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海創新開展「文物分類整治」行動 重拳加碼野外文物保護

2020-12-25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歷風雨而猶存的野外文物建築,見證山河歲月,承載燦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然而它們並非「不朽」,且正面臨諸多危險,亟需重視與保護。日前,中國國家文物局通報2019年度全國文物行政執法和安全監管工作的情況顯示,去年中國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平穩,但整體形勢不容樂觀,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等影響文物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要求全國文物系統積極作為,完善長效機制。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去年10月,溫州市甌海區在原有文物保護措施的基礎上,精密智控,創新開展「文物分類整治」行動,分紅黃藍三色三等級對轄區內文物實行分類管理,進一步落實保護責任主體、強化監管力度、優化保護設施、完善安保隊伍,基本消除了重大文物安全隱患,建立起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大力開發文物活化利用價值,推進文物融合發展。

  層層籤訂責任書

  為文物安保戴上「緊箍咒」

  甌海轄區面積廣闊,文物類型眾多,全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30處,其中國保1處,省保4處,分布於19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的管轄區域之內。這份豐厚的「家底」,既是地域文化的根基,也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

  「近年來,我區部分文物還存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消防設施不夠齊備、屬地職責不夠明晰等問題,不同程度影響了文物安全。」在甌海區文廣旅體局局長沈顯武看來,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利用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推進文物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要把文物「保」起來,讓文物歷史形態長存。「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既要有責無旁貸的擔當,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有共識、有行動,還要有行之有效的舉措。」

  自2019年11月,甌海區政府出臺《關於加強甌海區文物安全分類整治工作》開始,僅一個月內,區政府與轄區內所有鎮街、不可移動文物所在的村社區、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人及使用人,全部籤署了文物保護責任書,保證四級責任落實到位。

  根據不可移動文物的類別和安全隱患風險程度,甌海區文物局經綜合評估,按風險程度遞減,給轄區內文物劃分了紅、黃、藍三個等級。全區不可移動文物按類劃分,初定紅牌等級單位30處、黃牌等級單位94處、藍牌等級單位306處,且屬地鎮街可根據實際安全督查情況進行調整。籤署責任書後,相關責任人要分別確保三類對象每周、每月、每季度一次的檢查頻次,發現安全隱患及時上報,並在時限內整改到位。

  「績效考核猶如給文物保護上了一道『緊箍咒』。」潘橋街道黨工委委員陳爾飛說,區裡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各鎮街工作年度績效考核,此舉進一步強化了文物保護的屬地主體責任,為確保全區文物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他還告訴記者,潘橋街道有紅牌單位1處、黃牌單位3處、藍牌單位28處,目前已通過組建巡護隊伍落實文物巡查全覆蓋;在文物點上,巡護人員現場拍照電子打卡,不僅簡化了文物巡視流程,提高巡護工作效率,還節約了巡護人工成本。

  去年12月以來,甌海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上報匯總文物巡查519次,其間發現方岙宮、嶼山廟、任凱傑墓等文保單位存在違建,陳傅良祠以及一些三普登錄點存在消防設施不完備等安全隱患,目前17處文物安全隱患均已整改到位,文物周邊風貌也煥然一新。

  加強「致命風險」應對

  讓野外文物防患於未「燃」

  火災,是文物古建築的「致命風險」。去年4月,法國巴黎聖母院遭遇「滅頂之災」,讓世人為之扼腕的同時也給國內文博界敲響了警鐘。「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火災誘因增加,這也導致野外文物火災事故時有發生,其中電氣故障是文物火災最大誘因。」甌海區消防分局林海生參謀認為,從全國來看,當前文物古建築面臨的消防安全形勢仍較為嚴峻。

  排除文物火災隱患,防患於未「燃」,是最有力的保護舉措。

  去年4月28日,甌海區文廣旅體局、區文保所,曾聯合消防大隊進行文物消防安全檢查,發現並清除了省保單位陳傅良祠消防皮管缺失,區級文保單位李大聯合酒坊舊址部分電線未套管及老化破損,國保單位四連堆紙作坊橫垟保護區雜物堆放等多處文保單位的各種消防隱患。緊接著,甌海區出臺的《甌海區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管理十條規則》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消防隊伍,開展防火防災檢查,嚴格用火、用電及危險品管理,開展消防演練的要求。

