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漁村裡的百年童話

2020-12-18 全景山東

  魯網9月26日訊 高高隆起的屋脊,質感蓬鬆、繃著漁網的奇妙屋頂搭載在原始石塊或磚石塊混合壘起的屋牆上,勾勒出了威海漁村裡的特色民居——海草房。以石為牆,海草為頂,外觀厚拙的海草房流傳百年的同時也描繪了鄉間的美麗童話。

榮成海草房

  漁村裡的老建築

  陡峭的屋脊、厚實的海草覆蓋、各種石塊砌成的牆……這些都使得海草房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不似紅磚瓦房那般方正,也不似四合院那般古樸,但就是這種以石為牆,海草為頂的「隨意」在小小的漁村裡傳承了百年,留下了古典的美麗,也續寫著一個地方的傳奇。

  其實,作為海邊的一種特殊民居建築,海草房最初興起基於當地的地理環境。「榮成地處沿海,夏季多雨潮溼,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之下,民居主要考慮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曬。」海草房民居建築技藝傳承人劉玉啟告訴記者,基於此,當地人以厚石砌牆,用海草曬乾後作為材料苫蓋屋頂,建造出海草房。

  特別的是,用於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並不一般,而是生長在5至10米淺海的大葉海苔等野生藻類。海草生鮮時顏色翠綠,曬乾後變為紫褐色,非常柔韌。劉玉啟介紹,「以前誰家要蓋房子了,都會提前到海邊收集海草。人們將這些海草打撈上來,曬乾整理,等到蓋房子時使用。由於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滷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不僅能防蟲蛀、防黴爛、不易燃燒,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的優點。」

  據有關專家考證,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建築專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海草房民居出現於秦漢時代,宋、金時期在膠東半島廣為流行,元、明、清時期則迎來繁盛。

  同是海草房,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廂院等樣式,每戶農舍多為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屋頂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結構。」劉玉啟告訴記者,海草房在建築美學上極其獨特,其大塊粗獷的石頭砌成的外牆與毛茸般的屋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最具有膠東特色的生態民居。

  在榮成,港西鎮的巍巍村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傳統的海草房。「我們村裡的海草房從金代開始,大約有800多年的歷史。」劉玉啟告訴記者,關於海草房的形成,也有相關記載。據巍巍村石碑記載:「元朝大德年間,曲氏先祖曲敬先由今牟平縣遷此定居成村,因地處風草頂山北麓,山峰巍峨,故名巍巍。」由於巍巍村建村歷史較早,其先民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實踐,利用被風吹上岸的海草苫制房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工藝,並將這一手藝不斷傳播到石島、寧津、俚島等周邊地區。

  匠心獨具的苫匠

  儘管在當地,海草房依然是傳統的民居建築,但完全掌握這門手藝的人也寥寥無幾。巍巍村的村民劉玉啟就是其中之一,自17歲時跟隨師傅學習了苫海草房技藝至今,劉玉啟做苫匠已經40多年。

  海草房的建築不同於傳統的紅磚瓦房,在榮成市沿海有海草房的村子,掌握海草房建築技藝的人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苫匠。其中港西鎮巍巍村的苫匠則是遠近聞名。「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海草苫得是否嚴密。因為只要屋子不漏水,牆是很難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為此,人們都請那些代代相傳具有經驗豐富的『苫匠』來幫助建造海草房」,劉玉啟說。

  當地對建造海草房所需的材料有「房架、門窗料、三大堆」之說。這「三大堆」是指石頭、黃泥與海草,其中的黃泥在海草房民居製作中起到了水泥的作用,而且便於將來進行修繕。「海草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和膠質,耐久性可達一兩百年之久,用它們苫成的厚實房頂,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海草房的屋頂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結構設計,也便於快速排洩雨水,進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爛」,劉玉啟說。

  「建造海草房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備料、壘牆、苫頂三個大的步驟,而其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往屋頂上苫海草。」劉玉啟告訴記者,「苫房」的原理跟建造瓦房安裝瓦片有相通之處,只不過是用海草從下往上依次向脊頂疊壓鋪設。苫屋頂的材料中除海草外,還摻有一些麥秸。苫房的時候,每苫一層海草要加一層麥秸,為了抵禦大風,海草房的屋頂上還要特地覆蓋一層更厚的海草,也有個別的再蓋上一層瓦,這在當地俗稱為「壓脊」。

