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凌煜
一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卻又被「錢包那麼小,哪都去不了」一巴掌拍回現實。不過,濟寧31歲青年郭際依靠打工、「換宿」成功做到了,幾年時間裡,他已走過六大洲的17個國家,杜拜、夏威夷、紐西蘭……欣賞世界美景,交到眾多國際朋友,更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
個人簡介
郭際,男,31歲,喜歡旅遊和網球,2014年8月辭去外貿工作,開始自己的「間隔年」,即邊旅遊、邊打工、邊思考、邊體驗生活。今年4月10日,結束了在紐西蘭的生活回到濟寧,他的旅途暫時告一段落。
第一站巴西,去感受世界盃的激情
記者:做外貿經常有駐外的機會,為什麼必須辭職?
郭際:大學畢業後我在北京做外貿,確實經常有出差的機會,曾經在非洲住了幾個月,還去過歐洲多個國家。不過,出差空隙遊玩和辭職後旅遊完全是兩個概念。我喜歡旅遊,環遊世界是從小的夢想,卻苦於沒有機會實現。從北京辭職後回濟寧工作了兩年,這個夢想一直讓我魂牽夢繞,每逢假期就出去旅遊。去年,我到了而立之年,想給自己一個「間隔年」,找到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記者:第一站去的哪裡,怎麼解決溫飽問題?
郭際:2013年1月,我和兩位美國朋友去了東南亞,那是第一次獨立安排全程。辭職以後,第一站我去了巴西,因為想去看世界盃。在巴西住了兩個月,回國後聯繫好夏威夷的一位農場主,辦好籤證就直奔機場。不管去哪,我都是通過打工「換宿」來保證基本生活。工作必須能保證有空閒時間去周邊旅遊,我可以吃的差一點,但每天最多工作8小時。在夏威夷給農場主打工,學會了咖啡豆的種植、採摘、研磨等,這一年的經歷,我也學會了多種西餐的做法。
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最滿意的景色
記者:環遊過程中,哪些東西和之前想像的不同?
郭際:辭職之前去旅遊,時間短,與當地人接觸很少。而在當地住上兩三個月,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可以真正了解到當地的文化。我喜歡看電視和網站上的旅遊節目,最初對很多國家的認識也是通過這些節目,但節目畢竟只是別人的視角,帶有製作人的主觀意識。只有真正去了解,才能發現不同的東西,而認識很多當地人,也能感受到風景之外的人文魅力。
記者:聽說你在澳大利亞大沙漠裡乘坐的車壞在半路?
郭際:是的,就像剛才說會認識很多人,那次就幸虧一位德國朋友,不然可能有生命危險。這位朋友是在澳大利亞當地認識的志同道合的「驢友」,我們決定一同乘車穿越沙漠。沒想到距離下一個休息區還有100公裡時,車突然壞了,只能在沙漠裡睡了一夜。第二天這位德國朋友幾番鼓弄,居然把車啟動了,當時帶的水和食物只夠再堅持一天,如果修不好,後果無法想像。也是通過這件事,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準備非常不足,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記者:你經歷的這種是「窮遊」嗎?
郭際:應該說區別還是很大的。我通過打工「換宿」保證基本的生活,而我所理解的「窮遊」,不是指完全沒錢,而是說省掉一切不必要的開支。比如能坐公交就不要打車,能打工掙錢就不要花費以前的積蓄。我雖然都是通過打工換宿,但是之前工作時攢了不少錢,這在必要時不會讓你陷入絕境。
環遊暫告段落,以後的旅程不會終止
記者:而立之年不結婚,卻辭去工作環遊世界,父母是否支持?
郭際:母親挺支持我的夢想,趁著年輕時多出去走走,但是父親比較著急,多次勸我快點找對象,快點成家立業,也曾相過親,但是我覺得感情這事不能強求,看緣分吧。
記者:「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引起很多人共鳴,你有哪些建議?
郭際:對我來說,旅遊就像彈簧一樣,可以調節自己的狀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工作。想出去看看的心態是好的,但從我個人經驗來說,如果是環遊世界,應該用很長一段時間做準備。首先是語言,我能說流利的英語,法語可以進行日常交流,如果不會一門通用率較高的語言,走到國外會寸步難行。其次是金錢方面,必須準備充分,這可以保證讓你不至於流落街頭。
記者:「間隔年」結束,是不是意味著你的環遊之旅結束?
郭際:環遊世界的夢想已經照進了現實,我的護照目前蓋上了17個國家的籤證,今年我會在濟寧找份工作,繼續做外貿,或者自己創業,開間咖啡館、西餐店等等,但這可不是我腳步的終點。以後有時間,我還會踏上環遊世界的道路,帶著未來的妻子,一同去獲取更多國家籤證,去欣賞更多世界美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