  在甌海區的郭溪街道,每個村都設有1到2名兼職消防管理人員,從2019年11月起,他們便肩負起對本村木構古建築進行日常消防安全檢查的職責。這是一個縮影,按照《規則》,甌海區凡有民居類或木結構文物建築的院落、村社,都按要求配置了不同人數的兼職消防巡防人員。不僅如此,甌海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文物開放場所的紀念館、展示館等群體活動較多的文物古建,還都設置了微型消防站。甌海區文物局邀請區消防部門對文保員等進行消防業務培訓,建立了文物建築專屬的消防管理隊伍,力求將火災事故消滅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幸有準備,才不至於措不及防。4月1日晚7點45分,位於甌海區仙巖街道穗豐村的劉基廟,因人為縱火發生火災,所幸業餘文保員徐建勝第一時間發現並聯繫了區文物部門和屬地仙巖街道。甌海區文旅體局分管局長、區文保所人員30分鐘內抵達現場參與文物搶救和現場疏導工作。經消防部門及時撲救,火災於當晚8點30分撲滅。事故發生後,屬地仙巖街道立即安排力量對現場進行保護,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取證。次日下午,公安機關根據文物附近安裝的監控視頻及目擊群眾的舉報,抓獲縱火嫌疑人。

  講好文物故事

  讓文物春風化雨歷久彌新

  讓孤獨而高冷的文物,發揮春風化雨的功能和價值,才是其實現歷久彌新的根本之途。近年來,甌海區積極挖掘文物內涵,講好文物故事,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有效途徑,取得不俗成效。

  文物遷移活用,是近年來人們探索文物保護利用的一條智慧途徑。在甌海區南白象塘河沿岸,一座石刻藝術博物館沿河佇立,與塘河邊上的騎樓、埠頭、古橋梁遺蹟相生相融。這座博物館由甌海區政府提供土地和一定補助,鼓勵民間投資建設,不僅有著收藏陳列精品石刻的功能,其本體也是由八十萬塊明清石磚堆砌而成,院落內矗立著多座各地遷移而來的老門臺、古石橋、古井欄等文物建築,堪稱文物遷移活化利用的一大典範,不僅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打卡」,如今已成為溫州對外文化展示的一扇新窗口。

  文物結合教育,發揮活用價值。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在下一代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甌海區博物館面向青少年群體,創新推出「甌地博物館之夜」文化夏令營品牌活動,通過融匯博物館內可移動文物及實地考察走訪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設置新奇妙趣的文化體驗課程,讓孩子們在全方位、零距離接觸文物的過程中解讀歷史,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出文物的教育價值。「甌地博物館之夜」品牌項目自2017年至今已成功運行三年,曾入圍浙江省文化旅遊廳創新項目。在文旅融合新形勢下,今年,甌海區博物館進一步釋放文物紅利,與溫州極地海洋世界聯合開發海洋歷史課程,將開展「甌地文博」海洋遊學之夜。

  「為了更好地解碼文物,將文化的意義與核心價值傳遞給年輕一代,我們探索暗藏本地文物背後的前世今生,寫下了一個個圖文並茂的故事……」甌海區博物館負責人施素嬌告訴記者,甌博組織編寫的電子版《博課——甌地尋寶》系列圖書即將上線,通過科學合理的編排、突出實踐性和互動性,旨在「讓讀者了解文物背後的中國溫度,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本源。讓更多人主動走近文物,共同欣賞文物之美,探索文化之美,傳遞精神之美」。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我們在堅持文物保護工作不放鬆的同時,也呼籲大家對文物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社會各界同心協力,才能在保護中把優秀文物的內在精神傳承下去,才能更好地書寫社會進步與保護文物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甌海區文廣旅體局局長沈顯武說。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 程瀟瀟

