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石室聖心大教堂
中午下班之後,還沒吃飯就步行去石室聖心大教堂,距離我工作的地方不到一公裡路程,步行十分鐘就到,本以為是個挺安靜的所在,到了才發現也是人煙市肆,行人絡繹不絕。
網上介紹說這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各東南亞最大的石構天主教建築(不知道為什麼要算東南亞,說東亞還有點說頭,東南亞就顯得牽強了),被稱為「東方的巴黎聖母院」,也是全球四大全石結構哥德式教堂之一(另外三座是鼎鼎大名的西敏寺,科隆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名聖心大教堂,因為全部由石頭構築而成,故稱之為石室,「石室」和「聖心」聯合在一起卻也令人覺得有趣,一個是堅硬,一個是柔軟,一個是容器,一個是內涵。這確是我看到的最大的教堂,之前在西安的教堂去過一次但沒有這麼宏偉,石室聖心大教堂高達五十多米,雙峰塔高聳入雲,直插天際,在現在高建築林立的情況下顯得並沒有那麼高,但是在十九世紀的廣州,這一定是一個直插天際的龐然大物。這裡想到,建築的好大宏偉一定要有對比,有襯託,因而文化遺產的景觀遺產一定要保護,否則他的意義和觀感就會有所折扣。
這裡的人很多,大部分看起來並不是天主教徒,當然我也不是,這是我第二次到基督教教堂來,我對其了解十分有限(宗教建築、文化的了解最多為佛教,其次為道教和伊斯蘭教,儒家如果也算的話當在佛教為多)。
參觀了一個小時多,九成的時間是觀看他的外部面貌,也就是繞著它轉了一圈,建築給人的感覺就是宏大高挺,很有氣勢,他本身是一個面闊不大的建築,不像故宮太和殿那樣用巨大的十一開間和高高的臺階來塑造威嚴,塑造「非壯麗無以重威」(蕭何語)。卻著力於高度上,帶給人更多的想像和藝術空間。
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精緻,雖然都是石頭構築而成,但雕刻十分細緻,整座建築高大、規整而複雜,窗戶上用彩色玻璃描繪出故事畫,大概是耶穌的「本生故事」吧。建築穩重,稜角分明,似乎所有的線條都是直的,硬的,分明有種莊嚴。
進去之後有人在傳播福音,我對此沒什麼興趣,但是此時似乎不能隨意參觀,我就坐著看著頂部和窗戶,坐了幾分鐘就走了。
隨想:我們在拍照的時候我們在拍什麼?為什麼要拍照?只是為了發個朋友圈嗎?還是塑造我們的記憶,用影像留下我們的生活瞬間,抑或是記錄信息,還是為了追求藝術和美。從幾個特殊的場合來看,如果是拍工作照自然是為了記錄信息,如果是專門去拍攝風景,並用心耗力去構圖、調整、琢磨,那麼更傾向於追求藝術之美,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去參觀,有意去拍攝照片,更多的或許是記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不可捉摸的記憶留下一些看得見的影像,為此我們要去購買留影、存儲甚至修圖的設備,以構建我們的記憶大廈。儘管百年後塵歸塵,土歸土,但這點想法終成執念,催動我們去拍攝。
最近看了廣東的幾個重要的近代景點,一個是陳家祠,一個是沙面建築群,一個是石室聖心大教堂,基本上都是十九世紀後半期到二十世紀前半期,但是給人的感覺是三個時期的:陳家祠是古代,沙面建築群是是近代前期,聖心大教堂是近代後期。其實教堂的始建於同治而陳家祠始建於光緒,看似是時代差異其實是文化差異,來自不同文化、地域放在一起給人一種時空的錯亂感。有時候,時間差異就是空間差異,古今差異就是文化的波及範圍,文化的影響速度和影響力,光,在不同的時間裡穿越到不同的地域,時間的流動帶來了空間的流動,時間似乎就是空間。中原與邊疆,核心區於邊緣區域的空間差異在這裡很大程度上就是時間差異,而不同的核心與邊疆的交織、縱橫、碰撞則將史書打擊成碎片……
孫晨
2019年1月6日星期日
於廣東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