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麻城縣誌》記載,明初麻城分四鄉:太平、仙居、亭川、孝感。而現今的黃土崗地處麻城北部,屬太平鄉區域。

民國時期1927年屬麻城自區第八區。1930年,麻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下轄7個區蘇維,黃土崗是其一。
解放後,屬福田河大區。1957年屬福田河區,1995年設黃土崗公社,1987年設黃土崗鎮、長嶺崗鄉。1999年,長嶺崗鄉,併入黃土崗鎮。

黃土崗曾名騎龍鎮,因此地風水極佳得名。最早名叫尹家崗,以尹姓居民建村於山崗而得名。傳說一堪輿先生(風水先生)來到該鎮北處的一處高高的山崗(今天的黃土崗鎮北嚴家畈小學),放眼一望,只見崗下一馬平川,四河交匯。
發源於兩路口的舉水河浩浩向南,嚴家畈洞河、桐梘衝河、鄔家河由東而西,與舉水河交匯,滾滾的流水,浪花飛濺恰似三支神箭齊射一處。再看遠方,兩座高山鬱鬱蒼蒼,好似兩大衛士,守護著這一方水土。那兩座高山乃是河東的鷹山和河西的碎石山。四河交匯處之東,一座小丘(今天霧港河出口處的觀音巖)好似一個龍頭,正在吸日月之精華小丘向西南逶迤,地勢略低一些,恰似龍頸:而後向東南隆起處,恰似龍身。

龍身上房屋錯落,井然有序,乃是一繁華集鎮。鎮上人來人往,鎮下碼頭為當時西門巷碼頭,其貨物經新洲直達漢口,人聲鼎沸。山勢又向東延伸,地勢越來越低,恰似龍尾。堪輿先生大為驚奇,說此地是長龍臥波地脈,居其勢如騎龍,必定地靈人傑。該鎮民將地,遂更名為騎龍鎮。
然而,騎鎮又為何改名黃上呢?與家河九龍山子塔有關了。
話說大唐年間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在大殿之中理髮,理髮師讓李世民躺下刮鬍子,剛躺下,就看見三隻神箭從東南急射而來。太宗不愧是馬上皇帝。一番閃轉騰挪躲過了三支神箭。
三支箭一支正中雕龍寶座上的頭部位置,一支正中龍椅的左心,一枝正中龍椅的右心,箭箭致命。太宗大吃一驚,說:此必是民間有人造反。
於是下令:天下所有的風水先生在全國上下查找。那些上查找的國師們找遍了天下,終於在麻城的閻家河鎮的九龍山發現了龍形地,那三支箭就是從那裡射出來的。

於是,李世民帶大隊的人馬和禪師們浩浩蕩蕩趕往九龍山。他們出長安,過洛陽古都,經光山,沿著光黃古道,上界嶺(麻城地名),下福田河,來到騎龍鎮北。舉目觀望,不由贊「好一方風水寶地!」這時的國師輕聲說:「吾皇萬歲,明察秋毫。」太宗問。「此乃何地?」近臣小心翼翼:「回吾皇陛下,騎龍崗是也。」太宗呵呵一笑:果真名不虛傳。」
太宗笑聲未落,大雨驟然而至,頓時,地面濺起滿地的黃泥,近臣大驚失色,國師羽扇輕搖。轉瞬間雨停風定,兩座高山之間雙虹飛架,西南天空升起瑞氣祥雲。國師微微作揖「恭皇,恭喜吾皇、賀喜吾皇!」太宗不解,但鎮定從容:「愛卿,喜從何來?」
國師山呼頓首: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前方乃一青龍化身而成,今見吾皇真龍天子,及時行雨,酒水除塵:飛架雙虹,祝福我皇天下太平。」太宗一聽,勃然大怒:「朕不辭萬裡,風塵僕僕,所為何來?

伴君如作虎,可憐國師不顧泥濘,三跪九拜:
「臣即刻動手!」
國師於是就地作法,鎮住了青龍(今天龍頭處有一觀音廟,傳說就是國師命人所修)。幸虧那國師只是鎮住了青龍,沒有要其性命,否則就是生靈塗炭了。太宗看見匍匐地下的國師一身黃泥,「此地豈能號稱騎龍崗?即刻起駕,速離黃泥崗。」
近臣急忙慌慌張地說:
「起駕,速離黃土崗。」
太宗身邊的司禮太監見狀,扯起公鴨嗓:
「皇上有旨,此地名賜名黃土崗,起駕!」
一行人浩浩蕩蕩而去,前往閻家河九龍山去了。惜千年古鎮騎龍崗,只因李世民千年前一怒,近臣口誤,從此不再騎龍,而由黃泥、黃土了。
這正是:
千年古邑騎龍鎮,地傑人靈有遠聲。天顏驟怒曰黃土,古道光黃享盛名。
本文主要內容來源:《麻城地名故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