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訪華近4個月 為何說他是日本文學家中唯一京劇「戲通」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1921年3月至7月間,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受大阪每日新聞社派遣訪問中國。在此期間,他觀看了「六十多出」京劇,自稱已成為一名「速成的戲通」。在回國後撰寫的《中國遊記》(1925)中,他用大量筆墨面對日本讀者介紹了京劇的基礎知識及演出形式,同時還記述了他在上海、北京兩地戲園裡的觀劇體驗。回國時,他帶回了十二卷本的《繪圖綴白裘》和三十冊的戲曲總集《戲考》,可見對中國戲曲的興趣之濃與理解之深。在日本文學家中,有資格自稱京劇「戲通」,唯有芥川龍之介一人。

作者:秦剛

芥川龍之介(右)在北京

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之稱尚未確立,國人通稱其為「戲」,日語中的名稱,可將其譯為「中國劇」。梅蘭芳1919年訪日公演,在日本引發了較大的反響。但芥川龍之介提到梅蘭芳,是在他訪華之後。《中國遊記》中寫到,他在上海城隍廟鬧市區的一家照相館的櫥窗裡,看到了梅蘭芳的照片。在北京的吉祥茶園裡觀看了梅蘭芳和楊小樓的演出,據推測為1921年6月26日。而且在吉祥茶園觀看的劇目裡應該有《嫦娥奔月》。因為在《江南遊記》前言中,他自述在東京的街上偶遇一位中國人,讓他想起了很多在中國見到的景觀與物事,其中就有「梅蘭芳扮演的嫦娥」。

芥川龍之介在華期間,之所以能多次出入戲園,短期內成為「速成的戲通」,一方面是因為他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並有意深入了解中國的戲曲藝術的最新狀況,同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當時在華「日本戲迷」的存在。在上海和北京等地,都由大阪每日新聞社支社的資深記者做嚮導。在上海為他做嚮導的村田孜郎和在北京為他做嚮導的波多野乾一,恰巧都是京劇愛好者、圈內有名的日本「戲通」。 而且,這兩人都與梅蘭芳相識,並為梅蘭芳的訪日公演做出了貢獻。村田孜郎是1919年梅蘭芳訪日公演的陪同兼翻譯,波多野乾一是1924年梅蘭芳訪日公演的隨行和舞臺監督。

村田孜郎,號烏江,1912年畢業於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畢業後歷任《順天時報》、《泰東日報》、北京的共同通訊社、大阪每日新聞社上海支部的記者,曾任東京日日新聞社東亞科長、讀賣新聞社亞洲部長等職。關注中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多個領域,不僅是知名記者,也是一名翻譯家。在《順天時報》任職期間開始愛好京劇,他為配合梅蘭芳訪日公演,撰寫了《中國劇與梅蘭芳》一書,於公演期間的1919年5月在日出版。該書得到了馮耿光、羅惇曧、大倉喜八郎、龍居賴三的題字,梁士詒、李宣倜、聽花散人等作序,收有18幀梅蘭芳的戲裝照,內容分為「梅蘭芳小史」「中國劇梗概」「中國劇觀看法」「劇中的梅蘭芳」「梅郎評」「主要劇本情節」「梅郎雜話」「名曲原本」「詠梅集」等九部分,是在日出版的最早的一部完整介紹中國京劇的著作。

村田孜郎是「白牡丹」荀慧生的戲迷與提攜者,芥川在上海期間,村田孜郎陪同他在亦舞臺觀看了荀慧生的《新玉堂春》、王又宸的《武家坡》,在天蟾舞臺觀看了蓋叫天的《武松》、小翠花的《梅龍鎮》等。芥川龍之介在遊記中記述村田孜郎對京劇的精通程度,「即使在戲園外面,只要一聽到鑼鼓點兒,他大抵都能猜出上演的什麼劇目。」而他自己最愛唱的,是《武家坡》的「八月十五月光明」一段。芥川還在筆記本上,記錄了這一唱段的全部唱詞。

