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播出的綜藝節目《新生日記》中,jasper因為沒有買到鋼鐵俠的衣服一氣之下就把給節目組拍攝的視頻刪掉了,然後還不以為然地跟媽媽說我把它刪掉了。應採兒聽到後一臉驚訝,一直在問為什麼,為什麼要把它刪掉。
看到媽媽一下變的嚴厲起來,jasper也感受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飯也沒吃就自己跑到樓上。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了,jasper 崩潰大哭起來。
但是等情緒平復了,他還是和節目組溝通起來,向節目組道歉,並對著每個鏡頭說了一遍對不起。
應採兒在節目採訪中也對自己的嚴苛作出了回應:「我覺得抗壓性很重要。現在的小孩子,童年都過得很好。我就很害怕你們將來碰到一點點事情,就先爆炸。這個事情可能不至於摧毀你,但你自己先把自己摧毀了。因為你沒有經歷過壓力,希望你會碰到一些挫折,然後你要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你才會知道,這個事情過了,就是這個樣子。」
應採兒的教育觀念真的很正,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很順,被父母保護的很好,沒有碰到過什麼挫折,即便有什麼事,也都是父母幫助解決。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會變得脆弱,等到需要自己去面對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崩潰,甚至會被壓垮。
所以,父母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去經歷,去自己解決問題,增強自己抵抗壓力的能力,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01
梅耶·馬斯克在自傳《人生由我》中說,沒必要對孩子過度保護,這只會造成他們與現實和責任的脫節。
梅耶·馬斯克是矽谷鋼鐵俠、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母親。這個超硬核的女人,31歲時因無法繼續忍受丈夫家庭暴力而離婚。然後開始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為了安全、生存和更好發展,多次搬離自己熟悉並且已經相對穩定的環境。一邊創辦自己的營養師診所,一邊堅持模特事業,另外還不斷學習,攻讀了營養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對於孩子的教育,梅耶說,「我從未像對待小寶寶那樣對待他們,也從未責罵他們,或告訴他們應該學習什麼。他們只需要讓我知道他們正在學習什麼或者沒學什麼就行。我不會檢查他們的家庭作業,因為那是他們的責任」。
梅耶是睿智的,寬容的,這樣反而使孩子能夠自由快樂的成長。最後她的三個孩子也都各有所成,並且都是在自己兒時感興趣的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尊重一個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權利。一個孩子的自然成長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麼他們會自動培養出高挫折商。
埃隆·馬斯克曾說他對痛苦有非常高的耐受力。母親是他的英雄,他的成功都來自母親的培養和影響。
其實梅耶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積極樂觀,永不停歇,面對困難從不逃避,遇到問題也從來不抱怨,總是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其實也得益於她父母對她的放養式的教育,培養了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強大的內心。
孩子的責任要孩子自己去承擔,父母真的不需要管的太多,更不能包辦替代。家長的放手就是對孩子自力能力的培養,會使孩子更有自信,有擔當,有責任感。
也許正如梅耶所說,如果你的孩子不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其實是件好事。千萬不要寵壞他,你需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父母不可能陪伴到老,人生的路終究要自己負責。
02
前段時間,中國工程院召開學習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的精神座談會,陳薇院士的兒子麻恩浩發言時說,平時和母親相處的時間總是很少,她從來不會給我提過高的要求,對我的每個選擇也都充分支持。
他還說母親對他只有兩個要求,第一件事是取自己喜歡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歡幹的事業。
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權,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也是因為這樣,麻恩浩高中時在伊波拉疫情最嚴重的時侯就自己主動申請去西非做志願者。如果是其他父母,面對這麼危險的事,大概都會加以阻攔。但陳薇院士選擇支持。
大多數父母總是以各種理由對孩子嚴加幹涉。殊不知孩子們在自己一次次做選擇時,一次次獨立解決問題時,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麻恩浩最後考上了清華,並且選擇了和母親相似的專業,微生物學。
相信陳薇院士看到兒子的選擇是欣慰的。這樣的教育,是水到渠成的。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強制孩子你必須要學這個,必須要學那個,結果可能並不一樣。
我時常聽身邊的小夥伴抱怨,覺得自己這輩子最失敗的事情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許是因為在最該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在培養興趣最關鍵的時期,我們一直在為考試而學習,為成績而學習,為了父母而學習,卻忘記了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長大想做什麼。
讓孩子獨自去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
03
在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是一個控制欲非常強的母親,從齊明月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交什麼朋友,到學習成績,沒有一點不幹涉的。這也導致齊明月雖然成績很好,但是特別沒有主見、沒有自信,做事唯唯諾諾,最後賭氣竟然故意將高考答題卡寫錯。
相比較,李尖尖媽媽早逝,爸爸雖然對她寵愛有加,但是一直尊重尖尖的選擇。尖尖喜歡畫畫,爸爸就鼓勵。最後尖尖考上自己喜歡的木雕專業,畢業後按照自己意願開木雕工作室。上學時學習最沒譜的尖尖,反而是一直在堅定的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很多父母習慣了對孩子的選擇指手畫腳,總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使他少犯錯,少走彎路。其實,犯錯,也是更快成長的一種途徑,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問題所在,能夠更多得去探索,心理也變會得更強大。
自我效能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他將自我效能與自信聯繫起來,他認為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擁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在追求一個目標時,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低自我導致效能感可能造成提前停止努力,導致失敗的結果,並由此削弱對勝任力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親歷的成敗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使人喪失信心。
有些事情,孩子獨立去做並且完成了,在心理上他們的自信心會增強。下次如果再有類似的事情,他們會覺得這件事我是能夠完成的,我要去做。
如果失敗了也沒關係,可以再次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自己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孩子一方面會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會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會大大增強自信心。
如果父母總是幫孩子完成他們認為困難的事,這意味著,父母破壞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過程,最終在孩子腦中形成一個邏輯,他能否完成一件事取決於大人是否幫助他。
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或許會很友好,或許很殘酷。不論如何,終究要自己走一遭。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更好的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堅強。
#分享美好生活閃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