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明的不可替代性

2020-12-12 他角尾奕奕

在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史上,黃河不只是兩個簡單的漢字,也不僅僅代表一條河流,而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在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中,像黃河這樣基本上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擁有,而且至少持續了兩千多年,並創造了輝煌文明的河流,我認為僅此一條。世界上其他大河,無論是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或者印度的恆河,它們或是被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所擁有的時間太短,或是分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文明,而且往往不是延續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研究的進步,不少新的文化遺址被發現,於是有些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說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猶如滿天星鬥,遍地開花。媒體也有這樣的報導:某地發現了幾千年前的文化遺址,對黃河文明提出了挑戰。甚至有人認為,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地位已經動搖。

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的確,我們在黃河流域以外發現了很發達的早期文明,比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它們的規模和發達程度超出了我們原來的想像,比起黃河流域的文化毫不遜色。四川的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長江中遊的古城遺址、稻作文明,也使我們耳目一新。北方也是如此,在內蒙古、遼寧等黃河流域以外的很多地方,也發現了很多與黃河流域早期文明不同的文化遺址。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證明這些文化是從古延續到今的。比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它們的早期很發達,而以後出現了衰落和斷裂,最後不知所終。但黃河文明卻不同,三四千年以前,黃河文明就已經處於相對先進的地位,並且保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至於黃河文明為什麼能夠形成和延續,是由很多因素造就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黃土地容易開發,有利於農業生產。

我去過非洲的尼羅河,我把尼羅河與黃河稍微做了一下對比,發現早期的文明很明顯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比如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大多數是東西流向,但尼羅河基本是南北流向,所以尼羅河相對平緩,流向比較順直,洪水也比較規律,一年一度的泛濫成為尼羅河早期開發的基礎。但黃河不擁有這樣的條件,我到過壺口,那樣的水流氣勢在尼羅河上是少有的。尼羅河上有六大瀑布,雖然名為瀑布,實際上落差還不到1米。正因如此,尼羅河給古人的遷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今天我們看到的神廟,廟內重達數百噸的巨石,就是當年人們在亞斯文一帶開採後順流而下運來的。而這樣的條件在黃河上很難具備。當年黃河的漕運,從關東將糧食運到關中平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因為黃河流經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黃土高原。今天我們在抱怨水土流失的時候,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正是長期水土流失所形成的這片黃土地,在人類早期缺少生產工具的情況下最便於開發。如果黃河流域都是茂密的森林,中國早期的農業就不會在這裡發展了。

另一方面,黃河流域由於相對封閉,缺少開放性,也使其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在中國古代,更多的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的人到中國來尋求先進文明。而尼羅河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周圍古代文明像燦爛的群星,所以古埃及文明很自然會與周邊的其他文明進行交融,結果造成埃及沒有一種延續的文化。今天的埃及人,沒有像我們這樣把祖宗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心態和習慣,因為今天的埃及人並不是當年法老的後代,他們的早期崇拜早已被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所取代。

如今,很多人對黃河存在誤讀,那是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從物質文明觀察,覺得黃河已經衰老。如果我們看到精神文明,對黃河就會充滿信心。黃河流域的GDP的確不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黃河流域所擁有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蹟、文化精華,是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傳承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文明不能替代的。

