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期間,幾位外地友人來宜城做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為東道主,我請客人品嘗了地道的宜城美食。朋友們樂不思蜀。儘管天氣預報說這天有雨,但朋友們興致很高,提出參觀參觀宜城旅遊景點。聽朋友說,正在建設的萊公山谷值得一遊。我們一拍即合,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萊公山谷位於我老家小河鎮大衝村。33年前,我在當地政府工作時,在那裡駐過隊,除了千年古樹和知青點外,其他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位於萊公山腳下的一組二組農民的窮,每逢乾旱之年,農作物幾乎顆粒無收。當地老百姓自嘲地編起了順口溜:山清水秀風光好,只見哥哥不見嫂。那也許是那個年代貧窮的真實寫照啊。
我帶著朋友驅車直奔萊公山谷,穿境而過的焦枝鐵路在萊公山入口處,一橋飛架南北;綿延的蠻河從萊公山谷腳下緩緩流淌,訴說著這裡的千年故事。
「到了,到了。」不知道誰喊了一聲。鐵路隧道處,「萊公山谷」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緒從33年前瞬間拉回到眼前。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與朋友們興奮心情相比,我的內心是忐忑的。因為我熟悉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真的不敢去猜想萊公山谷,現在究竟長的什麼模樣。擔心給朋友們留下:不來終生遺憾,來了遺憾終生。
穿過隧道,我們自東向西行駛,外面的小雨一直下個不停。萊公山又叫太公山,來時我專門翻閱了《宜城地名文化故事》,裡面有則關於姜子牙與太公山的故事,傳說姜子牙在此居住和釣魚的故事,山上有一座「子牙樓」可以佐證,這與小說《封神榜》記載的史料南轅北轍。只是姜子牙釣魚的地點:一是在蠻河,一是在渭水。究竟孰是孰非,已無法考證。我很佩服當地群眾豐富的想像力,還真有點姜太翁釣魚----願者上鉤的味道。眼前的狹小的石子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路邊一望無際的稻田,變成了荷花塘、泉水稻、各種附加值很高的藥草。清澈見底的湖水和五顏六色的原野,讓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紫藤花廊搭建在山水與荷塘邊,自北向南,遠遠望去,好似漂浮在田野上的一個彩帶,顏色由淺至深,兩邊開滿紫色的小花葯草,讓你挪不動腳步,不由自主的凝視和欣賞,那是一種直抵心底的、難於抵禦誘惑的美。朋友詩興大發:人間仙境哪裡有,萊公山裡走一走。談笑間,我們在花廊來回走了一遭,人在花廊走,景在眼前遊。
千年古樹是萊公山亮點之一。萊公山古樹的新奇,不只是它有上千年的歷史,更為新奇的是,古樹下面有兩個泉眼,那千古流淌的泉水澆灌著農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這裡的百姓。詩人方箏《泉水,從心中流過》中寫道:「不畏高山的巍峨,何懼大海的寬闊。就這樣靜靜流淌在,萊公山每個角落。當我小心翼翼觸摸,一陣清涼瞬間滲透了我的心窩。好想好想把你擁抱,擁抱這如夢如幻的溝壑。太陽因你少了焦灼,月亮因你有了閃爍。在綿綿輕聲細語中,泉水從我心中流過。」
知青點的老房子依然留著,那些房屋經歷了歲月的腥風血雨,老屋破而不敗,當年兩個知情共同栽種的愛情樹,相互纏繞,50年後依然緊緊擁抱。愛情的力量在這裡見證,在這裡延續。友人不禁讚嘆,投資商保留和恢復知青點的原貌,給萊公山谷平添了歷史的厚重感。
毛毛細雨溼衣裳,沒有影響我們遊覽萊公山谷的興致,反而增添了幾分記憶和樂趣。到達山腳時,萊公山谷在細雨中早已是雲蒸霧繞。山腳下的小木屋,錯落有致,房屋設施一應俱全,進入小木屋別有洞天,文人筆下的人間仙境也不如此。三五好友坐在小木屋,聽雨聲,聽鳥鳴,滿眼春色盡收眼底,在這天然的氧吧享受生活,豈不悠哉、樂哉。
回來的路上,我們饒有興致地與當地在萊公山谷打工的農民攀談,他說,過去生活不好,哪有心情看風景。如今,投資商開發萊公山谷後,我們的房子和土地都成倍增值,還有不錯的打工收入,不要說你們,就連我也感覺萊公山谷風景很美,處處是寶。我們再也不用離開山村,在這裡我們可以掙錢,也會像老萊子一樣盡孝。老農自豪的話語、會心的笑容,讓我們浮想聯翩。
離開萊公山谷時,我們相約,待萊公山谷建好後,我們一起故地重遊。
(本文圖片由萊公山農業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