  在海邊或島上的漁村,漁民們通常把破舊的魚網罩於草頂上,用石塊等小件重物作墜子垂腳,起到防風、防鳥、防盜的作用。劉玉啟介紹,「屋脊的建造左右傾斜為50度角,因為房頂的坡度越大越便於排水。但坡越陡需要的海草就越多,苫蓋的海草最厚處達4米,建造一棟海草房頂需用海草、麥秸稈數萬斤,三四個工匠需要十幾天的時間才能建成。」

  一套完整的海草房製作過程,需要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四個工種的配合。這其中,由苫匠苫房頂是最為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其他工匠所不能替代的。

  濃濃的鄉情記憶

  對於當地人而言,海草房已經不僅是一座建築、一個處所,更是歷史的傳承和鄉情的延續。作為傳承下來的特色建築,海草房無論是外部的建築風格及手法,還是內部的結構和實用性,都區別於現代的民間建築,它不僅記錄和詮釋著沿海先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歷史,也續寫著別具特色的風土民情。

  值得一提的是,海草房民居曾經入選中國郵政發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為主題的系列郵票。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民居》郵票中,海草房與北京四合院、蒙古氈包、藏式碉樓、雲南竹樓、江南水鄉、陝北窯洞等並列為中國21種傳統特色民居。

  2006年,海草房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級「非遺」名錄,並成為山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發現」之一。但在劉玉啟看來,海草房的傳承也面臨著新的難題。

  「村裡也有懂得海草房建築技藝的老人,但是由於年齡偏大,已不能從事高空作業,像我這樣掌握整套技術而且還能作業的總共只有三五個人了。」劉玉啟感嘆,如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對於海草房的苫蓋缺乏興趣,目前能撐得起海草房建築的也就是自己這一批人。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學藝過程漫長。據了解,海草房製作工藝全部是民間手工操作,不含任何機械成分,特別是屋頂的苫草技藝,有著嚴格的工藝要求和操作技術,通常一個新手要跟師傅學藝5年才能出徒。此外,手藝高超的苫匠苫出的海草房,才能保證50到100年間不腐、不壞、不漏,而且外觀看起來要整齊、美觀。

  即便傳承面臨著困難,劉玉啟依然沒有放棄。目前,他已經成功地收了兩名徒弟。「很高興有人願意學習這門傳統的技藝,我徒弟也40多歲了,有活兒的時候會叫上他一起通過實踐來學習掌握海草房建造技藝。」(據山東商報)