波多野乾一也畢業於東亞同文書院,與村田孜郎同期。畢業後進入大阪朝日新聞社,1915年到北平留學,後歷任東京日日新聞社、大阪每日新聞社北京特派員,成為主要研究中國政治運動的評論家。1922年出版的《中國劇五百番》(1940年改版為《中國劇大觀》)與1925年出版的《中國劇及其名優》,成為他鑽研中國戲曲、整理戲劇史料方面的重要著述。

芥川龍之介1921年6月11日到達北京,7月10日離開北京,在北京剛好逗留了一個月。6月19日,波多野乾一在瑞記飯店設宴招待芥川龍之介,並讓辻聽花請來尚小雲、郝壽臣、貫大元同席。第二天波多野又陪同芥川去三慶園觀看了這些名角夜場戲,當晚的劇目有:俞振庭《豔陽樓》、貫大元《八大錘》、尚小雲《孝義節》、餘叔巖《賣馬》。6月27日,波多野乾一又帶芥川去同樂園觀看崑曲,包括韓世昌《蝴蝶夢》、郝振基《火焰山》,這次崑曲觀賞被詳細記錄在《北京日記抄》一文。同去的大阪每日新聞社的記者松本鎗吉,應該也是一個戲迷。因為在芥川龍之介回國後寫給他的信函裡(9月30日),為他寫了這樣一首和歌:「鎗吉はますらをなれば聴戱にも、馬前撥水を愛すと雲へり」(大意為:鎗吉堂堂好男兒 聽戲偏愛《馬前潑水》)。

6月24日,芥川龍之介在給友人的明信片中寫道:「我每天身穿著中式服裝,穿梭於各個戲院看戲。」而就在同一天的《順天時報》上,「劇界消息」一欄有這樣的一段簡短的報導:「當下,日本著名小說家、文學士芥川龍之介君來京,預計滯留數日,除遊覽名勝遍訪名士之外,屢屢出入劇場觀劇消遣且資研究。(以上花)」上述信息,為時任《順天時報》編輯的著名劇評家辻聽花所記。

辻聽花,本名辻武雄,號劍堂、聽花散人。當時是名震京城的劇評家。他畢業於慶應大學,1905年在「江蘇兩級師範學堂」和南京「江南實業學堂」擔任教習。1912年起任順天時報社編輯,廣泛結交梨園人士,扶植戲曲人才,在報上連載他用中文撰寫的戲評。在梨園中最受辻聽花幫助與提攜的是尚小雲。芥川龍之介在《北京日記抄》中介紹,「身為外國人而在北京被稱為戲通的,從古至今唯有聽花散人一人。」

芥川寫自己在同樂園觀看崑曲時,「我以先生(聽花)為左、波多野為右而坐,即使沒拿那兩帙《綴白裘》,今天也具備了半個戲通的資格」。還對聽花先生在觀戲中大聲叫好的樣子,以小說家的語言做出生動的描述:

「好!」

發此大聲者乃聽花先生。當然,我並非聽不慣這一聲「好」,只是我確實還從未曾聽到過如先生之「好」這般有特色的叫聲。若是為這一聲「好」於古往今來尋求與其相匹敵者,在長坂橋頭橫著丈八蛇矛的猛張飛的一喝庶幾近之。我吃驚地看著先生,先生指著對面說道:「『那裡掛著不準怪聲叫好』的牌子。怪聲是不準叫的,但像我這樣的叫『好』是可以的。」

辻聽花對於京劇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是他用中文撰寫了《中國劇》(1920),這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京劇史的研究著作。而後,他又將該書改寫成日文版《中國戲劇》(1924)。這部日文版著述在出版之前的第一個作者,是芥川龍之介。因為芥川龍之介攜帶了這部書稿回國,為書稿在日本尋找出版社。《北京日記抄》寫到:「聽花先生的著述中有用中文撰寫的《中國劇》,系順天時報社出版。值我即將離開北京之際,偶聞先生又有以日文著述的《中國戲劇》,隨從先生處求來原稿,經朝鮮回東京後,向二三家書肆推薦,但書肆愚而不容我言。然天公懲其愚,該書現已由中國風物研究會出版。在此順便廣而告之。」

