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 結善緣的重要

2021-02-19 佛家智慧故事精選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日常除了打理佛寺的一般事務外,生活頗為清靜而平淡。

  

  有一天,斜陽日照下,寺院顯得特別破落,老和尚仰望著剝落的佛像,心中不禁慚愧而不安,於是發下大願要修建寺院,並為佛像重鋪金身。

  

  發願後,即下山走進人群中化緣,經過一段日子後籌集的資財卻很少,老和尚自忖修寺的理想難圓,於是希望主動找些富者捐助修建寺院。

  

  有一天,走到一家豪門大宅前,決定敲門向戶主勸募,一老僕應門時看見老和尚即勸喻儘快離開,老和尚來不及解釋,已被豪門富者惡罵不自力求存,只知乞憐於人,並悻悻然把老和尚攆走。

  

  老和尚沒有怨恨富者,只嘆自己沒有化緣的福報,決定暫時放下建寺的心願,回到寺院更精進修行,並自省與眾生緣淺,與富者尤欠善緣,查得富者為一退休高官,人稱之為「梁大官人」,於是決心為他設置消災延生位,希望與他修結善緣,更希望為他種下佛法的善根種子。

  

  如是過了年餘,一天,梁大官人忽然興之所至,獨自走到山上的寺院來參觀,看見寺內雖然破舊卻一塵不染,花草欣然,對寺院的住持悠然生起一念讚嘆,經過延生堂時,赫然看見一個寫著「梁大官人消災延壽長生祿位」,極為詫異到底是誰為自己設消災延生位,剛好一個小沙彌經過,探問下得悉此長生祿位背後的故事原委,與全寺僧眾自力求變的決心與努力,梁大官人聽後深深感動,慚愧不已,馬上求見住持和尚,虔心懺悔,從此,皈依三寶,成為住持和尚忠實的護法弟子。

  

  故事告訴我們修福結緣的重要,老和尚對別人惡意敵視,不怨天不尤人,只生慚愧心並設法與他結緣,結果福由自招,由此可知廣結善緣是另類的財富,佛教很重視因緣,所以與人結緣很重要,能夠廣結善緣,自有一股無形而強大的助力因緣。

  

  大家都希望資財豐足,然而,佛弟子應該明白財富由布施、修福、結緣而來,所以,學佛的人在禮佛祈福時,除了為自己求福報,為家人求吉祥外,應該將心量拓大,由至親好友至一切眾生,甚至為自己的冤家對頭祝福,量有多大福有多大。

  

  以佛法、慈悲心、體諒心、歡喜心與眾生結緣,善緣多自然善友多、助力多,人生路上助緣多障礙易消,人生大道自然光明暢順。

  

  我們應該效法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行,多聞佛法以增智慧,廣行布施以結善緣。如是結緣,自然處處善緣,身心富足;如是發心,自然事事如意,時時吉祥。