相關焦點

  • 威海一漁村,三面環海,因樹得名,擁有600多間「海草房」
    在山東威海,就有這麼一個漁村。村子三面環海,自然風景優美,並且村莊擁有600多間「海草房」,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但是由於知名度很低,基本上沒有遊客,非常適合旅遊度假。這個漁村就是山東威海的「東楮島」村,是威海榮成市寧津鎮下面的一個村莊。
  • 童話海草房,從山東到丹麥
    ▲被衝上岸的海草據「榮成東楮島旅遊有限公司」專家介紹,漁民們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冬暖夏涼、經年不毀,東褚島古老的海草房,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苫海草(鋪設),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道工作。根據萊斯島政府官員的介紹,隨著屋頂的逐漸老化,質量變得更加堅固。
  • 威海榮成百年海草房瀕臨消失 急需搶救性保護
    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早安山東》  榮成:最後的海草房急需搶救性保護  齊魯網5月8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早安山東》報導 茅草屋、石頭房,是很多人兒時的農村記憶。如今,當人們走進威海榮成的沿海,還能看到這種古村落,以石為牆,海草為頂,你會恍若走進一個古老的童話世界,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些海邊民居卻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  這幾天,山東省榮成市文物管理所的喬文江又一次來到了東楮島村。對這裡特有的膠東海草房進行調查。
  • 來威海榮成百年小漁村,看144戶古樸海草房,感受淳樸海邊人家
    今天這篇文章要寫的是威海榮成的一個小漁村——東楮島村,顧名思義這個村位於東楮島上,這是一個與陸地相連的長條形島嶼,面積不大,只有兩萬多平方米,最具特色和最富盛名就是全村144戶海草房了,再加上其他原生態的漁家風情,使小小的東楮島村贏得了一個「中國最美漁村」的稱號。
  • 榮成東楮島村,看百年海草房
    西邊與之一街之隔便是有著三百餘年歷史的老村落,舊村裡的海草房是這兒的一大特色。據說東楮島村建於明萬曆年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關於東楮島的起源有一個說法跟日本侵略朝鮮有關。房頂外覆一層厚厚的海草。苫海草是蓋海草房的關鍵步驟,海草要一層壓一層,一層海草加一層麥秸。屋頂大都用一排瓦或水泥壓脊,用於抵禦大風。苫房是一門手藝,房子的好壞,取決於苫房技藝。這是個功夫活,四間房要三四人花八九天時間。海草房頂苫草有的厚達一米以上,脊部兩端高於中央,並向山面做切角處理,房脊形成明顯的曲線,屋脊渾厚圓潤。
  • 媒眼看煙臺:百年海草房變民宿!長島南莊村打造生態遊
    海草房的房頂覆著厚實的海帶草,牆壁全部為石條所砌,隔寒隔熱、冬暖夏涼———正如四合院、蒙古包、土樓和窯洞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一樣,這種海草房是膠東地區,尤其是海島上最典型的生態民居。19日,「媒眼看煙臺•聚焦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全國媒體行來到了黑山鄉南莊村,近距離體驗膠東半島獨特的海草房。
  • 山東東楮島村:百年海草房 百年小漁村(組圖)
    東楮島村的海草房傳統民居遠近聞名,這海草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建築樣式。村內建築布局大體分成兩部分:村南為新建瓦房和樓房的住宅區,村北為舊有的海草房住宅區。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年代大約在清順治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歷史,百年歷史以上的海草房有83戶442間,主要分布在村中部分;近百年來建造的海草房有61戶208間,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分。
  • 打卡東楮島——聆聽漁家人唱響海上牧歌 體驗海草房沉積百年文化
    在膠東半島的東端,有著這樣一個原生態的小海島,它有著燦爛的陽光、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清澈的大海、浪漫的沙灘、淳樸的漁家、純正的海鮮,更有著百年海草房,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東楮島。在這裡,你可以在長39米、寬13米,分為上中下三層的大遊艇裡進行遊覽。遊艇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集水上和水下檢測、海上觀光、休閒垂釣、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等多功能於一體,是榮成市首座半潛式多功能海上平臺。也可在最底層的水下觀光區通過底層兩側舷窗近距離觀看海底生物生長情況。
  • 膠東海草房(6)東楮島·最大的海草房村落
    東楮島村呈荷花形,地勢東高西低,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於清順治年間,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村中百年歷史以上的海草房有83戶442間。明萬曆年間,蘆氏祖由寧津鎮徙此至今,因村位於楮島,故村以島命名。清順治年間,畢氏祖啟財、啟善由東山鎮柳樹村,王氏祖芝瑚、芝蘭由寧津所東王家相繼遷此居住。東楮島村周圍海域生態良好,生長的海苔草以量大質優而聞名,周邊村莊海草房大都是從東楮島打撈的。
