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潛水出意外快速上浮昏迷,在上海加壓艙治療45小時獲救

2021-02-23 漁民圈


患者在海上被急送醫院。本文圖均為上海打撈局、上海新華醫院供圖

下潛到水下約32米作業時,壓重石的繩子斷裂,李遊(化名)被快速「放漂」至水面。

李遊是一名47歲的漁民,5月29日10點在浙江嵊泗附近海域從事潛水捕撈作業,被快速「放漂」後,他當即神志不清,口鼻出血,經現場急救後,才恢復了心跳。

6月1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獲悉,李遊經過45小時加壓艙內治療,得以轉危為安,出院接受進一步康復治療。類似救治成功的案例在國內外均屬罕見。

海洋潛水被快速「放漂」上浮,是每個潛水者都不願遭遇的噩夢。由於海底的壓力與水面不同,潛水者在被快速「放漂」時,肺內氣體無法及時排出體外, 肺組織所承受的機械壓力頓時超過極限時,肺泡壁和毛細血管破裂,引起氣胸、縱隔和皮下氣腫等。

5月29日事故發生後,救護車拉著李遊從浙江趕到上海,從一家醫院跑到另一家醫院,尋求救治機會。輾轉16個小時後,於5月30日凌晨2點趕到新華醫院急診。

此時,李遊的病情已經非常危重了,反覆抽搐,高熱,昏迷,心率140次/分左右,各項感染指標顯著升高,心肝腎均嚴重受損,頭顱CT已看到大面積梗死灶,胸部CT有雙側氣胸,縱膈氣腫,全身多發皮下氣腫,胃腸道也可以見到胃腸氣壓傷。

患者於5月30日凌晨送至新華醫院搶救室,醫生們在討論中。

「非常重!」新華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葛曉利看到患者後,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救活,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嘗試。

新華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費愛華組織全力搶救,醫院迅速成立包括急診、高壓氧、胸外、心內、呼吸、神經內科等多學科診療團隊,對患者雙側氣胸予雙側胸腔閉式引流,縱膈氣腫予氣管前筋膜切開排氣等處置。

不僅如此,對於這類病人,更重要的是通過高壓氧加壓,使體內的壓力增高,氣泡體積縮小,解除氣體對血管和組織的堵塞,來實現症狀的緩解或消失。根據當時的情況,必須加至6個大氣壓下的環境,這相當於水下50米的壓力。

李遊非常危重,高壓氧加壓必須有人陪伴,可醫護人員均沒有深海潛水的經驗。此時,新華醫院向上海打撈局發出求助,後者立即派出3名有豐富經驗的潛水醫生吉宏偉、黃知果和邵天宇協助治療,同時還增派2名經驗豐富的潛水長沈曉虎、李國濤,先後進入高壓氧艙,陪伴看護李遊。

上海打撈局潛水隊潛水長李國濤在加壓50日的艙內陪伴照護患者。

上海打撈局潛水隊潛水長沈曉虎說:「我們也是潛水員,也希望他能夠脫離險境,能幫忙就儘量幫一把。」

就這樣,李遊在高壓氧艙內心電監護下進艙治療,整整持續了45小時。隨著治療的進行,李遊臟器損傷的指標逐步好轉,順利出艙,轉至急診重症監護室繼續治療。

經醫護人員進一步精心治療後,李遊生命體徵平穩,能睜眼,有肢體自主活動,肺、心、腎、肝等指標均明顯好轉。遺憾的是,由於轉運過程延誤較長,李遊仍然留下了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接下來仍需進一步康復治療。

