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颯 張紅霞)下周,成都海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第二批試供應香港市場的蔬菜就將啟程,市場總監曾友俊忙著作方案。
今年4月,由四川省農業廳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籤署的《〈四川供澳蔬菜可行性研究〉項目合作協議》經過一年半運行,正式到期,總計供澳250餘噸蔬菜,市場反響良好。「項目雖然結束了,但供應澳門市場的路子趟出來了,『天府蔬菜』開拓境外市場的大門已經打開」,曾友俊非常興奮。今年8月,「天府蔬菜」供港計劃將正式啟動,產自高山露地的蔬菜將首次赴港。
目前,「天府蔬菜」出口全省備案基地有18個,種植面積約3萬畝。據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達到供應澳門蔬菜標準的出口備案基地將拓展到100萬畝。「通過執行供澳項目,四川收穫很多,對農業供給側改革也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四川省社科院農業研究所副所長陳明紅一直追蹤該項目,如是感言。
從「南菜北運」到「川菜南供」
2015年8月,協議籤訂後,是省內供港澳蔬菜唯一執行主體海佳公司承擔起了這項任務。當年11月底,首批8噸蔬菜運抵澳門。在這個過程中,海佳一步步探索蔬菜出川的經驗。過去,川菜出川主要面向北方市場,多是價格低、數量大的「大路菜」,沒有初加工,也無需用冷鏈。
供澳伊始,調整蔬菜結構即成首要——澳門市場對綠葉類如生菜油麥菜、果類如黃瓜西胡瓜、塊莖類如西蘭花京椰等需求量大。同時,在基地供應時要根據其大小、品相進行分級,在運輸上要求用冷鏈車輛,每一箱蔬菜上都有二維碼可以溯源。並且,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將對每一批蔬菜抽檢200多個指標,特別是農殘快檢。「要求是比較高,但回報也不錯」,曾友俊說,西蘭花在澳供應價每公斤在5元以上,最高時超過了10元。
最初,川菜在澳並不佔優勢,公斤單價普遍低於雲南菜0.6至1元,現在兩地蔬菜價格也基本接近,有的甚至完全持平。「澳門每天需供菜200—250噸,香港每天需供菜1800—2500噸,市場很大」,曾友俊說今年該公司計劃供港澳蔬菜5萬噸,形成10萬畝出口備案基地,出口額達到2億元。
川菜出口收穫三重效應
一年半裡,海佳公司共投入800餘萬元鋪設這條川菜出口的「高速公路」,也鍛鍊了一批外派員工。當關注到港澳地區有颱風過境的消息,他們會及時提出補貨計劃,填補當地市場供應不足的缺口。而且,他們的工作時間是從下午5點到次日凌晨5點,在完成裝車、檢測後,要排在過關車隊的第一個,確保海關早上7點開關時第一個通過,第一時間送到市場上。
對於合作的備案基地,一年半裡也學習到不少先進理念。廣元曾家山基地過去十幾年裡只有蓮花白、辣椒等兩三個品種,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弱,去年甘藍每公斤0.1元也滯銷,今年窩筍也發生賤賣現象。海佳建議曾家山基地改種京椰菜,並與其籤訂了1200畝的種植訂單,幫助他們提高種植安全,對菜品進行初加工,「我們的合作夥伴不是企業就是合作社,通過訂單,促使他們提高種植水平。」
目前,川菜出口品種少、數量少,除港澳外,只有少量出口到馬爾地夫、韓國和新加坡,產業鏈條還有空白。「現在缺一個包裝材料的生產企業,目前都是從雲南採購,單價高、運輸成本也高」,運營總監羅黎欣說,包裝箱為泡沫材質,一個9米長的貨車只能裝500多個,運輸成本太高,「如果能本地生產,價格只是目前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