相關焦點

  • 浙江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溫州甌海召開
    近日,2020年浙江省文物安全業務培訓班暨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當場推進會在溫州甌海舉行。本次會議分析現階段文物安全形勢及突出問題,安排部署今後一個時期文物安全重點工作。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朱雲華,省文物局文物安全與督察處處長李俏,甌海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周金平等參加開班儀式。此次會議專題學習了《全省文物安全工作全面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省民居類文物建築消防安全三年專項整治行動》《文物安全風險形勢分析與主要任務》等工作要求。
  • 2020年度浙江省文物安全管理業務培訓班在溫州甌海舉辦
    2020年度浙江省文物安全管理業務培訓班在溫州甌海舉辦 2020-12-09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杭州鐵檢:開展鐵路文物保護專項行動
    原標題:杭州鐵檢:開展鐵路文物保護專項行動 近日,浙江省嘉善縣檢察院、杭州鐵路運輸檢察院的檢察官們一同來到位於嘉善老火車站的侵華日軍炮樓舊址,與嘉善縣文保所、鐵路上海工務段有關責任人就炮樓的修繕和管理問題進行現場辦公。
  • 分類保護、開發、利用 讓文物資源「活」起來
    本報記者 曹英 吳暉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如何推進文物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有效傳承?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保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正是新時代對文物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然而,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於如何利用好文物的內容仍然比較缺乏。」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創新文物保護措施,講好大足石刻故事
    12月10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藉助這雙電子眼,我們能夠清晰了解大足石刻文物所處狀況,敏銳地捕捉文物與環境的細微實時變化,判斷可能要採取的幹預措施。」 工作人員端坐在大屏幕前介紹到,同時密切關注著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臺與監測預警系統。
  • 新疆舉行開展「雪山冰川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文物古蹟保護...
    原標題:4月28日新疆舉行自治區開展「雪山冰川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文物古蹟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4月28日新疆舉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自治區開展「雪山冰川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文物古蹟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有關情新聞發布會」,邀請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金利岷同志介紹有關情況
  • 凱裡市文體廣電旅遊局開展文物進景區「搬家」行動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遺產,是國家的「金色名片」。近日,凱裡市文體廣電旅遊局開展文物進景區「搬家」行動,將文物從凱裡市民族文化宮搬至雲谷小鎮博物館。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將繼續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措施,強化守正創新,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關係,夯實主體責任,進一步發揮文物資源在凱裡市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據悉,此次文物進景區「搬家」行動共有文物73件,包括民國時期張畢來先生的衣服、文具,明代萬曆通寶22枚,元代香薰爐、銅香爐等。
  • 寶雞:亮點紛呈講述文物保護工作好故事
    2020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文物保護大會,制定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安排部署全市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工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寶雞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寶雞周原博物院被命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 湖南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杜家毫指出,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是落實落細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重要指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的實際行動。湖南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
  • 文物保護
    【忠義橋修繕工程竣工】 杭州市留下街道留下大街的忠義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杭州市西湖區集鎮建設總指揮部在2007~2008年開始實施留下歷史街區保護整治工程,忠義橋為街區內重要文物古蹟,指揮部委託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維修方案,並對古橋進行修繕。至2008年末,維修工程全部竣工。
  • 濟寧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文物安全百日攻堅集中行動專題會議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為積極推進落實關於強化文物安全的任務部署,全面整治文物安全隱患和存在問題,12月15日下午,濟寧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全市文物安全百日攻堅集中行動工作。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
    全面深化文物領域各項改革,突出重點、分類施策,推出重大舉措,推進重點工作,鼓勵因地制宜、試點先行,積極探索、勇於創新。(三)總體目標。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應充分考慮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需要。完善基本建設考古制度,地方政府在土地儲備時,對於可能存在文物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入庫。強化考古項目監管,開展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專項行動。健全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和巡查監管制度。
  •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
    本文以可移動文物為對象,從文物信息分類出發,分析當前信息採集工作存在的問題,為更好地開展文物信息採集工作進行初步探索。 文物信息的分類 綜合來講,可移動文物信息是指該件文物在出土、修復、收藏、管理、研究、展出等過程中形成的,記錄或描述該件文物的形態特徵、發展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事件、人物等資料,既包括文物本體信息及其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信息,又包括與之相關的一系列保護利用工作信息及現實附加信息。
  • 木壘縣院積極開展文物古蹟保護公益訴訟工作
    為貫徹自治區檢察院雪山冰川、野生動物、文物古蹟「新三項保護專項行動」部署要求,木壘縣人民檢察院主動和文物局溝通協調、實地查勘文物古蹟現場,積極開展文物古蹟保護公益訴訟工作。
  • 「重拳出擊」濰坊公安交警開展國道309線交通安全專項整治行動!
    聲明:轉載註明出處未經允許不得擅自刪改本標題及內容POLICE為進一步加強國道309線交通安全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維護良好的道路交通通行秩序,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自即日起,濰坊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重拳出擊、高壓嚴管,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國道309線交通安全專項活動!
  • 籤訂文物安全責任書 普陀為文物安保戴上「緊箍咒」
    「十三五」以來,普陀區高度重視文物安全工作,文物安全責任網絡不斷健全完善,防範和日常監管工作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斷夯實,文物事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文物安全工作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文物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文物保護隊伍力量薄弱等方面。
  • 陝西發布「十三五」期間文物保護成績單
    開展主動考古103項,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5年來,全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
  • 西安: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四大工程 打造文物保護「西安模式」
    12月10日,記者從西安市文物保護大會上獲悉,為進一步做好全市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西安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西安市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5年,文物保護管理能力顯著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文物安全形勢明顯好轉,文物保護機構隊伍不斷健全
  • 開展文物建築專項檢查,消除隱患安全過「兩節」
    根據《德宏州2020年督察檢查考核計劃》《2020年度全州綜合考評實施方案》《全州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要求,12月13日,由德宏州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周益雲帶隊一行6人到隴川縣開展2020年文物安全工作做考核暨2021年「兩節」假日前文物建築安全狀況專項檢查工作
  • 內蒙古"草原神鷹"工程守護邊境地區野外文物安全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6日電(記者 劉懿德、齊洪斌)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獲悉,內蒙古「草原神鷹」工程試點6日在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開展實施,公安邊防部門開始對當地34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常態化巡護,以加強邊境地區野外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