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九裡堤: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之一,諸葛亮曾重建

2021-01-10 小佛說史

成都自秦漢以來兩千餘年,一直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用司馬錯之策攻蜀地,破蜀軍,蜀國滅亡。

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38年,李冰執政蜀地,在區域內大興水利,大搞建設。除都江堰之外,李冰在水利方面的建樹還包括:疏通成都二江(郫江、檢江),修建七星橋,修建九裡堤,在什邡市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依稀記得當地人稱之為朱李火堰,其原理與都江堰相同,李冰最後累死在這個工程的修建中,葬於今洛水鎮朱家橋村後城寺附近)……

冰乃塑江作棚,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眠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裡,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塞水門。故記曰: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也。

四川盆地,終成沃野千裡,成為秦朝統一六國時糧食的主要來源地。

但凡在成都,提起九裡堤,人們都能指出其在成都的大概位置。那麼今天咱們就說一說李冰修建的九裡堤。

九裡堤是李冰整治郫江時修建的一個重要工程,根據記載,九裡堤原址位於郫江(郫江在歷代叫法不一,現稱之為府河)東岸,全長十餘裡,號稱九裡長虹,由於河床多次改道,今人只能推測九裡堤位置之大概。

當時李冰修建九裡堤的目的是要打撈從都江堰順流而下的木材,而當時河道中位於成都城外,位置最佳的地方便是九裡堤所在之處。如果再靠近城池,找不到比之更合適的位置了。

然而,明代之後的地方志中,認為九裡堤是諸葛亮主持修建,更有甚者認為,九裡堤是唐朝高駢主持修建,這是為何?

說諸葛亮主持修建的原因在於,九裡堤這個地方地勢低洼,暴雨期容易漫過堤壩,在數百年衝刷之後,沙土淤積,堤壩已然慢慢消失。劉備奪下蜀地之後,需要修建宮殿,需要大量的木頭,諸葛亮遂在前人的基礎上維修九裡堤。九裡堤附近有諸葛廟、諸葛村,於是諸葛亮修建九裡堤一事得到眾人認同,並銘記。

不過,有人不認同李冰或者諸葛亮修建的說法,其認為乃唐代主持修建羅城(古代大的城池由子城與羅城構成,羅城指外面的大城)的高駢。高駢所處晚唐,南詔國多次進犯蜀地,高駢一方面擴建城池,一方面為了防範水患,將郫江改道。郫江改道的更深層次目的是為了增加城北與城東的防禦。

不過後來有人在九裡堤下挖出了一個碑,其碑文由漢隸書寫,有工程完工的時間。上書「章武三年九月十五」,章武是劉備稱帝之後使用的年號,一共使用三年。

而今九裡長堤只剩下38米長的土埂遺址,在九裡堤防洪功能消失之後,人們在其位置上逐漸形成了一條道路,九裡堤的名字也流傳了下來,以九裡堤為名的街道、公園在成都是可以尋見的。

