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秦漢以來兩千餘年,一直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用司馬錯之策攻蜀地,破蜀軍,蜀國滅亡。
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38年,李冰執政蜀地,在區域內大興水利,大搞建設。除都江堰之外,李冰在水利方面的建樹還包括:疏通成都二江(郫江、檢江),修建七星橋,修建九裡堤,在什邡市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依稀記得當地人稱之為朱李火堰,其原理與都江堰相同,李冰最後累死在這個工程的修建中,葬於今洛水鎮朱家橋村後城寺附近)……
冰乃塑江作棚,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眠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裡,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塞水門。故記曰: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也。
四川盆地,終成沃野千裡,成為秦朝統一六國時糧食的主要來源地。
但凡在成都,提起九裡堤,人們都能指出其在成都的大概位置。那麼今天咱們就說一說李冰修建的九裡堤。
九裡堤是李冰整治郫江時修建的一個重要工程,根據記載,九裡堤原址位於郫江(郫江在歷代叫法不一,現稱之為府河)東岸,全長十餘裡,號稱九裡長虹,由於河床多次改道,今人只能推測九裡堤位置之大概。
當時李冰修建九裡堤的目的是要打撈從都江堰順流而下的木材,而當時河道中位於成都城外,位置最佳的地方便是九裡堤所在之處。如果再靠近城池,找不到比之更合適的位置了。
然而,明代之後的地方志中,認為九裡堤是諸葛亮主持修建,更有甚者認為,九裡堤是唐朝高駢主持修建,這是為何?
說諸葛亮主持修建的原因在於,九裡堤這個地方地勢低洼,暴雨期容易漫過堤壩,在數百年衝刷之後,沙土淤積,堤壩已然慢慢消失。劉備奪下蜀地之後,需要修建宮殿,需要大量的木頭,諸葛亮遂在前人的基礎上維修九裡堤。九裡堤附近有諸葛廟、諸葛村,於是諸葛亮修建九裡堤一事得到眾人認同,並銘記。
不過,有人不認同李冰或者諸葛亮修建的說法,其認為乃唐代主持修建羅城(古代大的城池由子城與羅城構成,羅城指外面的大城)的高駢。高駢所處晚唐,南詔國多次進犯蜀地,高駢一方面擴建城池,一方面為了防範水患,將郫江改道。郫江改道的更深層次目的是為了增加城北與城東的防禦。
不過後來有人在九裡堤下挖出了一個碑,其碑文由漢隸書寫,有工程完工的時間。上書「章武三年九月十五」,章武是劉備稱帝之後使用的年號,一共使用三年。
而今九裡長堤只剩下38米長的土埂遺址,在九裡堤防洪功能消失之後,人們在其位置上逐漸形成了一條道路,九裡堤的名字也流傳了下來,以九裡堤為名的街道、公園在成都是可以尋見的。
參考資料:《成都街巷志》,《成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