  • 榮成海草房
    □ 彭 輝 林永波  在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沿海漁村,有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生態民居——海草房。蓋海草房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往屋頂上苫海草,因此當地人蓋房又稱「苫房」。這可絕對是一門手藝,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這道工序。苫屋頂的材料中除海草外,還摻有一些麥秸。苫房的時候,每苫一層海草要加一層麥秸,這樣更加結實。為了抵禦大風,屋頂上還要特地覆蓋一層更厚的海草,也有個別的再蓋上一層瓦,這在當地俗稱為「壓脊」。
  • 去榮成看海草房!
    這個祠堂,和村裡的250多棟老房子一樣,都是海草房,有些老房子已有上百年歷史。和一般房子比,海草房最大特點在於房頂,它的房頂不是瓦片而用海草,厚厚地苫了一層又一層。   這海草是產於淺海的大葉藻,當地人稱大葉海苔,遇風浪後會成團被卷到海邊,幹後柔韌。據說大葉藻也是天鵝最愛吃的食物。海草房上,海草鋪得很厚,隔熱防寒,冬暖夏涼,適宜居住。有人問,這麼幹的草,容易著火嗎?
  • 情報站|山東榮成的生態民居海草房,別致的風景線
    近日,壹粉走進山東榮成的漁村,看到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在原始石塊或磚石塊混合壘起的屋牆上這些以石為牆,海草為頂,外觀古樸厚拙,極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話世界中草屋的民居,勾勒出了沿海區域一道別致的風景線。據了解,海草房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它主要集中在我國膠東半島威海地區。海草房苫房絕對是一門手藝。一棟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藝,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海草苫得是否嚴密。
  • 漁村邂逅藝術,來威海體驗膠東漁村的的詩與遠方
    來河口村,住一天海草房、吃一天漁家飯、睡一天農家炕、當一天漁家人,感受質樸古拙的漁家氣息,體驗最原生態的漁家生活。  品味一方水土,先從美食開始。不吃海鮮,怎麼算來過河口村?這是生命中的一種交織,也是靈魂裡的一脈相承。
  • 漁村邂逅藝術,來威海體驗膠東漁村的詩與遠方
    ——膠東河口漁村。這是生命中的一種交織,也是靈魂裡的一脈相承。壘石為牆,覆草為頂,冬暖夏涼,百年不腐。門簷兩頭翹向天空,像極了漁船的樣子,也仿佛寄託著漁家人祈求魚蝦滿倉的殷切期盼。體驗完淳樸的漁村生活,在這裡你還可以得到藝術之美的薰陶。走進金石灣藝術園區,就像走進一個古老的童話。
  • 漁村邂逅藝術,來威海體驗膠東漁村的詩與遠方……
    ——膠東河口漁村。這是生命中的一種交織,也是靈魂裡的一脈相承。壘石為牆,覆草為頂,冬暖夏涼,百年不腐。門簷兩頭翹向天空,像極了漁船的樣子,也仿佛寄託著漁家人祈求魚蝦滿倉的殷切期盼。走進金石灣藝術園區,就像走進一個古老的童話。
  • 漁村邂逅藝術,來威海體驗膠東漁村的詩與遠方…………
    ——膠東河口漁村。來河口村,住一天海草房、吃一天漁家飯、睡一天農家炕、當一天漁家人,感受質樸古拙的漁家氣息,體驗最原生態的漁家生活。壘石為牆,覆草為頂,冬暖夏涼,百年不腐。門簷兩頭翹向天空,像極了漁船的樣子,也仿佛寄託著漁家人祈求魚蝦滿倉的殷切期盼。
  • 漁村邂逅藝術,來威海體驗膠東漁村的的詩與遠方……
    這是生命中的一種交織,也是靈魂裡的一脈相承。壘石為牆,覆草為頂,冬暖夏涼,百年不腐。門簷兩頭翹向天空,像極了漁船的樣子,也仿佛寄託著漁家人祈求魚蝦滿倉的殷切期盼。走進金石灣藝術園區,就像走進一個古老的童話。夕陽西下,海草房折射出暗黃的色階,靜靜地坐在岸邊的礁石上,望著看不到邊的大海,天空澄澈,海風微鹹,院落清寂,別有一番風味。
  • 12月19號【周日】攝拍美麗煙墩角天鵝湖.百年海草房休閒一日遊【純玩特惠79元】
    賞榮成煙墩角天鵝+百年海草房在煙墩角,人們不僅能切身感受與天鵝共舞的愜意,還可以住在有上百年歷史的海草房裡,細細品味多姿多彩的漁韻民俗。這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榮成漁村。村東崮山上古時建有禦敵於警的烽火臺(也稱煙墩),所以村名煙墩角。因村南海灣裡每年都有數百隻大天鵝棲息越冬,人們在這裡幾乎可以和天鵝零距離接觸,於是小漁村便有了「天鵝村」的美譽。
  • 玩沙灘,走石板路,體驗百年海草房,就來東楮島老街走一走吧
    最早看海草房是在榮成煙墩角,那是冬天看天鵝時見到的,三九天,天很藍,當時就覺得如童話世界一般。煙墩角的海草房有300多年歷史,朋友說,你喜歡可以夏天去東楮島住兩天。體驗一下民風民俗。據了解東楮島的海草房是明朝萬曆年間建的,是保存最完整,最具規模的。目前相對集中的海草房只有榮成了。
  • 擺在博物館裡 也登上過郵票封面的「海草房」 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它是威海市博物館裡的按比例縮小還原的模型,而且在中國郵電部曾發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為主題圖案的郵票上,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從表面上看,雖然比不上如今的各種高樓大廈,可是海草房卻獨有它的一番韻味,的確稱得上是好看的建築。可是除此之外,它還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今天我們就以山東榮成煙墩角的海草房為例,來跟大家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