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沈從文的《蕭蕭》,心中總有湧出一股莫名的無法言語的情感,在一個那麼乾淨,那麼純粹的大山村裡,卻因為「童養媳」的盛行,讓一個那麼單純善良的女孩和一個祖孫三代都是樸實佃戶的家庭,上演了一場「婚姻悲劇」。
女孩蕭蕭,十二歲就被家人安排做了童養媳。太年輕了,只有十二歲的她,怎能懂得什麼叫做「童養媳」?
蕭蕭從小無父無母,大伯家裡又甚是貧窮,沒有辦法,蕭蕭只得聽了大伯的安排。接親的那天,懵懵懂懂的她被扶著坐上了一頂花轎,聽著一路的嗩吶聲,睡上一覺,就來到了只有三歲的「小丈夫」的家裡。
一進家門,蕭蕭就承擔了帶小丈夫的任務,陪他玩,給他穿衣、餵飯,到了晚上,哄他睡覺。偶爾,蕭蕭還幫公婆做一點雜事。
蕭蕭就這樣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童養媳」,生活在了夫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到了蕭蕭十五歲時,她已經高如成人,發育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孩模樣了。在小丈夫家裡的長工花狗向她投來了熱切的眼光,蕭蕭只是長個,心卻還是一顆糊裡糊塗的心。
他總是趁著外人不注意,對著蕭蕭說一些羞人的情話,有時,還唱歌給她聽,把蕭蕭唱得心裡亂了。花狗又一番對她軟磨硬泡,海誓山盟,蕭蕭竟然當真了,就這樣,讓花狗唱開了心竅,成了個婦人。
接下來,命運又跟這名天真的女孩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她懷孕了。花狗怕事,獨自逃走了,蕭蕭肚子一日大過一日,事發後,長輩們紛紛指責她,按照從前的習慣,發生這種事情,多半是要沉潭的。伯父不忍,便要把她當作「二路親」再轉嫁,因為一時間也沒有人家來要蕭蕭,待她肚子裡的孩子生下來後,小丈夫家裡長輩見生的是兒子,就不讓蕭蕭嫁到別處了。
蕭蕭沒有上過學,也沒有去到山裡以外的世界去看看,她的認知和所思所想,全來源於周邊環境和人給她的影響。可以看出,她後來的所有行為,是沒有摻雜半點複雜的心性,一切,皆是自然天性使然。
花狗無疑是一個沒有擔當的「壞人」,他最大的壞,就是勾引了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的蕭蕭,之後還拋下她,讓那樣一個弱女子獨自面對著一切的苦難和指責。
蕭蕭本可能面臨沉潭的命運,卻沒有,說明小丈夫的家人人心不壞;後來,看她生的是兒子,在農村,兒子可以當壯勞力,他們一家人又一併接受了蕭蕭和她的兒子。
十年後,蕭蕭和小丈夫「圓房」。
又過兩年,蕭蕭和花狗生的兒子牛兒十二歲了,家裡長輩也給牛兒找了一個長他六歲的童養媳……
我們仿佛看到,又一輪的悲劇即將重演。
這一切的悲劇源頭,皆因「童養媳」而起。
沈從文說,在湘西,每年到了臘月,就能成天的聽到接親的嗩吶聲;在清朝有民國時期,迎娶童養媳仍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童養媳」一般都發生在貧窮落後,生活能力十分低下的家庭。一些因為家境娶不起兒媳婦的人家,就會跑到外地去抱養一個女孩來做童養媳,而被抱養的女方家庭,大多也會有「養不起女兒不如早早找個婆家」的想法。
女孩出嫁時,一般都還是幼女甚至可能還是女嬰,一旦出嫁,她們就會一直生活在婆家,待到成年後再正式結婚。
「童養媳」是歷史時期一種特殊婚姻習俗,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但是對「望郎媳」這個詞,想必很多人都不熟悉。
童養媳是舊時貧寒家庭抱養童養女,以此解決兒子的結婚問題。那「望郎媳」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望郎媳」與童養媳基本相似,有所不同的是,童養媳一般都有一個明確的「小丈夫」,而「望郎媳」是先「嫁」到男方,等待未來「丈夫」的出世。
我們熟知的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朱德,他的夫人康克清在還是女嬰時,就曾當過望郎媳。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王朝傾覆,民國建立。康克清就出生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一年,她的父親是江西萬安縣一個漁夫,全部身家僅有一條破船。康克清出生後,康父由於交不起漁稅被抓坐牢,家無口糧,還在月子期間的康母奶水嚴重不足。
這時,一戶羅姓人家剛剛經歷孩子夭折,那位母親還有奶水,他們便提出要領養康克清做他們家的「望郎媳」。
康克清的母親自是十分不舍,她的父親權衡左右後說:「孩子留在我們身邊,沒有奶水,又缺衣少食,實難養大,不如送給人家,也許是條生路。」
在康克清出生40天後,羅家派人前來抱孩子,康母抱著女兒,給她餵了口吃的後,緊緊摟著,不依不舍,最終不得不忍痛將女兒交到了羅家人的手上。
就這樣,康克清成了「望郎媳」被羅家抱養,羅母用她的奶水餵養了她,希望她能給羅家再帶來一個兒子。
遺憾的是,羅母不久後懷孕了,卻生下了一名女孩,而且,那個孩子不到半個月就夭折了。從那以後,羅母再未生育,羅家人便把康克清當作了養女,到康克清六七歲時,她在羅家已經能燒飯、縫補、打柴了。
羅家養母待她還算可以,養父則是陰晴不定,康克清活幹得不順眼了,養父會一通打罵;幹得乖巧讓人滿意時,略通文化的他也會給康克清說上幾段戲文、講上一個故事,什麼穆桂英掛帥、花木蘭從軍等,這些戲文與故事讓小小年紀的的康克清生出了一些智慧,增長了一絲骨氣。
1924年夏,大革命開始了。不到14歲的康克清借著上山打柴和挖豬草的機會,瞞著家裡人報名參加了青年赤衛隊,再之後,她還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革命戰士。1927年,她跟著遊擊隊來到了井岡山,在那裡,見到了紅軍的總指揮朱德,再往後,他們成為了革命生死伴侶……
相比而言,康克清無疑是望郎媳中幸運的那一位。
因為,從前的童養媳或是望郎媳,她們大多都沒有選擇,不會被送去上學讀書,從小就只能呆在家裡學習家務。不少童養媳和望郎媳從小就受到「公婆」們的歧視與虐待,如果遇到惡婆婆或是家庭氛圍不好的人家,打罵一定是少不了的,等到長大一些後,女孩不願意「圓房」的,還會被用上強迫手段。
就算是遇到待人好一點的家庭,童養媳和望郎媳在成年後才與「小丈夫」完婚,可是,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有的女子要比男子大五到十五歲不等。這樣結合的婚姻,大多都是湊合與將就著過日子,談不上幸福與不幸福。
新中國成立以後,共產黨領導全社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解放,首先,就從婚姻制度入手,為中國的女性打開了婚姻的枷鎖。從此,無論男女,婚姻可以自主了,童養媳、望郎媳也可以帶著土地回娘家了,寡婦可以再嫁人,被出賣的女兒也能回到家中和父母團聚了!
女性同胞,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她們一個個走向社會,獨立自主,成為了頂起半邊天的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童養媳、望郎媳已經成為歷史。
不過,再次品讀沈從文的這本聚集了山村女子的明潔素樸與城市女子的空幻猥瑣的《蕭蕭集》,對女性對抗環境改變命運,還是有了不一樣的體會。世間萬物,皆有因,皆有果……或許,你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