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環境優美的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
10月26日,遊客在十八洞村「幸福人家」農家樂品嘗苗家特色飯菜。
10月26日,十八洞村人頭攢動,眾多遊客來到這裡參觀遊覽。 |
10月24日,十八洞村山泉水廠,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該水廠每年給村集體保底分紅,每生產一瓶水再拿出1分錢注入村扶貧基金。
本版照片均為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黃婷婷
雨霧盈盈,青山嫵媚,深秋的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遊人如織、熱氣騰騰。
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向千年貧困發起了一場挑戰。
2017年2月,湖南省扶貧辦宣布:十八洞村成為全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脫貧之後,十八洞村奔跑的步子更加輕快。工作隊面臨著「後脫貧時代」的新使命,村民們有了更多的美好嚮往,激動人心的故事越來越多……
10月底,記者重訪十八洞村,截取了人們生活的6個斷面,感受擺脫貧困後的村莊生長的速度、向上的力量。
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新使命」
10月26日晚,十八洞村竹子寨龍先蘭家,火塘裡柴火正旺,長條桌上擺了20多道菜,甘甜的米酒一碗又一碗。
長條桌一邊,是十八洞村的青壯年:楊超文、施六金、龍福高、龍先蘭、龍健……另一邊,是第一任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工作人員龍秀林、吳世文、龍志銀、楊建軍……
看著眼前一張張年輕的臉,兩鬢斑白的龍秀林感慨不已:「現在的十八洞有這麼多年輕人回來,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啊!」
回憶2014年春天,工作隊最初進駐時,村民們「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不肯配合扶貧工作:修路佔用責任田,村民寸土不讓;農網改造,在林地裡栽一根電線桿子,被村民追著要補償。
必須先把「人」的工作做起來,搞宣傳工作出身的龍秀林深諳此道。
於是,「相親大會」、農民藝術團、農民籃球隊組建了起來,鑼鼓聲和腰鼓隊、啦啦隊的加油口號,讓人心漸漸聚攏。村裡還探索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每年組織召開一次全體村民大會。
隨著各項基礎建設工作的推進,村民開始相信工作隊了。修路、架線、搶險……以前是「看客」的村民,現在只聽村幹部一聲喊,都上前搶著幹,群眾對村支兩委的滿意率直線飆升。
「脫貧摘帽後,村民的期望值更高了,期望能走得更快些。」第二任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說,扶貧工作面臨著由精準扶貧向鄉村振興過渡這一新形勢,要不斷增強內生動力,防止脫貧後返貧,這時候尤其需要人心齊。
這幾年,「11·3」精準扶貧晚會、苗族趕秋、苗年等文化活動相繼舉辦,鄰裡關係更加和諧了,村民們心更加齊了。
脫貧攻堅路上,隊伍越來越龐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十八洞村以後靠你們了,幹!」老隊長龍秀林對著十八洞村的「中堅」舉起了米酒。
「有我們在,隊長你放心。」施六金把胸脯拍得啪啪響。
火光跳躍,每個人的臉都因激動而泛紅。
村集體經濟將突破100萬元
10月25日,30多臺「鄂」字頭的旅遊大巴一字排開,遊客在村道上蜿蜒成了數公裡長的長龍。
記者隨著人流往梨子寨方向步行,一路風景如畫,野花相隨。坪壩裡,有賣油粑粑、獼猴桃的,有煮土豆、玉米棒的,有唱苗歌、打苗鼓的,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這是十八洞景區「有史以來」迎來的最大規模旅遊團。「1670人,全部來自湖北。」花垣十八洞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進蘭介紹。
10月28日,又有一個由1000多名中小學生組成的研學團隊到達十八洞村,孩子們在十八洞村講解員的帶領下,聽脫貧故事,學打苗鼓、唱苗歌,還每人帶走了一塊自己親手製作的苗繡。