經過訪華期間的「速成」,芥川龍之介的「戲通」之名,在日本文壇亦為人所知。因此,當1924年梅蘭芳第二次訪日公演期間的10月27日,《演劇新潮》社專門組織的文壇與劇壇的知名人士、帝國劇場負責人、梅蘭芳及隨行人員參加的座談會上,才特別邀請了芥川龍之介參加。這也是芥川龍之介時隔三年後,第一次在舞臺之外見到了梅蘭芳。在座談中,芥川提到當年在北京時波多野幾乎每晚帶他看戲的往事。波多野問芥川最愛看誰的戲,他說「當然是梅蘭芳」。座談會之後,芥川去帝國劇場觀看了梅蘭芳演出的《虹霓關》,時間應該是10月29日或者11月3日。在《侏儒之言》中,他寫下了這樣一段題為「看《虹霓關》」的評論文字:

並非是男人愛追逐女人,而是女人愛追逐男人。蕭伯納在《人與超人》裡,就將這一事實改編成了戲劇。但是將其戲劇化卻並非以蕭伯納為始。我看了梅蘭芳的《虹霓關》。才知道在中國已有關注這一事實的戲劇家了。不僅如此,在《戲考》中,除了《虹霓關》之外,記錄著諸多使用了孫吳的兵法或劍戟的女人活捉男人的故事。《董家山》裡的女主人公金蓮,《轅門斬子》的女主人公桂英,《雙鎖山》裡的女主人公金定等,悉數為此類女豪傑。再看《馬上緣》的女主人公梨花,不僅將她喜愛的少年將軍從馬上俘獲,而且明知對不起他的妻子,也強行要和他結合。胡適對我說過這樣的話:「除了《四進士》外,我對京劇的價值是全盤否定的。」然而,上述的這些京劇至少是非常有哲學性的。哲學家胡適面對這樣的價值,不妨稍息雷霆之怒。

這裡並沒有直接評論梅蘭芳的表演,但是能看出他對京劇劇目的熟知。至於文中提到的胡適對京劇的否定論,是對於三年前在北京見到胡適的回顧。1921年6月27日,下午在同樂園觀賞過崑曲之後,芥川龍之介在扶桑館設宴招待了胡適和陳啟修。他們使用英語交談,席間的話題之一就是關於京劇的改良。據胡適日記記載,芥川提出了「(1)背景宜用素色,不可用紅綠色緞。(2)地毯也宜用素色。(3)樂工應坐幕中。(4)臺上助手應穿素色一律的衣服,不可亂跑。」「舊戲不必布景」等頗有見地的建議。胡適對於京劇的否定意見,代表了中國新派知識分子否定自身文化傳統的一個時代傾向。反而是同時代的辻聽花、村田孜郎、波多野乾一、芥川龍之介等日本「戲通」,用他者之眼敏銳地發現了京劇的藝術與文化價值。

