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史上,黃河不只是兩個簡單的漢字,也不僅僅代表一條河流,而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在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中,像黃河這樣基本上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擁有,而且至少持續了兩千多年,並創造了輝煌文明的河流,我認為僅此一條。世界上其他大河,無論是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或者印度的恆河,它們或是被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所擁有的時間太短,或是分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文明,而且往往不是延續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研究的進步,不少新的文化遺址被發現,於是有些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說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猶如滿天星鬥,遍地開花。媒體也有這樣的報導:某地發現了幾千年前的文化遺址,對黃河文明提出了挑戰。甚至有人認為,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地位已經動搖。
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的確,我們在黃河流域以外發現了很發達的早期文明,比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它們的規模和發達程度超出了我們原來的想像,比起黃河流域的文化毫不遜色。四川的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長江中遊的古城遺址、稻作文明,也使我們耳目一新。北方也是如此,在內蒙古、遼寧等黃河流域以外的很多地方,也發現了很多與黃河流域早期文明不同的文化遺址。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證明這些文化是從古延續到今的。比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它們的早期很發達,而以後出現了衰落和斷裂,最後不知所終。但黃河文明卻不同,三四千年以前,黃河文明就已經處於相對先進的地位,並且保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至於黃河文明為什麼能夠形成和延續,是由很多因素造就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黃土地容易開發,有利於農業生產。
我去過非洲的尼羅河,我把尼羅河與黃河稍微做了一下對比,發現早期的文明很明顯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比如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大多數是東西流向,但尼羅河基本是南北流向,所以尼羅河相對平緩,流向比較順直,洪水也比較規律,一年一度的泛濫成為尼羅河早期開發的基礎。但黃河不擁有這樣的條件,我到過壺口,那樣的水流氣勢在尼羅河上是少有的。尼羅河上有六大瀑布,雖然名為瀑布,實際上落差還不到1米。正因如此,尼羅河給古人的遷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今天我們看到的神廟,廟內重達數百噸的巨石,就是當年人們在亞斯文一帶開採後順流而下運來的。而這樣的條件在黃河上很難具備。當年黃河的漕運,從關東將糧食運到關中平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因為黃河流經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黃土高原。今天我們在抱怨水土流失的時候,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正是長期水土流失所形成的這片黃土地,在人類早期缺少生產工具的情況下最便於開發。如果黃河流域都是茂密的森林,中國早期的農業就不會在這裡發展了。
另一方面,黃河流域由於相對封閉,缺少開放性,也使其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在中國古代,更多的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的人到中國來尋求先進文明。而尼羅河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周圍古代文明像燦爛的群星,所以古埃及文明很自然會與周邊的其他文明進行交融,結果造成埃及沒有一種延續的文化。今天的埃及人,沒有像我們這樣把祖宗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心態和習慣,因為今天的埃及人並不是當年法老的後代,他們的早期崇拜早已被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所取代。
如今,很多人對黃河存在誤讀,那是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從物質文明觀察,覺得黃河已經衰老。如果我們看到精神文明,對黃河就會充滿信心。黃河流域的GDP的確不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黃河流域所擁有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蹟、文化精華,是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傳承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文明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