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隨著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的不斷火爆,沉寂在中國人血脈裡面,將近上千年的吃貨命脈就被漸漸喚醒了。當中國人點亮了吃貨的屬性之後,對食物的追求和執著就越發的表現出來。對於食物,我們不再是將就的狀態。
中國有著遼闊的疆域,在美食文化上面並不是統一的。每一個地方由於受到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或者是民族風情的影響,再加上個人口味追求程度的不一樣。每個地方都形成了屬於自己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而這種文化也恰恰組成了中華美食的多樣性。
在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飲食差異一直是我們說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南北方的差異過分明顯。從地理上面劃分南北方的界限是秦嶺淮河。關於南北更多的人是依靠飲食來區別的,甚至是身形。在很多人的認知條件裡面,南方就是瘦小的,北方就是高大的,這似乎已成事實,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判斷標準。
很多南方人就搞不懂北方人究竟是吃什麼長的這麼高大的呢?其實這就和我們之間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關聯。都知道南方的主食幾乎是大米飯,北方的主食是以麵粉為原料的各種面試。麵粉比大米飯含有的澱粉和碳水化合物更加豐富,吃麵食肯定就攝入更多。
除此之外,在材料上面也是不一樣的,南方人吃菜必須講究有一道青菜,還有例湯。在材料上面也是比較少的。北方人不太一樣,可能是由於天氣比較寒冷,北方人需要攝入更多來抵禦嚴寒,貌似他們吃飯的碗被稱為海碗,就是因為量大,而且北方人熱衷於鐵鍋燉一切。大亂燉的烹飪手法貌似更受歡迎。
很多南方人就在想,是不是想要這樣的跟北方人一樣高大,學他們的飲食習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