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教授表示:「這樣的救治在國內外都較為罕見,國內肺氣壓傷的治療也只有個案報導。這一次的救治不僅體現了醫學領域多學科合作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醫療與社會其他力量的密切合作,才為這個家庭贏得一次康復的機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海島潛水謹防減壓病 專家:上浮速度需放慢
    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海底世界令人無限遐想,海島遊熱門項目潛水,向來深受遊客青睞。然而,潛水也有風險,快速上浮可能引來「減壓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16日披露,該院接收了一名「減壓病」患者。小夥子去海島潛水,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
  • 潛水愛好者上浮時心太急 突發減壓病
    武漢晚報訊(記者汪文琪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竟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米—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一日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上浮太快引發減壓病
    楚天都市報5月28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金靜)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潛水5次上岸後小便失禁 減壓病最好6小時內就醫
         上午還好端端的,又是潛水又是撈貝 ,下午就下肢癱軟,小便失禁,這令擁有10年潛水經歷的漁民石先生怎麼也沒想到,5月1日一次超過20米的潛水,竟讓自己粘上了「怪病」,渾身血液冒泡,小便失禁!經過在第401醫院的兩次高壓氧艙治療,目前症狀減輕,但仍在觀察中。此次患病也令他感慨:都是不規範潛水犯的錯。
  • 潛水上浮時一定要控制速度不能過快
    5月9日凌晨,在福建附近海域潛水的王先生因從30米深的海底上浮速度過快,得了「減壓病」,按照王先生的病情,需要在減壓艙治療5~7個小時,還需要有醫護人員陪同,治療時,減壓艙裡的壓力相當於海下50米的壓力,正常人在裡面,稍有不慎,脾、肺、心臟等器官就會喪失功能。  這隨時危及人命的「減壓病」究竟是何物?
  • 煙臺一男子潛水作業被暗流衝走 漂3小時獲救(圖)
    漁民獲救原標題:山東煙臺一男子潛水作業被暗流衝走 漂3小時獲救3日13時許,山東煙臺市長島縣欽島邊防派出所接到轄區看海漁民報警:在長島大欽島西口海域附近隱約聽到有人喊「救命」,但由於聲音較遠,加上海浪起伏、霧氣籠罩,看不清具體位置,很可能有人落水,請求救助。
  • 潛水過深上浮過快 趕海"猛子"突發劇痛癱倒海邊
    水母網9月26日訊(YMG記者 何曉波)昨天,開發區古現附近海域,常年在此潛水趕海的村民張某上浮至岸邊時,腿部劇烈疼痛不能行走。隨後被緊急送到醫院。    「猛子」癱倒海邊    昨日上午,在開發區古現附近沙灘,有漁民看到一個背著簡易潛水工具的男子上岸後,隨即癱軟栽倒在地。
  • 中國遊客印尼潛水失蹤,潛水遇到意外應如何自救?
    潛水遇到意外應如何自救?1、面鏡進水了怎麼辦這個時候必須冷靜,雙手緊緊按住面鏡,但要抬起,當面鏡與鼻梁有一些縫隙的時候,快速用力用鼻子出一口氣,這個時候面鏡裡的水會快速流出,同時,你再將面鏡快速還原就可以了。
  • 注意潛水呼吸問題--避免意外發生
    ,有時我們會聽到潛水客漂流或失蹤的案例,或是罹患潛水夫症等意外,這些都讓不了解潛水運動的人對潛水活動的安全性打了個大問號。因為在水裡人類無法自行呼吸,就算在水面漂流,但是無法到達陸地也往往求助無門,種種的因素會讓不了解潛水的人覺得潛水是危險的活動。而事實上,除非是遭遇突如其來的天災,大多數的潛水意外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那潛水意外到底是如何發生?要如何避免意外,以及意外發生時要如何自救?都是每一位要進入潛水領域的人都要知道的事。
  • 儀徵醫院(原儀化醫院)高壓氧艙群全面升級換代
    (2017年資料圖片)該院腦復甦高壓氧治療中心於1994年建艙,是揚州地區唯一的大型艙群,一次可同時容納30人治療。建艙早,起點高,安全運行25年來,收治患者近15萬人次,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全新升級的高壓氧艙群,根據治療需要分為治療艙、ICU艙和過渡艙。所有艙,僅保留原有艙體外殼,內部硬體如監護系統、吸排氧管道和設備帶、負壓吸引系統、照明和應急呼叫等所有電路管道系統,全部更換為新一代智能化配置。