山村風景、苗寨風情和與貧困鬥爭的動人故事,吸引了遠近的客人,這幾年,十八洞村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密、深入。鄉村旅遊及其衍生經濟已成為十八洞村名副其實的「當家產業」,2018年全村共計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餘萬元,同時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生態農產品的蓬勃發展。
從大山走出的「十八洞」山泉水,業已成為十八洞村一大產業。
「山泉水的產量可達一小時1萬瓶,旺季的時候連續5個月每天加班到晚上11點,還是供不應求。」湖南十八洞山泉水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愛華說,今年山泉水產量已突破45萬箱,是去年同期的2.5倍。
據了解,水廠每年按「50+1」的形式給村集體分紅,即每年給村集體保底分紅50萬元,每生產一瓶水再拿出1分錢注入村扶貧基金。
「十八洞」山泉水,成為十八洞村致富水。村裡另外還有一個「致富果」——獼猴桃。2018年,獼猴桃銷售收入達782萬元,為村民發放分紅88.5萬元,人均分紅1200元。
「今年的獼猴桃分紅有望達到每人1500元。」駐十八洞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王本健說,村集體經濟今年將突破100萬元。
農家樂開分店了
廚房裡炊煙繚繞、烈火烹油,堂屋裡食客盈門、熱氣騰騰,楊超文穿一件白色褂子,忙得像個陀螺,腳不沾地地傳菜、上菜,瘦小的身體幾乎要飛起來,「唱菜」的聲音卻依舊響亮歡快。
這是楊超文在十八洞村開出的第二家「幸福人家」農家樂,新店開張以來,生意比老店還要好。
早在2014年,楊超文就在村裡開出第一家農家樂,可惜當時進村的路尚未修好,村裡遊客很少,農家樂僅堅持了一個月就關門了。
過了兩年,村裡的農家樂漸漸多了起來,而且開得紅紅火火,楊超文的「幸福人家」順勢添酒回燈重開張。
楊超文頭腦精明,在村裡第一個使用發票機、POS機,這些都為他贏得了發展先機。2018年,他的「坐騎」也從摩託車、三輪車迭代為小轎車,在外打工的妻子和在外念書的孩子都回來了,一家人朝著一個方向努力。
嘗到甜頭的楊超文決定到竹子寨開分店。
按照村裡的旅遊規劃,梨子寨主打紅色旅遊,竹子寨主打綠色旅遊;梨子寨的主題是精準扶貧,竹子寨的主題是鄉村振興。2018年以來,竹子寨遊客漸漸多了,十八洞村的新村部也設在了竹子寨。楊超文的分店就開在新村部的旁邊,今年春天,新店開張後,日營業額很快便超過了老店。
「我準備在竹子寨搞一個十八洞農產品展銷中心。」楊超文有很多想法:在竹子寨打造一片花海、建一個兒童樂園,讓竹子寨的旅遊真正活起來……
十八洞村的農家樂越開越多,全村十多家農家樂,年均收入都可達二三十萬元。
繡苗繡、燻臘肉、釀苗酒、打銀飾……每個人都在動手建設著自己的美好生活,懷著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單身漢成了「準爸爸」
龍先蘭要當爸爸了,心情特別好。
「高興啊,走路都忍不住笑,開心!」語言還不足以表達內心的喜悅,龍先蘭拍著大腿,不住笑著,重複念叨這幾句話,笑眼不時望向妻子吳滿金。
吳滿金挺著5個月的孕肚坐過來,瞟了他一眼,似乎有些「嫌棄」丈夫這股子傻乎乎的開心,說:「其實我們也很猶豫的,老人家身體不好,自己還是村幹部……」
「明天一出太陽,我就到山上採蜂蜜去。」龍先蘭趕緊坐直,忙不迭表決心,寬慰妻子。
「今年我們的蜂蜜產量好,收入應該可以達到20多萬元。」龍先蘭又轉過頭來告訴記者。
「哪裡要你急這一下子,雨剛停,山路不好走。」吳滿金笑了。
10月26日晚,屋外秋雨綿綿,海拔700多米的十八洞村,寒意已十分明顯,屋內柴火噼裡啪啦燒著,溫暖的火光,把這對小夫妻照得紅光滿面。
2014年,27歲的龍先蘭,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從「臭名昭著」的酒鬼,變身方圓幾十裡有名的養蜂大戶。
這給了他娶媳婦的底氣。2015年的相親大會上,平日裡有些木訥的龍先蘭,衝到臺上扎紮實實做起了伏地挺身,帥氣又實誠,俘獲了吳滿金的心。
成婚後,兩口子一起經營著蜂蜜事業,日子也越發甜蜜。
「來嘗嘗我們自家的蜂蜜,包甜,包新鮮!」請客人嘗新採下的蜂蜜,是龍先蘭待客的「法寶」。
龍先蘭手端蜂蜜罐,往記者水杯裡舀入兩勺,吳滿金轉身拿起一根筷子,幫忙攪拌均勻,兩人配合得好不默契。
十八洞村的喜事還不止這一樁,45歲的施六金,2018年「脫單」,也成為了「準爸爸」。
他辭去山泉水廠的工作,在村口賣臘肉,還新建裝修了4間民宿,準備大展拳腳,給孩子掙「奶粉錢」。
