源化循環利用,以無廢棄物排放為目標,構建起一條「飼草種植—奶牛養殖—糞汙處理—沼氣發電—糞肥還田」的綠色循環產業鏈。其建成的沼液低壓灌溉管網輻射洪雅縣東嶽、中保、槽漁灘等鎮,形成6萬畝「沼液+草、茶、蔬菜、藤椒」等種養循環基地,實現糞汙資源化循環利用,成為全省循環經濟示範。
現代牧業洪雅牧場
種養循環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為不斷提升牛奶品質,現代牧業獨創「種養+」一體化生產模式:牧場建在草場,工廠建在牧場,完成奶業產業鏈的「最後一公裡」,實現全產業鏈、各環節無縫連接,生產過程實現無死角監管。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對該牧場而言,除了要養好每一頭奶牛,還要處理好奶牛排出的糞便。該牧場的每棟牛舍都配有刮糞機,刮糞機每隔一小時作業一次,將奶牛糞便收集到糞溝,再運到旁邊的調節池發酵,產生沼渣、沼氣和沼液。
「牧場產生的沼渣主要用於奶牛的臥床墊料,這樣既避免了潮溼的環境,又有助於奶牛產奶;產生的沼氣用於牧場發電,一年可以為牧場節約能源運營成本10萬元以上;產生的沼液則用於農田施肥灌溉。這樣,周邊農戶可以不再添加化肥,每畝大概節約生產成本500元。」該牧場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據洪雅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餘能武介紹,該縣從2006年起,開始研究種養循環技術,逐步探索形成「牛場糞汙—沼氣發酵—沼液前置處理與儲存—低壓管灌溉農作物—牧草養牛」的循環體系。在牧場產生糞汙發酵處理後,通過長距離的沼液管網,密閉輸送到槽漁灘、中保等鎮的田間地頭,供當地農民隨取隨用,運用現代技術打造一個「現代牧場」,真正實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現代牧業洪雅牧場設施
撬動產業鏈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洪雅縣以現代奶業為重點,突出「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綠色發展理念,依託新希望、現代牧場等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戶」模式,形成牧草種植、良種繁育、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品牌營銷等「多業聯動」的循環經濟鏈條。
近日,在洪雅縣中保鎮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牧草種植基地,農戶正在進行冬季黑麥草的田間管理工作。作為牧場的下遊產業,該種植基地裡種植了牧草與其他農作物共計3000餘畝。其經過牧場管道輸送的沼液施肥灌溉後,長勢十分喜人。
現代牧業洪雅牧場養殖圖
「我們生產出來的優質牧草提供給現代牧業洪雅牧場,生產的綠色有機蔬菜則全部銷往市場,優質牧草和有機蔬菜都是利用循環經濟管網提供的沼液進行灌溉。」洪雅縣瑞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種養循環,不僅為農戶節約生產成本,還減少環境汙染。現在,該合作社每畝土地相比以前增收約300元,合作社成員每戶每年增收約1000元。
在該園區還有一個四川省農科院「多花黑麥草—高丹草試驗項目」基地。「2020年7月,我們來洪雅考察,發現洪雅基地的黑麥草平均畝產量高於其他地方試驗基地2至3噸。同時,黑麥草的品質更好。根據試驗數據,各類粗蛋白、無氮浸出物、微量元素均高於平均水平。調查後發現,試驗基地都是在種養循環示範區內,有機沼液的合理運用改善了耕地肥力,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四川省農科院院長牟錦毅在洪雅縣舉行的「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零碳農業」行動計劃發布會上談到。
沼液消納試驗田
現代牧業洪雅牧場種養循環模式,既有效破解了牛糞造成的面源汙染難題,又科學有效地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把以往讓人「頭痛」的牛糞「變廢為寶」,做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通過帶動奶牛養殖產業鏈的發展,助力了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