(本文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

(原標題:芥川龍之介與在華日本「戲通」)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對照老照片,跟著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走一趟百年前遊西湖的經典線路
    《芥川龍之介的西湖之旅》 作者:陳杰1921年3月20日,芥川龍之介在上海登陸,他在中國的上海、杭州、北京等地遊覽,直到7月回國。這是芥川龍之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國旅行。從1921年8月開始,芥川龍之介在《大阪每日新聞》和《東京日日新聞》這兩家日本東、西部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上連載他的《中國遊記》的第一部《上海遊記》。1925年,日本改造社出版了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遊記》,除了為我們留下了芥川龍之介一生中文字最多的一部作品以外,還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珍貴資料。
  • 這條遊西湖的經典線路 芥川龍之介100年前就在走了
    來自各地的遊客,有很多種記錄這座城市模樣的方式,今天,我們要帶你回到100年前,跟著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來一次杭州遊。  1921年春天,芥川龍之介開啟了在中國各個城市的「深度遊」,並寫下了《中國遊記》。
  • 《文豪野犬》之芥川龍之介
    在歷史上,太宰治是芥川龍之介的粉絲,對於芥川龍之介很是崇拜,由此芥川龍之介深深的影響了太宰治。1927年芥川龍之介的死,給了太宰治很大的衝擊,從1928年,太宰治開始了自己的自殺之路。芥川龍之介,1892年生於東京,是日本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等。
  • 芥川龍之介,在人性陰暗的地方,發掘出攝人心魄的美
    看罷此書,不禁感慨,原來黑澤明對於人性的剖析是建立在芥川龍之介對於人性的認知的基礎上的,於是,便對作者芥川龍之介有了興趣。這個生於東京,死於東京的日本本土作家,有著異於常人的悲苦的身世,也有著如利刃一般的眼睛,削肉剔骨,看透人性根本的醜惡與良善。
  • 芥川龍之介——《侏儒的話》經典語錄
    芥川龍之介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是一個送奶工人的兒子,生母於三十二歲時生下他,八個月後猝然發狂,其後終生為狂人。龍之介被生母胞兄芥川家收為養子,因芥川家是延續十幾代的士族(武士),門風高尚,文學、演藝、美術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
  • 孫宗廣丨大正時代日本作家的蘇州行紀——以芥川龍之介「江南遊記」為中心的討論
    作者簡介:孫宗廣(1968—),男,山東費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1921 年初夏的某一天,接近而立之年的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騎在驢背上緩緩穿行於蘇州古城狹窄的小巷,心情格外愉悅。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日本文豪的身份並沒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誰也不知道他是芥川龍之介,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愛徒。更不知道著有包含《羅生門》、《竹林中》(這兩部更是世界級經典名作)等150部小說。日本大正十年,彼時正是中國的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日本大阪新聞的記者,歷時四個月,遍遊上海、杭州、蕪湖、九江、武漢、長沙以及京津一帶。《中國遊記》記錄了芥川龍之介一路的所見所聞,也展現了他的博學和文思。上海作為初始站,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 一位日本文豪的西湖之旅
    3月20日,他在上海登陸,在中國的上海、杭州、北京等地遊覽,直到7月回國。這是芥川龍之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國旅行。從1921年8月開始,芥川龍之介在《大阪每日新聞》和《東京日日新聞》這兩家日本東、西部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上連載他的《中國遊記》的第一部《上海遊記》。
  • 《文豪野犬》「新雙黑組合」中島敦和芥川龍之介
    隨著第二季的播出,港口黑手黨和武裝偵探社聯手對付組合,而成功打敗組合首領的就是「新雙黑組合」中島敦和芥川龍之介。中島敦的異能是月下獸,身體能夠變身為白虎,但是自己無法控制能力,變成半人半虎時可以控制。中島敦是個自卑而溫柔的少年,心思單純,很容易相信別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後來因為自己的異能被驅逐。
  • 29歲的日本青年來到上海,發現風月場裡有個林黛玉