幫扶工作隊副隊長王本健說,過去村裡40歲以上的單身漢有40多個,現在只剩9個沒娶老婆了。
「村裡的年輕人會彈會唱,有研究生,還有考博的,現在開始『選擇性單身』了。」王本健信心滿滿,「我們正在給大齡『光棍』進行感情指導,明年的相親大會定會『驚喜多多』。」
駐村規劃師留下「鄉愁」
「你看門上的花紋,手工雕刻的苗家姑娘圖案,很精緻的。」楊正邦一說到自家的吊腳樓民宿就停不下來。
今年國慶前夕,楊正邦家的民宿開張了,4間房,每到周末就被預訂一空。
「你站遠一點,拍全景,吊腳樓是我們湘西最有特色的建築。」楊正邦又當起了「攝影指導」。
10月28日,山高、谷深、溶洞多的十八洞村,在雨幕中格外動人,搭配新修的吊腳樓,崖壁屋舍,高矮交錯,甚是相宜。
然而,吊腳樓的修建費了一番波折。
按以前的規矩,自家土地上要建什麼,建成什麼樣,哪有人管?於是,楊正邦心裡有了一個民宿的初步設想,便急急想要僱人動工了。
民宿還沒修,就被叫停了。楊正邦甚是鬱悶,找到村裡,被告知,如今的十八洞村,必須由駐村規劃師統一規劃才行。
「規矩真多!」楊正邦念叨著,但還是配合駐村規劃師,繪出草圖,通過工作隊和規劃師的認可,方才動工。
既要考慮現代生活方式需要,又要保留苗家村寨的「農」味、「野」味和「鄉土」味,十八洞村在2018年成為我省首個實行「駐村規劃師制度」的村莊。
在統一規劃下,十八洞村雖處處煥發生機,卻依然古樸寧靜,縱橫交錯的村道戶道、錯落有致的村寨農家,在山水間次第鋪展開來。
記者不禁舉起手機拍下這幅煙雨中的農家圖景,突然想到,十八洞村似乎只有「新顏」,不見「舊貌」,有沒有老照片,能和眼前美景做個對比?
「那時沒手機、沒相機,村子又髒又落後,有什麼好拍的呢。」楊正邦搖搖頭。
十八洞村舊時的面貌,還刻畫在他的記憶裡:下雨天走路永遠是深一腳淺一腳的泥,房屋凌亂破舊,一概是黑木板,透著多年風雨侵蝕後的慘白,灰撲撲的,毫無生氣。
走出楊正邦的吊腳樓,雨還沒停,走在同樣嶄新的青石板路上,鞋底只沾水,不沾泥。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浴……現代化的房屋設施、舒心的生活環境,讓出村公路,成為更多村民回村的道路。
楊正邦的記憶,也註定成為永遠的過去。
村裡來了「90後」老師
29歲的施志春,在這個周末回到村裡,彈著吉他唱著民謠,為村民們招攬生意。
2014年9月,施志春入讀吉首大學,成為十八洞村的首位研究生。2018年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家鄉,在雙龍鎮排碧九年一貫制學校給十八洞村孩子上課,目前正準備考博士。
村裡唯一考上「985」高校的楊英華,2018年繼續就讀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專攻學前教育。
……
這些「學霸」們,從十八洞村走出,又以教育回饋這個小村莊。
「90後」蒲力濤也是如此。2018年,他主動請纓到十八洞小學任教,身兼數職,不僅包攬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等課程,還負責學生們的營養午餐。
「要給22個孩子準備營養午餐,壓力可不小啊!」10月27日,周日下午,村裡的小學空空蕩蕩,只有蒲力濤在忙活著。
豬肉7500克、胡蘿蔔4000克、西紅柿4500克……這是村裡小學孩子們未來一周的午餐。每個周末,蒲力濤會騎著「小電驢」,把這些新鮮食材從雙龍鎮上運過來,一一塞進學校的冰箱。
今年,十八洞小學又來了個「90後」女老師,負責學前班教育,兩人分工合作,保證學生吃得營養、學得開心。
一間教室,塞下六七十個學生,這是2010年之前的十八洞小學;隨著大人們陸續外出打工,2010年到2013年間,這裡的學生銳減到六七人。
2014年以後,種植獼猴桃、養蜂、山泉水廠……家長在村裡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讀書的孩子們回來了,近幾年就讀人數穩定在二十餘人。
如今,走進一、二年級的大教室,窗明几淨,桌椅擺放整齊,黑板報、評分板上描繪著孩子稚嫩的筆觸,教室內安裝了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窗外依舊是大山,但透過投影屏,孩子們得以觸摸到山外的世界。
「今年夏天,清華大學的學生過來支教,孩子們那個高興啊!」蒲力濤說。
近幾年來,省內外不少高校都有團隊過來給十八洞村的孩子上課,幫助這個地處高寒山區、佔地面積僅380平方米的小學,接上時代的軌道。
校內宣傳欄上,孩子們在支教老師指導下完成的畫作貼滿了牆壁。有一幅向日葵圖,花盤向陽,立於山巔,金光燦燦,生機勃發,正如十八洞村的孩子,和他們的未來。
(長沙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