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26日訊 高高隆起的屋脊,質感蓬鬆、繃著漁網的奇妙屋頂搭載在原始石塊或磚石塊混合壘起的屋牆上,勾勒出了威海漁村裡的特色民居——海草房。以石為牆,海草為頂,外觀厚拙的海草房流傳百年的同時也描繪了鄉間的美麗童話。
榮成海草房
漁村裡的老建築
陡峭的屋脊、厚實的海草覆蓋、各種石塊砌成的牆……這些都使得海草房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不似紅磚瓦房那般方正,也不似四合院那般古樸,但就是這種以石為牆,海草為頂的「隨意」在小小的漁村裡傳承了百年,留下了古典的美麗,也續寫著一個地方的傳奇。
其實,作為海邊的一種特殊民居建築,海草房最初興起基於當地的地理環境。「榮成地處沿海,夏季多雨潮溼,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之下,民居主要考慮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曬。」海草房民居建築技藝傳承人劉玉啟告訴記者,基於此,當地人以厚石砌牆,用海草曬乾後作為材料苫蓋屋頂,建造出海草房。
特別的是,用於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並不一般,而是生長在5至10米淺海的大葉海苔等野生藻類。海草生鮮時顏色翠綠,曬乾後變為紫褐色,非常柔韌。劉玉啟介紹,「以前誰家要蓋房子了,都會提前到海邊收集海草。人們將這些海草打撈上來,曬乾整理,等到蓋房子時使用。由於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滷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不僅能防蟲蛀、防黴爛、不易燃燒,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的優點。」
據有關專家考證,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建築專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海草房民居出現於秦漢時代,宋、金時期在膠東半島廣為流行,元、明、清時期則迎來繁盛。
同是海草房,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廂院等樣式,每戶農舍多為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屋頂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結構。」劉玉啟告訴記者,海草房在建築美學上極其獨特,其大塊粗獷的石頭砌成的外牆與毛茸般的屋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最具有膠東特色的生態民居。
在榮成,港西鎮的巍巍村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傳統的海草房。「我們村裡的海草房從金代開始,大約有800多年的歷史。」劉玉啟告訴記者,關於海草房的形成,也有相關記載。據巍巍村石碑記載:「元朝大德年間,曲氏先祖曲敬先由今牟平縣遷此定居成村,因地處風草頂山北麓,山峰巍峨,故名巍巍。」由於巍巍村建村歷史較早,其先民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實踐,利用被風吹上岸的海草苫制房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工藝,並將這一手藝不斷傳播到石島、寧津、俚島等周邊地區。
匠心獨具的苫匠
儘管在當地,海草房依然是傳統的民居建築,但完全掌握這門手藝的人也寥寥無幾。巍巍村的村民劉玉啟就是其中之一,自17歲時跟隨師傅學習了苫海草房技藝至今,劉玉啟做苫匠已經40多年。
海草房的建築不同於傳統的紅磚瓦房,在榮成市沿海有海草房的村子,掌握海草房建築技藝的人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苫匠。其中港西鎮巍巍村的苫匠則是遠近聞名。「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海草苫得是否嚴密。因為只要屋子不漏水,牆是很難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為此,人們都請那些代代相傳具有經驗豐富的『苫匠』來幫助建造海草房」,劉玉啟說。
當地對建造海草房所需的材料有「房架、門窗料、三大堆」之說。這「三大堆」是指石頭、黃泥與海草,其中的黃泥在海草房民居製作中起到了水泥的作用,而且便於將來進行修繕。「海草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和膠質,耐久性可達一兩百年之久,用它們苫成的厚實房頂,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海草房的屋頂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結構設計,也便於快速排洩雨水,進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爛」,劉玉啟說。
「建造海草房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備料、壘牆、苫頂三個大的步驟,而其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往屋頂上苫海草。」劉玉啟告訴記者,「苫房」的原理跟建造瓦房安裝瓦片有相通之處,只不過是用海草從下往上依次向脊頂疊壓鋪設。苫屋頂的材料中除海草外,還摻有一些麥秸。苫房的時候,每苫一層海草要加一層麥秸,為了抵禦大風,海草房的屋頂上還要特地覆蓋一層更厚的海草,也有個別的再蓋上一層瓦,這在當地俗稱為「壓脊」。
在海邊或島上的漁村,漁民們通常把破舊的魚網罩於草頂上,用石塊等小件重物作墜子垂腳,起到防風、防鳥、防盜的作用。劉玉啟介紹,「屋脊的建造左右傾斜為50度角,因為房頂的坡度越大越便於排水。但坡越陡需要的海草就越多,苫蓋的海草最厚處達4米,建造一棟海草房頂需用海草、麥秸稈數萬斤,三四個工匠需要十幾天的時間才能建成。」
一套完整的海草房製作過程,需要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四個工種的配合。這其中,由苫匠苫房頂是最為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其他工匠所不能替代的。
濃濃的鄉情記憶
對於當地人而言,海草房已經不僅是一座建築、一個處所,更是歷史的傳承和鄉情的延續。作為傳承下來的特色建築,海草房無論是外部的建築風格及手法,還是內部的結構和實用性,都區別於現代的民間建築,它不僅記錄和詮釋著沿海先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歷史,也續寫著別具特色的風土民情。
值得一提的是,海草房民居曾經入選中國郵政發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為主題的系列郵票。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民居》郵票中,海草房與北京四合院、蒙古氈包、藏式碉樓、雲南竹樓、江南水鄉、陝北窯洞等並列為中國21種傳統特色民居。
2006年,海草房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級「非遺」名錄,並成為山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發現」之一。但在劉玉啟看來,海草房的傳承也面臨著新的難題。
「村裡也有懂得海草房建築技藝的老人,但是由於年齡偏大,已不能從事高空作業,像我這樣掌握整套技術而且還能作業的總共只有三五個人了。」劉玉啟感嘆,如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對於海草房的苫蓋缺乏興趣,目前能撐得起海草房建築的也就是自己這一批人。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學藝過程漫長。據了解,海草房製作工藝全部是民間手工操作,不含任何機械成分,特別是屋頂的苫草技藝,有著嚴格的工藝要求和操作技術,通常一個新手要跟師傅學藝5年才能出徒。此外,手藝高超的苫匠苫出的海草房,才能保證50到100年間不腐、不壞、不漏,而且外觀看起來要整齊、美觀。
即便傳承面臨著困難,劉玉啟依然沒有放棄。目前,他已經成功地收了兩名徒弟。「很高興有人願意學習這門傳統的技藝,我徒弟也40多歲了,有活兒的時候會叫上他一起通過實踐來學習掌握海草房建造技藝。」(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