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龍池村位於株林鎮東北部,是屏風寨景區的核心區域。近年來,會龍池村堅持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圍繞「連點成線、拓線成面,突出特色、整村打造」工作思路,探索「黨建+文化+旅遊+產業」多線融合,成為了一個宜居、宜遊、宜養、宜業的網紅打卡地。
不能守著金山討飯吃……
空中俯瞰會龍池
會龍池村位於蘄(qi)春縣株林鎮東北部,是當地屏風寨景區的核心區域,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流傳至今的文化遺存藏在深山無人知。
怎樣依託景區建設來打造獨樹一幟的特色和亮點?
十多年來,村支部一班人一直在努力探索,尋找改變的方向。
會龍池的「賣點」到底是什麼?
作為村裡的」當家人」,張光貴始終在埋頭思考。最終,他把目光定格在「文化」這兩個字上。
鋪好家門口的幸福路……
會龍池村位於三角山腹地,論自然景觀,古樹溶洞、河潭飛瀑、摩崖石刻星羅棋布,40餘處景點遍布全村;論人文歷史,宋代以來不少名士隱居在此,還有革命遺址洞上醫院曾經收治過大批新四軍傷員。
發掘和整合各類資源,真正形成吸引文人墨客的「窪地」,而具備交通便捷的條件,則成為繞不過去的坎。
投資993萬元,建設2.5公裡會獅線、1.7公裡沈家尖通村主路、2.5公裡「垸垸通」產業循環路、1.3公裡垸垸通脫貧路,實現硬化拓寬刷黑,形成了垸連垸、戶連戶、基地連基地的交通大格局。
建美麗鄉村,多線融合促經濟……
會龍池村招引能人陳梓華回鄉,投資1000萬元,流轉土地2000畝,種植優質福鼎白茶基地,建設會龍池白茶文化綜合開發項目;積極爭取矮化藥用銀杏項目,預計發展60餘萬棵種苗種植基地,目前已建成規模1000餘畝。
村頭的「太空艙」:遊客接待中心
投資200萬元,建成1處遊客接待中心,1處廣場,3處農副產品展示廳。
會龍池村緊扣鄉村旅遊,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投入1200餘萬元,改造50餘家民居,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如今,木瓜小院、潛廬書院、茶飲山房、松筠閣、沁園茶莊、習靖山莊等一批新改建的特色民宿,已成為會龍池新景。
會龍池村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資源,引「現代章草第一人」陳新亞、畫家李劍、作家陳益生等文化人士,與湖北美院等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投資300萬元,打造「會龍文創空間」。
2020年秋,會龍池村隆重舉行「會龍文創空間」啟動儀式,吸引了數百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等地書法、繪畫、泥塑、根雕、攝影愛好者前來捧場。
該空間建設書畫文化愛好者研學、國學研究與交流、書法培訓、國畫油畫培訓、戶外實踐寫生、插花藝術、盆藝、武術、音樂培訓等8個工作室,發展配套民俗旅遊,以文化引領鄉村發展、帶動群眾脫貧增收,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這裡不僅有好山好水,而且人文氣息非常深厚,我們有志向把這裡打造成為集文創、民宿、鄉村旅遊於一體的地方。」會龍池村黨支部書記張光貴說。
如今,會龍池村子美了、人氣旺了,財路也通了。
一個個「吸睛」點在會龍池村美麗公路沿線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激發了農村經濟這潭活水從源頭上「動起來」。
一大批作家、書法家、畫家等文人常年聚居於此,催生了「文化興村」經濟,帶動了休閒旅遊、鄉村民宿、土特產銷售等第三產業發展,遊客住民宿、品農家飯、買農產品……
會龍池村,一個藏在深山的網紅打卡地,你,一定要來哦!
攝影:張德、陳頂雲、葉頌等
責編:馬亞賢
編審:程小年 詹 松 總編審:童志勇
投稿:cnqichun@163.com
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蘄」公眾號)
【來源:蘄春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