相關焦點

  • 賺多少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不可替代性」
    4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不可替代性呢?怎麼提升呢? 不可替代性,由三種核心優勢定義,分別是「技術碾壓」 「跨界碾壓」、「認知格局碾壓」。 這三個層級的不可替代性,也是逐級碾壓,越往後,越難以被替代。
  • 明日方舟陳的不可替代性
    這裡來討論陳sir在該用的地方的不可替代性(我知道我知道充電寶有雷蛇有塞媽有白咕咕,但搭配起來不香嗎?你又不能讓醫療變身輸出變身爆發)。再說,陳sir確實不強。一技能敲暈。或許已經有人發現潛值了。沒錯,對眩暈W可以出來了……其實我也沒用過。二技能,混傷。
  • 中華文明發源地:豫晉陝黃河金三角不可錯過的景點,你知道哪些?
    黃河金三角,不可錯過的旅遊景點有哪些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是指,在黃河最後一道大拐彎沿岸的河南三門峽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三省四地歷史悠久,語言相通,習俗相近,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 記黃河文明旅遊班會活動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黃河,我們的母親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文明旅遊發展,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我校2020學期暑假社會實踐期間,我們致力於黃河文明旅遊文化的發展,為其不斷傳播、發揚獻力。為更好地完成宣傳工作,我團支部決定以小組為單位在不同地區進行宣傳。首先是支部成員之間的文化科普與分配組織。
  • 黃河的源頭被發現,僅僅只有碗口大小,專家:不可輕易靠近
    ,專家:不可輕易靠近。所以考慮到人們的安全著想,以及生態問題等因素,專家告誡人們,這一黃河源頭不可輕易靠近。,延續著中華文明幾千年,而在現代生活中,人們應以感恩之心回贈黃河,其實這也是一種責任。如果母親河之源一旦遭受到破壞,那麼將對中華文明將是一種打擊。
  • 中華文明的主幹,在黃河
    黃河流域與地形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黃河之畔 文明搖籃  黃河及其支流沿岸  猶如母親的臂彎  農耕文明發祥地  當黃河遇上黃土  華夏先民的「舞臺」就搭建好了  黃土是「大風颳來的」  西風帶將中亞地區風化的顆粒物  輸送至今天黃河流域中遊地段  風力減弱
  • 芮城縣精心打造 風陵渡黃河文明遺址公園
    運城日報訊 連日來,芮城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市委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晉南市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奮力建設風陵渡黃河文明遺址公園,打造特色鄉鎮,為建設黃河金三角(運城)創新生態集聚區當好排頭兵。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黃河流域,在農業時代興盛,工業時代一度落後;在生態文明時代,又以新的發展範式走向復興、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國過去70年取得的發展奇蹟,不只是簡單學習西方工業化經驗的結果,背後更是5000年無形的中華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隨著傳統工業化模式不可持續的弊端日益暴露,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產生的生態文明新發展範式,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復興所必需,亦有助於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
  • 「主食」的不可替代性,有兩點,吃米飯或麵條的人,賺到了
    「主食」的不可替代性,有兩點,吃米飯或麵條的人,賺到了在我們的傳統飲食習慣中,一日三餐都要吃些米飯(或麵條),這叫主食;而對於主食向來有「南米北面」的說法。糖類物質根據結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4類,分別是:單糖、雙糖、可消化多糖以及不可消化多糖(纖維素)。有研究表明,大米中澱粉(可消化多糖)含量在50%——65%之間,而麵粉的中澱粉的含量大約為55%左右。所以主食是我們能量的主要來源。
  • 探尋黃河文明 享受文化之旅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 通訊員 柳任樂 白碩) 8月14日下午,由金水區人民政府、區文化旅遊體育局主辦,金水區興達路街道辦事處承辦的「探尋黃河文明 享受文化之旅——走進美麗鄉村馬渡」宣傳活動在黃河岸邊的馬渡村中心文化廣場舉行。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興達路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參與活動。
  • 韓國歷史學家:古朝鮮文明先於黃河文明,是世界第三大古代文明
