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九渡村丹河上泛舟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學樺 姬姣姣 攝
在南太行,有一個叫九渡的村子,最近去那裡的人都說,村子美得很,不僅有好多古樹、古民居、水磨坊,而且山清水秀,頗有點「豫北小桂林」的意思。
在九渡村,有個叫桂林的人,自打記事起就面對座座山,守著一條河,和村裡的老老少少年復一年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山上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大小災害多。」說起這個順口溜,桂林心裡不是滋味,「那會兒大部分村民住的還是石頭房,路不順,水不通,村裡無產業,集體沒收入,群眾收入低。」2016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0戶295人。
桂林姓劉,2016年,他放棄在山下的村醫工作回到山上,擔任沁陽市常平鄉九渡村黨支部書記。
8月初,沿著山路一路向北,路過河道乾涸的一渡、二渡……直到進入九渡,眼前一亮,豁然開朗。青山簇擁著小村,河水清凌凌的,棕黃色的蜂箱散布在蔥綠的山坡上,成群結隊的黑山羊沿著山路踏著餘暉歸來……相比名揚天下的桂林山水,這裡的山水多了幾分質樸、寧靜。
村子咋就變了樣?
村子咋就變了樣?劉桂林說,變化從焦作市發改委駐村幫扶工作隊「駐村」開始。
基礎設施差?修路挖井「補窟窿」!2015年8月,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王晶來了。
她籌資130萬元,帶著自發組織起來的村民,人工鑿山擴路,用時8個月在懸崖邊修出一條3公裡長5米寬的路;九渡村13個自然村中有9個是靠天吃水,她找到當地富有經驗的「土專家」測到水脈,用時2個月打出了沁陽市目前最深的水井。
缺項目沒產業?內引外拓「建平臺」!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楊波、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常紅虎來了。
兩人先後幫助村集體成立了丹峽旅遊建設有限公司、沁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茵陳茶、蒲公英茶、連翹飲等產品,為深山裡的「寶貝」找到了「好婆家」。
2020年年初,第四任駐村第一書記程鑫進村了,半年多時間裡,他帶領全村發展「供銷社+旅遊」「水磨坊+旅遊」,在脫貧道路上走得堅定自信。
劉桂林說自己是扶貧的參與者,也是脫貧的見證者。
走出去學。他帶著村「兩委」幹部去山西學、去鄭州看,啥項目新、啥點子奇,他都記在小本子上。
請進來看。他領著城裡來的設計師在村裡轉,帶著攝影師在村裡拍。
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眼看著九渡村變了:路通了,水清了,遊客多了;老磨盤變成了遊客打卡的「網紅點」,百年的石頭房變成了攝影師、畫家的「採風地」,村民釀的蜜、割的山韭菜、醃的韭花,都成了「香餑餑」。
曾經因窮困而愁容滿面的鄉親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劉桂林說,不只是村子變樣了,村民的「精氣神」也不一樣了。
丹河邊,一個涼皮攤旁,劉雲正忙著招呼客人,臉上的笑容從容而自信。
劉雲家裡有5口人,父親年齡大了沒有技術,母親患病住院,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的重擔都壓在她的肩上。2014年,經常平鄉黨委和九渡村黨支部精準識別,劉雲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貧困的帽子戴在頭上可不好受,要自立,要翻身。」90後的劉雲立下脫貧志。她在駐村幫扶隊的幫助下學會了做涼皮,在景區擺起了涼皮攤,照顧母親和孩子的同時,每年能為家裡增收近2萬元。她家已順利地摘掉了「窮帽」。
飲水思源。劉雲能熟練操作電腦,作為村裡的「金融協管員」,她主動攬下了「煩難事」「跑腿活」,為全村脫貧攻堅工作忙前忙後。去年,劉雲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申請書裡寫道:「飲水思源就是俺的入黨初心。」
九渡村像劉雲這樣靠自己雙手脫貧的貧困戶已有86戶。
「有青山、有綠水,有歷史、有傳承,我們要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和文化遺存,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遊,把遊客口中的『豫北小桂林』,變成實實在在的熱門旅遊地。」展望未來,劉桂林的眼睛又笑成了彎月牙。
採訪手記
九渡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因位於丹河岸邊的第九個渡口而得名。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通過駐村第一書記巧搭臺、引資源、注活水,村幹部思進、思變、思發展,美麗鄉村的環境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綠水青山變成了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在劉桂林的講述裡,美的不只是山水,還有一任任駐村第一書記赤誠的為民初心、一戶戶貧困戶堅定的脫貧信心、一位位村幹部奮進的致富決心,劉桂林從中看到了希望,有了幹勁,更有了期待。
在桂林敢比「桂林」的倔勁兒裡,記者看到,全村人攜手看青山、望綠水、奔小康,臉上的笑容真實而質樸,日子過得舒心而有奔頭。
鄉村名片
九渡村位於沁陽市常平鄉東北部、丹河峽谷風景區中心地帶。全村共13個自然村,208戶654人。九渡村曾是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0戶295人。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加工特色山貨、建扶貧小菜園等,2019年,該村退出貧困序列。
[來源: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學樺 姬姣姣]
·end·
監 制丨鄧學軍
主 編丨任戍東 統 籌丨李高聰 張培華
責 編丨尚發家亓萌 校 審丨陳改平 胡書華 韓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