    他極愛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西遊記》之類的名著捧在手裡反覆摩挲。對中國、對上海,他有一個宏偉而旖麗的幻想。為此他答應當一回《大阪每日新聞》的特派記者。1921年3月,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在中國居住了4個月之久。他是芥川龍之介,是寫出了《羅生門》、《地獄變》等名作的日本國民作家,後來黑澤明將《羅生門》拍成電影。
  • 中國遊記之上海遊記 芥川龍之介
    上個世紀20年代,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訪華,留下一些《中國遊記》,這裡節選了一部分《上海遊記》的片段。
  • [動漫人物誌]月之獸與黑之門《文豪野犬》中的中島敦與芥川龍之介
    事實上,在本作當中,有兩位重要角色都與太宰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兩位主角:《文豪野犬》中的兩大男主,中島敦與芥川龍之介。這二人一黑一白,分處兩大陣營,互為命中宿敵,卻又相愛相殺。也正是通過他們,文豪野犬那精彩的世界才在我們眼前展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位角色的故事與經歷。
  • 日本的文學碑和文學散步
    [摘要]日本各縣市均有的近現代作家的文學碑總計數千處,是種有趣的文化現象。文學碑是刻入和歌、俳句或小說的一節的碑,就我所見,日本的文學碑尤其是為記念近、當代小說、散文、隨筆作家而設置的碑。日本各縣市均有的近現代作家的文學碑總計數千處,是種有趣的文化現象。芥川龍之介是大正時代的代表小說家之一,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寫下了《羅生門》《竹林中》《蜘蛛之絲》等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說,1935年7月,在寫完《續西方人》後的次日(24日)天未明時服毒自殺。
  • 日本文學如果只知道村上春樹,那就可能錯過這些經典了
    日本文學的寫作方式奠定了鬱達夫的創作路數;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談過最喜歡的作家,日本的就要屬夏目漱石和森歐外。作為夏目漱石的「迷弟」,魯迅在評價他的長篇小說《我是貓》時僅僅用了四個字:「當世無匹」。
  • 一位日本作家的中國情緣與文學創作
    由於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漢學一直受到日本文人的尊崇。即使在明治維新初期,日語吸收了大量歐美外來語言,翻譯們也力求尋找合適的漢字代替。在這個時期,一流作家必精漢學,如幸田露伴、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等,不但精通漢學,還創作了大量漢語詩歌和俳句。
  • 何為「翻案文學」?因何對日本文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以寫作中國題材見長的作家為數不少,除芥川龍之介、井上靖等中國讀者熟悉的大家之外,中島敦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名字。與井上靖擅長史實小說、文體嚴肅不同,中島敦更加接近芥川龍之介,這不僅因為兩人的人生經歷相似頗多,而且在文學創作上有很多相通之處,故而他被賦予了「小芥川」的名號。
  • 這條遊西湖的經典線路 日本作家100年前就在走了
    在一眾日本近代作家裡,芥川在中國的知名度並不高,他一生專攻短篇,寫過最長的著作,就數那一趟來中國的遊記了,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出國。1921年3月20日,芥川龍之介從上海登陸,在中國的上海、杭縣(今杭州)、北京等地遊覽,直到7月回國。
  • 同為日本近代文豪,為何森鷗外知名度遠不如芥川龍之介與夏目漱石
    芥川龍之介、夏目漱石、森鷗外被譽為日本近代三大文豪。由此可見,至少在日本,三人的知名度應該是比肩而論的。至於為何森鷗外在國內的知名度遠低於夏目漱石和芥川龍之介,我覺得應該從翻譯與作品本身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第一,從翻譯引進層面看。森鷗外的譯本局限於《舞姬》,且《舞姬》在國內翻來覆去出版,弄了好幾個版本。
  • 魯迅和近代以來日本人訪華遊記
    魯迅近代以來,日本人寫下了大量訪華遊記,這些遊記比較全面地呈現了近世中國的形象,雖然這些形象有很多歪曲之處,但也有不少遊記做出了相對客觀的記錄。魯迅翻譯芥川小說的這個時期,芥川龍之介正好在中國訪問(1921年3月至7月間)。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的特約作者,帶著採寫中國印象的任務開始了他的旅行,隨後他將旅行途中寫作的《上海遊記》《江南遊記》《長江遊記》《北京日記抄》《雜信一束》在《大阪每日新聞》上連載,單行本則於1925年在日本改造社出版。
  • 「芥川龍之介調查報告書」後篇開啟,港黑的各人是如何看待芥川?
    而國服版本最近的主題活動則是「芥川龍之介調查報告書」,此前已經公布了3張會登場的卡牌,分別代表著芥川實力階段。主題「芥川龍之介調查報告書」的兌換收集活動持續22天,芥川的三張卡牌依舊,而前篇與後篇的區別在於,同期限定登場的其他角色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