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江西晨報網訊(王璐記者呂淑婷/文 南鐵供圖) 南方的冬季如約而至,氣溫驟降,寒氣襲來。當大多數人們都躺在溫暖的被窩中時,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是高鐵線路上的「清道夫」,專門負責鐵路涵洞隧道的養護維修,需要長期攀爬在陡峭的山體上,他們給自己取了一個獨特的外號——「山頂洞人」。日前,記者走進南昌高鐵基礎設施段萍鄉北路橋工區4名橋隧工的生活,看他們如何做好平安鐵路的守護人。
用雙手清理鐵路隧道內外的雜物
11月5日凌晨零時10分,在地處萍鄉和宜春之間的大屋場隧道口,南昌高鐵基礎設施段萍鄉北路橋工區4名橋隧工,頭戴照明小夜燈,正攀爬於隧道旁的邊仰坡上,緊張地工作著。攀爬、彎腰、清理、記錄,一項項工作有條不紊,已然顧不上寒冷。
工長劉歡身手敏捷,在邊仰坡泥濘的天溝裡爬上跳下,手腳麻利地清理著天溝裡的樹枝、石塊、雜草和垃圾。「高鐵線路上不能有任何雜物,否則容易引發安全事故,我們要當好『清道夫』,不能讓這些垃圾被大風吹到線路上。」劉歡告訴記者,每天高鐵動車密集開行,隧道內外的雜物清理,全靠他們的雙手來完成。
▲工長劉歡在大屋場隧道邊坡檢查山體情況。
大屋場隧道全長3.27公裡,是滬昆高鐵江西境內最長的隧道。劉歡介紹,他們擔負著滬昆高鐵線上22座隧道、157座橋梁和160個涵洞的養護維修任務,由於長期攀爬在陡峭的山體,穿梭於黑暗的隧道,他們戲稱自己是「山頂洞人」。
劉歡告訴記者,隧道的檢查具有周期性,一般是三個月要把所有的隧道檢查一遍。「剛開始有一些害怕,晚上太安靜了,後來慢慢習慣了。」每天的工作從晚上開始,在分配好區域後,大家從駐地萍鄉出發,最晚需要十一點到達,凌晨四點結束工作,返回駐地時,天開始微微亮。
確保隧道內每一顆螺絲釘都絕對牢固
走進大屋場隧道,4名「山頂洞人」分成2組,沿著隧道兩側的人行道徒步檢查,頭燈的光柱不斷掃在黑漆漆的隧道頂部和邊牆上。帶班幹部陳家興,手持尖頭檢查錘,自下而上,一寸一寸敲擊著隧道邊牆。借著頭燈的亮光,他仔細地觀察牆體是否完好,並不時側耳傾聽敲擊的「篤篤篤」聲,根據聲音的清脆和沉悶,分辨牆體結構是否密實。
▲工長劉歡在大屋場隧道敲擊邊牆檢查密實度。
「隧道檢查看似簡單,做起來卻要格外細心。」陳家興說道,當時速350公裡的高鐵動車穿過隧道時,會產生10級以上的巨大風力,現在每天有幾十趟高鐵動車在此穿行,必須保證隧道內每一寸牆壁、每一顆螺絲都絕對牢固,否則很難承受一次次「颶風」來襲,萬一設備損壞,會直接影響高鐵行車安全。「每次作業,我們都要把隧道裡每寸邊牆敲一遍、每顆螺絲擰一遍,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在黑冷潮溼的隧道裡作業,安全,就系在他們千萬次的敲打和擰緊之中。在4小時的天窗作業時間裡,他們停停走走,一路敲了上萬次牆壁,彎腰擰了2000多顆螺絲。凌晨4點,經過一夜「地毯式」的檢查,大屋場隧道的作業任務順利完成,幾個人的眼睛都熬得通紅,胳膊早已酸痛得抬不起來。
「最難熬的是冬天,天氣比較寒冷。」單位給每位員工從頭到腳都配發了禦寒的衣物鞋帽,有好幾斤重,幹起活來顯得不是那麼的方便,夏天雖然蚊蟲多,但野外夜晚的氣溫不高。
為守護高鐵安全而驕傲自豪
走出隧道,夜更深了,寒風呼嘯著,頭頂上的小燈為前方的路照明。
劉歡今年31歲,是湖南人,在現在的工作崗位已經工作6年了。「對家人還是有點愧疚的。」他告訴記者,他的孩子今年5歲,自己一般周末才能回家一趟,平時都待在駐地萍鄉,工作日只能通過視頻和家人溝通。
▲工區職工在高鐵柵欄門外清點工具,做天窗修前準備。
工地防護員曾志輝是名「90後」,畢業之後就來到鐵路一線。「剛開始確實不適應,以前沒吃過這樣的苦。」曾志輝說,與綿延的橋梁隧道為伍,他已適應了這種「黑白顛倒」的高鐵生活。
「待了幾個月就慢慢習慣了,現在一想到自己守護著高鐵安全,心裡還是挺驕傲的。」採訪中,曾志輝這段話說出了很多高鐵「山頂洞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