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文廟或孔廟,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祭祀與傳承的地方,對於類似的地方,實在數不勝數,不過這些大部分都集中在經濟,文化等地較為集中的城市或區域,因此雲南也不例外,其中大理更是特例。大理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雲南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作為整個雲南的權力中心,而在大理古城也同樣有這麼一個文廟,那就是大理文廟。
大理自古崇文尚教、文風沉澱深厚有著很大的關係,儒學在大理更多的起到了一種民風教化和文風導向的重要作用。而大理的文廟,始建於明代初期,是大理古代兼具府、縣雙重身份的先師廟,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大理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獻名邦」的歷史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建築價值,非常值得觀賞。
大理文廟的位置雖然在古城比較顯眼的位置,但是鮮有人出入,對於很多外地遊客來說,並不是遊客最重要的目的地,所以這裡大部分都時間都很安靜。
各地都會有文廟,供奉孔老夫子的,只是各地保存情況各不一樣。大理文廟的大門高挑氣派,內部大殿也是很大。估計也是後來在原地仿建起來的,看上去還是比較新,沒有門票,晚上關門也很晚。
大理文廟一直是古城發展教育的場所,民國初設勸學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蒙化縣立中學由文昌書院搬遷至文廟。
2016年,經大理市人民政府批准投資完成大理文廟修復重建。大理文廟大成門是集歷史文化、群眾文藝展演和市民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文物古蹟場所。園內古樹成蔭,鮮花盛開,園內的靜謐和園外的喧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在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出遊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來到文廟,探文廟,尊先師,走狀元橋,曉入泮-入儒之禮 大理的文廟始建於明代初期,文廟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
文廟內還立放了很多重修重建文廟的碑文,文廟經歷過多次變遷和拆毀,後期才得以恢復重建,進一步表明大理尊儒重教的傳統。 大理文廟的建築造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晚清大理殿堂式建築風格,具有大理白族建築藝術的特點,是我國邊疆文化與中原文化既一脈相傳、又相互揉合的典範,是獨具特色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存。
進入文廟,先會見到一塊非常大的紅底灰瓦照壁,照壁後面是泮池和狀元橋。古有學者提及「入泮」就是從此而來,每當學子走過泮池,先要拜見先師孔子,再拜見儒學教官,這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進入儒學之門的代名詞。
走出文廟大門,沿著南北主幹道上,就能夠看到五華樓,和文廟形成了獨特的對照,古城在蒼山洱海之間,對面就是崇聖寺景區,文廟在洋人街旁邊,尤其是到了晚上,大理古城散發出淡淡到歷史與文化氣息,留下令人難忘的記憶。
大理文廟作為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大理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獻名邦」的歷史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建築價值。雖然鮮有遊客前往,但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裡也成為一處歷史的見證之地!
【作者:剛行路上】
攝影師,旅行家,自由撰稿人,視頻vlog博主,深度自駕玩家!不間斷旅行記錄拍攝20多個國家,300多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