  • 走進神奇的「太空艙」——高壓氧治療
    近年來,高壓氧治療在提供醫學輔助治療、提高患者治癒率的同時,「吸氧」逐漸走進市民生活工作。高壓氧提供專業醫學輔助治療在恩澤醫院路橋院區新高壓氧艙治療中心內,呈現在記者面前的這個龐然大物,外觀像個潛水艇,其實這是一套兩艙四門大型空氣加壓氧艙。患者走入高壓氧艙,背靠艙壁坐好,關閉艙門,醫生通過操作臺的電腦控制,給艙內空氣加壓。
  • 深潛30米患上減壓病 2小時內沒急救腎臟衰竭
    5月9日凌晨,在福建附近海域潛水的王先生因從30米深的海底上浮速度過快,得了「減壓病」,按照王先生的病情,需要在減壓艙治療5~7個小時,還需要有醫護人員陪同,治療時,減壓艙裡的壓力相當於海下50米的壓力,正常人在裡面,稍有不慎,脾、肺、心臟等器官就會喪失功能。  這隨時危及人命的「減壓病」究竟是何物?
  • --十種潛水意外的應對方法
    《潛水到底有多危險,既有多少種死法(超長但超值)》請分別回復潛水安全1潛水安全8 Now What?--如何應對十種意外文/Gordon Bass總是認為意外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這是人的天性。一旦你上岸,仔細的觀察自己是否有減壓病的徵兆,即使你自己覺得一切還好,也要立即至醫院接受治療,因為微氣泡有可能潛伏六個小時以上才會發作。
  • 廈門小夫妻深海潛水嬉戲患上減壓病險些喪命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  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  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我國潛水員回顧模擬飽和載人潛水實驗
    其中有曾創造快速上浮脫險153米亞洲紀錄的何曉明,曾創造單人120米氦氧常規深潛紀錄的周永生……  此次潛水員選拔,在生理方面:先經過各艦隊指定醫院進行初檢,再經復檢,最後在臨進艙前進行全面體檢。最終選拔出10名潛水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飽和潛水專業知識學習和針對性潛水訓練。
  • 臺灣屏東墾丁海域發生潛水意外 包括1名陸客共2人失聯
    中新網臺北10月3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安英昭)臺灣屏東墾丁海域2日發生潛水客失聯事件。截至3日,仍有包括1名大陸遊客在內共2人失聯。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主任任佳燕3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採訪時證實,一名大陸個人遊旅客在屏東墾丁海域潛水時失聯,目前還在搜尋中。另據臺灣媒體報導,2日上午9時許,楊姓潛水教練帶著黃姓及邱姓學員搭船到墾丁貓鼻頭海域潛水。
  • 下海潛水如何減壓?你還不知道嗎?
    如何設計潛水海上減壓艙設計為雙人和多人艙(除了應急庇護所或與另一個載人壓力容器相匹配的單艙);足夠的內部空間容納兩個人,其中一個可以躺在另一個潛水時鐘,船員艙和應急救援艙的平臺下);當機艙內人員處於高壓狀態時,可以進入人員和設備;所有的小屋都是從內外都可操作的。
  • 臺中市「潛水旅館」潛客「黑視症」昏迷沉21米池底
    8月11日中午,臺中市「潛水旅館」驚傳一名男性潛客在自由潛水到11米深度時,疑憋氣時間過久產生「黑視症」而昏迷溺水,張男下沉到最深的21米池底時被教練發現拉上岸實施CPR急救,同時送醫搶救插管治療中。亞洲首座「潛水旅館」出意外該間位在西屯區安和西路上的「潛立方」潛水旅館,在其官網標榜想潛水不用再跑到墾丁,除了是亞洲首座「潛水旅館」,也是世界第三大潛水場地,是專為喜愛自由潛水或水肺潛水等潛水運動者所設計的旅館。
  • 深度昏迷後身故,竟遭保險公司拒賠!只因沒有堅持昏迷96小時!
    保險公司認為:保險合同約定的深度昏迷是指「疾病或意外傷害導致意識喪失,對外界刺激和體內需求均無反應,昏迷程度按照格拉斯哥昏迷分級結果為5分及5分以下,且已經持續使用呼吸機及其他生命維持系統96小時以上」的情形。投保時保司已就保險合同中所有內容向鄒某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鄒某對合同內容及相關條款已經充分了解。
  • 313.5米遊在深海 中國完成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
    上海打撈局飽和潛水員胡建、管猛、董猛三人搭乘的潛水鐘與飽和艙分離入水,零時50分,潛水鐘下放到了300米深的海底。  1時40分,胡建打開潛水鐘底部的門閥,下到了海裡;之後,管猛、董猛分別鑽出潛水鐘,進入海底探摸巡查,巡迴潛水深度達到313.5米。5時9分,3人乘坐潛水鐘「電梯」安全返回到甲板上的生活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