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09:2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近日,永報小記者們來到永康日報科學實驗室,通過生動形象的實驗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課上,他們興致高漲;課後,他們收穫滿滿。
有趣的大氣壓
10日,我和我的小記者朋友來到永康日報大樓五樓探索「杯」的奧秘。
等所有人坐好後,老師拿出了一個玻璃杯,將它用開水衝熱,然後迅速將手心貼在杯口上,不留一點縫隙。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猜一猜,呆會兒杯子變冷了,我把手抬起來會發生什麼?」有人說:「杯子會把手吸住。」有人說:「杯子吸不住手。」過了一會兒,老師將手慢慢抬起,玻璃杯竟然神奇地吸在了老師的手上。我們問老師這是為什麼?老師說:「這是因為杯子的內部產生了氣壓,所以把手吸住了。」
後來,老師又給我們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將一個吹了氣的氣球放在用開水衝熱的杯子的杯口上,輕輕地按住氣球。過了一會,我們驚訝地發現,靠在杯口的那塊氣球皮,被吸進去了3釐米左右。後來,我們動手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也產生了相同的現象。
看到我們對大氣壓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老師打算再教我們做一個「噴泉」。一個同學主動把自己帶來的塑料瓶交給老師,老師拿起自帶的微型鑽機,在瓶蓋的中間選了一個小孔,接著拿出了一根吸管穿過小孔插了進去。接著,老師拿出玻璃杯,放入些涼水,再用熱水將塑料瓶衝熱,然後迅速將插入吸管的瓶蓋旋緊塑料瓶,再將吸管插入水中。結果玻璃杯中的水竟然神奇地順著吸管噴到瓶中,那噴泉足足有2釐米高呢。
可惜「好景不長」很快就下課了,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科學實驗室。這次活動讓我們領略了大氣壓的奧秘,對科學的了解更近了一步。
本報小記者 傅華登
氣球與瓶子的秘密
18日,我們在永康日報的科學實驗室裡做了三個有趣的小實驗。
我們把氣球放在頭上與頭髮一摩擦,氣球就把餐巾紙給吸起來了。後來,我們發現氣球還可以把小水柱吸得偏離方向。老師告訴我們,氣球在頭髮上摩擦可以產生靜電,這是靜電的作用。
接著,我們把一個硬幣放氣球裡,再吹滿氣,之後搖一搖,硬幣就貼著氣球內壁滾動起來了。
後來,我們又拿了兩個一樣的礦泉水瓶,在瓶蓋上鑽出小孔,然後倒著粘在一起,輕搖幾下,上面瓶子裡的水就會產生龍捲風一樣的水柱,快速流到下面的水瓶裡。
做完了這三個實驗,我感覺科學真神奇。不過,我有點不明白實驗的原理,這需要我不停地探索。
本報小記者 胡天翔
奇妙的科學實驗
10日,我去參加永報小記者活動——科學實驗。
正式開始上課,老師說了一些話,給我們做了實驗示範,然後讓我們輪流進行實驗。
科學就像是「變魔術」,老師幫我們把玻璃杯用熱水燙了下,老師說:「馬上把手按在杯口上,不要漏氣」。過了一會,我們驚訝地發現杯子居然被吸在老師的手上。
這個實驗做完了,老師又讓我們拿出帶來的空礦泉水瓶,使用和上次一樣的方法,用熱水燙一下,但是不需要用手捂住,而是直接用瓶蓋擰緊,結果每個人的瓶子都扁了。這就是因為熱脹冷縮的原理吧。
接下去,我們繼續做了一個小實驗。老師用鑽頭在瓶蓋上打洞,把吸管插進礦泉水瓶,然後用熱水將礦泉水瓶燙熱,迅速把蓋子蓋回去。他還在玻璃杯內加水,把蓋子的那頭吸管對著放入水中,把瓶子一按,瓶子中的水就噴出來了。
接下來,老師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讓我們回家做一個實驗,用煮熟的雞蛋從礦泉水瓶口放進去為題,寫一篇科學小論文。
一路回家,想起種種神奇的實驗結果,我意猶未盡,因為今天又學到了很多的科學知識。
本報小記者 方雨婷
探究大氣的魔力
10日,永報小記者們來到了永康日報的科學教室。
剛來到教室,我們就看到黑板上寫著「探究杯子的魔力」的幾個大字。
「老師,杯子有什麼魔力呢?」我們好奇地問老師。
「這就是我們等下上課一起探索的奧秘了。你們再仔細看看黑板上後幾行的那幾個字,大聲告訴我。」老師回答。
「杯子中的大氣。」我們回答了黑板上寫的「答案」。
開始上課後,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先把杯子燙熱,然後用手捂住杯口,過了五分鐘後,杯子竟然吸在了老師的手掌中,這真是神奇。
看到這種情況,有些同學就爭先恐後地說:我知道,這是因為杯子裡有大氣。老師笑著跟我們解釋了這其中所蘊含的科學原理,並讓我們自己動手做了一樣的實驗。
看著吸在手上的杯子,我不由得感慨,大氣真神奇。
本報小記者 林茹芸
探索科學的奧秘
18日下午,永報小記者團來到永康日報的科學實驗室,自己動手做科學實驗,探索科學的奧秘。
在課堂上,我們知道了摩擦氣球產生靜電後,氣球就可以吸水、吸紙。把硬幣放在氣球裡轉,就會有一個「硬幣飆車」;我們還在那兒做「水龍捲風」。在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時,小記者們個個精神抖擻,有的在那交頭接耳談論發現的問題,一起動腦筋解決;有的做各種各樣的嘗試;還有的仔細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做好筆記。每個小記者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
雖然我們做了許多科學實驗,但還有更多的科學奧秘正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掘。
本報小記者 林瑞雪
編輯 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