 🙏🙏🙏(佛家智慧故事精選·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廣結善緣?又該如何廣結善緣?
    - 廣結善緣怎麼講?-「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慾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這就是以平等心廣結善緣,又稱為「一缽千家飯,廣度有緣人。」布施他人固然是結善緣,接受布施也是結善緣。
  • 「廣結善緣」的幾種方法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梁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
  • 一直說結善緣,這善緣到底如何結呢?
    ……」 額,有人要問了 佛教的善緣那麼好結嗎?善緣,更為準確地說,這種關係是好的,給人正能量的,讓人積極向上的。簡而言之,善緣就是自利利他的關係。 寺院門口算個命,就能結善緣了麼?佛教的善緣那麼容易結嗎?當然不是。那麼如何去建立自利利他的善緣呢?
  • 廣結善緣怎麼講?
    這種結善緣的方式,就好比用一碗飯布施一個人,可以勉強吃飽,用一石米布施一個人,可以維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飯布施一百個即將餓死的人,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活命。但是,若以此碗飯布施一個人,至少還能使這個人多活一天。因此,若以一鬥米來布施一萬個即將餓死的人,固然是廣結了善緣,但結果是沒有一人能夠多活一天。所以,廣結善緣應該是有原則,且量力而為的。
  • 佛法教您怎樣廣結善緣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梁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
  • 佛緣專欄|磨練見識及廣結善緣
    佛教講的智慧有聞、思、修三種。聞是聽聞,思是思考、思維。聞、思就是學習,包括讀書、聽講──聽老師講、聽別人講這都屬於聞思的智慧。學習令我們增長見識,掌握很多前人的經驗。修,在佛教裡面主要是指修禪定。禪定的積累能改變身器,而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心識。改變我們對自身、對世界的看法。在這些地方發生突破以後,它就會改變我們的心量,改變我們的理想、志向,改變我們思想的高度。
  • 佛法教您化解惡緣,廣結善緣的方法
    佛經上也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謂結緣,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
  • 無緣時又該如何結善緣?
    佛教是非常講因緣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來的,並沒有脫離這些因緣還可以獨存不變的事物。只要其中一個因緣發生變化,事情的走向、事物的樣貌就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要明白,太多的事情不是你想怎樣就能怎樣的,不是拼命努力就一定能有期待中的結果。既然如此,那就索性雙手一攤,啥也不用管了嗎?也就是說因緣還不具足的怎麼辦?
  • 廣結善緣的幾種方法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梁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
  • 如何廣結善緣?
    因緣,指的是遠因近緣,「遠因」是過去世已經種下的,我們只有在「近緣」上努力,主動的去結緣、廣結善緣,以善心,結善緣,創善因,結善果。那麼,如何去廣結善緣呢?我們可以學習佛陀、菩薩、歷代高僧大德如何廣結善緣。
  • 如何廣結善緣
    ,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一)經濟結緣--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塊錢跟別人結善緣,不但帶給別人親切感,甚至也許因此救了他人一條命。(二)語言結緣--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別人失望的時候,你讚美他一句話,他就會覺得人生可愛多了。(三)功德結緣--一件小小的善事,一個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 星雲大師:如何廣結善緣?
    佛教以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懂得廣結善緣,才會有人緣,才能得道多助,如同農夫,也是先有一杯茶與明太祖結的善緣,而後才有獲得官位的果。在做人處事上,廣結善緣很要緊,如何做到?有四點意見。第一、關懷他人要多讚美:讚美是世間最好的語言,無人不歡喜獲得讚美。尤其別人失意時,你對他適時的關懷、問候,如同寒冬送陽,能激發對方的信心,讓他振奮心情,重燃希望。
  • 素齋館 結善緣
    2021年7月12號,濟南大雨後的傍晚,妙煥來到了濟南千佛山正門右鄰的,佛山苑素齋館,送一份素心,結一份善緣!   吃素,就是最究競的放生!        李居士信佛近三十載,發心經營素齋館十餘年,為妙煥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得體悟,如何結善緣,如何溝通,來吃飯時又想喝酒的怎麼辦?大智慧方便法,不造口業恆順眾生,李居士學習了十幾年,今天妙煥收益頗豐啊!
  • 以書為友結善緣
    -溫馨提示--點擊上方--「開元志業」--輕鬆關注以書為友結善緣文/施曉宇
  • 安井金比羅宮——斷惡緣、結善緣
    安井金比羅宮——斷惡緣、結善緣斷惡緣、結善緣,日本人重視緣份,事事求良緣,因此到神社參拜,大家最喜歡以諧音同「ご縁」的五円擲幣祈願,在日本錢幣中,也只有五円及五十円是唯二中間有孔,能夠串起銅錢,也帶有串聯緣分的期待,
  • 佛家講究「廣結善緣」,釐清三種緣,才能結下真正「善緣」
    佛家講究「廣結善緣」,釐清三種緣,才能結下真正「善緣」 | 文 青衫文齋結緣,其本身就是佛家文化的一種說法,指眾生之間建立起互助共存的關係。佛家認為,世間萬物皆處於因緣中,所謂種善因,方能結善果。如能「廣結善緣」,在因緣起滅之際,便能「得度」,進入大乘之境。建一座佛塔、為人誦讀一段經文、舍財物助有緣人、以歡喜心對待眾生……凡此種種,都可稱為結緣。結緣之初,本是無心之舉,卻於冥冥之中與佛法結下緣分,成為將來「得度」的因緣。佛家歷來講究「命由己定」,無始以來種下什麼「因」,歷劫之時就會得到什麼「果」。
  • 何謂善緣,惡緣?如何結善緣,避惡緣
    何謂善緣在佛法中,善緣是指與佛門的緣分,凡對修行人有助緣的都是善緣;如在眾生之中,能共同聽經佛法,利益眾生,泯除貪嗔痴慢疑,使你能夠提升修行的所有的人與事,皆都是善緣。在世間法中,善緣泛指好的緣分,如人與人之間,以歡喜心相見,以歡喜心相互呼應。尤其是在紅塵中,最好的一段緣,應是共同努力,取長補短,相互提升。善緣還泛指與人以外的緣分,如陸遊《湖上》詩:「桃李已忘疇昔分,禽魚猶結後來緣。」
  • 如何才是廣結善緣
    因此,要以智慧為先導來作抉擇,要從本質上來看,而不是從覺受上來看。 但是,眾生都是根據情緒感覺而行,常常不重視實質本質的內涵,多重於表相的覺受。我們簡單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對於這個善知識的緣,是依據這個緣本身的實質內容,它是符合三量的道理:它是符合佛陀開示的聖教量,它也是符合現量的事實觀察,它也是符合比量的論證,不違背邏輯,不互相矛盾。而且,佛弟子也應該依據四依法來與善知識廣結善緣,這才是有智慧的廣結善緣。
  • 佛教問答:怎樣才能結下善緣?
    這個佛教性質的問題其實是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無論他是佛教徒,還是不是佛教徒,這個問題對他來說都很重要。因為人活一世,就是來結善緣、了惡緣的,所以佛教的宗旨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了惡緣、結善緣」呢?
  • 無緣時又該如何結善緣?
    佛教是非常講因緣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來的,並沒有脫離這些因緣還可以獨存不變的事物。只要其中一個因緣發生變化,事情的走向、事物的樣貌就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要明白,太多的事情不是你想怎樣就能怎樣的,不是拼命努力就一定能有期待中的結果。既然如此,那就索性雙手一攤,啥也不用管了嗎?也就是說因緣還不具足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