    近日,又有韓國的歷史學家慎鏞廈聲稱古朝鮮文明先於黃河文明,是世界第三大古代文明。只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5500年前)和埃及文明(5100年前)之後。他認為古朝鮮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0世紀的大同江流域和遼東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農耕文化發源地,成功地培育出了水稻和大豆。
  • 中華文明為原生文明,淮河為華夏文明唯一發祥地,而非黃河長江
    (夏朝與詩經研究)【核心提示】黃河上中下遊的緯度差距非常大,氣候和生活環境往往不一致,並不具有成為一個大而完整的早期文明軸心地區的條件,反而應該表現為眾多零散的文化區才合理,並符合在文明擴散的時代,作為不同生活方式族群之間來往交通要道的條件。
  • 最能代表黃河及黃河文明的地方——山西吉縣壺口瀑布
    其中,壺口瀑布是最能代表黃河及黃河文明的地方。如果您到過壺口,遠遠聽到的「隆隆」聲,就是壺口瀑布在咆哮轟鳴。壺口瀑布與中華民族素有的堅忍不拔、勇往直前、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的氣魄一脈相承,代表著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偉大氣概,因此被譽為「中華魂」和中華民族的象徵。三是無與倫比的流速和水勢。其流速之急、浪濤翻滾之猛,絕不同於其他瀑布那樣不緊不慢地在那裡流掛。四是一年四季多姿多彩、變化多端。無論您什麼時候到壺口來,它都會叫您感到不虛此行!
  • 文明花開黃河口‖河口黃河河務局創建全國文明單位工作紀實
    近年來,在上級和地方文明委的指導下,河口河務局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文明創建之路。2003年以來,連續17年保持「省級文明單位」,2017年成功躋身「全國水利文明單位」,2019年榮獲「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和「水利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單位」。
  • Pantera Capital 創始人談比特幣的內在價值和不可替代性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鏈聞獨家原文標題:Pantera Capital 創始人談比特幣的內在價值和不可替代性撰文:Pantera Capital 創始人兼執行長 DAN MOREHEAD編譯:盧江飛,來源:鏈聞Pantera Capital 創始人兼執行長 DAN MOREHEAD 最近在史丹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發表演講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塔裡木河曾經是遠古時期黃河的上遊,而河西走廊則是古代黃河的河道」的評論,並且還是熱評,這說明很多人都對此表示認同和一定的興趣。如果黃河真的出自塔裡木河,那塔裡木河就成了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了,畢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而塔裡木河則只是塔裡木盆地沙漠中的一條找不到海洋的,籍籍無名的內陸河。所以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那我國的黃河發源地在哪裡呢?
  • 文明的衝積扇 ——河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構想
    01、深度挖掘價值,釐清文明標識黃河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生命力的大河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主根脈,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我們需要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出發,疊加空間演進、水系變遷以及文明發展,在四維的時空模型下解讀對黃河文明,在四維黃河的框架下理解人類和河流的關係,理解時間的沉澱所造就的歷史動因。
  • 傳承黃河文明講好黃河故事 第四屆中國黃河旅遊大會在高青啟動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魯中網9月8日訊(記者 張琦 李慶宇 通訊員 陳曉 蔡成風)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9月8日晚,伴隨著《黃河大合唱》寬廣雄壯、激昂熱情的旋律,「第四屆中國黃河旅遊大會暨山東·高青第三屆黃河文化旅遊節啟動儀式」在山東高青盛大舉行。
  • 同飲黃河之水 傳承黃河文明|第四屆中國黃河旅遊大會在高青舉辦
    ,黃河在咆哮……」9月8日晚,伴隨著《黃河大合唱》寬廣雄壯、激昂熱情的旋律,「第四屆中國黃河旅遊大會暨山東·高青第三屆黃河文化旅遊節啟動儀式」在山東高青盛大舉行。第四屆中國黃河旅遊大會暨山東·高青第三屆黃河文化旅遊節以「傳承黃河文明,講好黃河故事」為主題,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 世界第五大文明--韓國教科書:韓國祖先孕育了黃河文明
    15、韓國總統世界盃期間宣稱,韓國的歷史有5000多年歷史,淵源流長。  以上這些就是韓國對韓國年輕人的教育,看看我們中國,歷史教科書改版,不再有朝代更迭等重要內容,全是些黃河文明,藝術發展等,或許多年以後我們中華民族真的變成了沒有歷史的民族,還不知我們從何處來,將到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