參考資料:《成都街巷志》,《成都通史》

相關焦點

  • 成都九裡堤: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之一,諸葛亮曾重建
    除都江堰之外,李冰在水利方面的建樹還包括:疏通成都二江(郫江、檢江),修建七星橋,修建九裡堤,在什邡市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依稀記得當地人稱之為朱李火堰,其原理與都江堰相同,李冰最後累死在這個工程的修建中,葬於今洛水鎮朱家橋村後城寺附近)……冰乃塑江作棚,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眠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
  •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歲修制度,中國古代的匠人精神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成都平原,最早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於公元前256年修建。所有的水利工程根本目的就是興利除弊,都江堰水利工程便承擔著這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行洪排澇;另外一方面則是灌溉岷江下遊的成都平原。
  •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不愧是造福百姓的工程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各國之間戰爭不斷,但是都說亂世出英雄,這個時代也湧現出非常多的能人將相,他們不光為自己的國家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百姓出力,可以說是非常可敬的,在我國的四川成都的西北部,有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這座水利工程是在春秋時期建造的,這就是都江堰,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防洪灌溉,至今仍在使用
    維修管理則有一定名額的常設夫,常設夫在明清因其職守不同而有種種名目,如堤有堤夫,壩有壩夫,泉有泉夫,過洪過溜有溜夫,司閘啟閉有閘夫,冬日打冰有冰夫,運河上導航撈淺有淺夫等。 總而言之,中國歷代水利機構設置及其長官世異時移,沒有定製,交互錯綜,極為複雜。這也從正面和側面反映了歷朝歷代統治者對於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以及顯示了我國在水利土木工程方面的專業性和悠久的發展歷史。
  • 秦國為何要派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
    黃河開封段也是懸河,但差距遠沒有岷江都江堰市至成都段這麼大。如果水量充足的岷江在都江堰市附近決口,不遠處的成都將受到洪水的巨大威脅。岷江懸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秦國統治者,秦昭襄王做出一個決定——派李冰為蜀郡守。關於李冰是哪年出任蜀郡守的,有好幾種說法,一說是公元前256年,一說是公元前272年。
  • 古堰故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在此背景之下,秦昭襄王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考察岷江後認為,要讓江水平穩的流經成都,建立運輸航道,就必須修建一個引水、防洪的工程。因此,人類歷史曠古未有的超級工程,都江堰正式啟動!李冰選擇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出山口修建都江堰,這裡海拔700多米,是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過渡的地帶。相對海拔僅400多米的成都,都江堰修建在此可藉助居高臨下、自然傾斜的地形優勢,扼住岷江咽喉,發揮工程的最大功效。
  • 武侯祠、桓侯巷、八陣圖……成都原來隱藏眾多三國遺存
    調查組工作人員表示,萬裡橋原位於漿洗街,跨錦江而過,現已不存,原址已修建起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座橋原本戰國時為李冰所鑿,但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費禕出使東吳,曾感嘆「萬裡之路,始於此橋」,萬裡橋由此得名。至於同樣不復存在的洗面橋,相傳三國時劉備每逢年節,都要到郊外關羽的衣冠冢和衣冠廟祭掃。到了廟前就會在此下馬洗面整冠,以示尊重,洗面橋由此得名。
  • 武侯祠、桓侯巷、八陣圖……成都原來隱藏眾多三國遺存
    調查組工作人員表示,萬裡橋原位於漿洗街,跨錦江而過,現已不存,原址已修建起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座橋原本戰國時為李冰所鑿,但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費禕出使東吳,曾感嘆「萬裡之路,始於此橋」,萬裡橋由此得名。至於同樣不復存在的洗面橋,相傳三國時劉備每逢年節,都要到郊外關羽的衣冠冢和衣冠廟祭掃。到了廟前就會在此下馬洗面整冠,以示尊重,洗面橋由此得名。
  • 諸葛亮修築「九裡堤」,路遇老神仙...
    諸葛亮修築「九裡堤」,路遇老神仙指點迷津!  統籌:楚彥、唐明  播講者:張琦川  編輯:蔣娜  製作:趙梓君  眾所周知,成都西北角有個地名叫做「九裡堤」,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九裡堤」還叫諸葛堤。這條河是李冰給我們開的,名叫柏條河。兩岸的土地肥得流油。這十年來,劉璋光曉得吃喝玩樂,不治水,這條河一下雨就遭淹,好些人都到外地逃荒。聽說諸葛亮在管理朝政,他咋個不來治治這條爛龍啊?」諸葛亮聽了,埋下頭,心裡不好受。他抬起頭時,那老人已不見了。  第二天,諸葛亮帶領一千兵丁來到柏條河,修補河岸。到敲鑼收工時,突然又聽到身後有人說:「挖河不築堰,河水要上岸。」
  • 在成都,三國猶存,你去過幾處,還記得幾人
    九裡堤九裡堤是成都金牛區繁華的街區,交通便利,名字來源於諸葛亮主持修建的蜀國防水工程九裡長堤三國時期的九裡堤位於成都西北,由於當地地勢低洼,容易積水成澇,暴雨之下極易造成民居被淹,莊稼被毀的嚴重後果,諸葛亮便主持修建了九裡長堤。防水於堤外,兼有供水澆灌的作用,在防澇的同時保證了莊稼的收成,造福於民。如今歲月久遠,堤壩僅餘38米長的土埂遺址。
  • 李冰和都江堰(下)
    李冰有可能科學地計算了當時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從而確定了寶瓶口的深度和寬度,因為寶瓶口這條水道如果開得太寬,進水量太大,成都平原就要發生洪水。但是開得太窄,開得太淺,水又不夠用,成都平原的用水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經過金剛堤(魚嘴分水堤)分水排沙,再經過飛沙堰第二次分水排沙,進入寶瓶口的水就比較清澈了,水質也非常好,流速也不像岷江上遊那樣湍急,流量也能恰到好處地滿足成都平原的需要,不會帶來自然災害。
  • 修建「都江堰」的 究竟是李冰還是李冰父子?
    快報名聽《百家講壇》名家王啟濤教授解密 修建「都江堰」的 究竟是李冰還是李冰父子?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啟濤,曾經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過李冰,也講過範仲淹,他還是國務院僑辦《名家講壇》的主講人,曾受派赴英國和瑞典講授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他也是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大講堂》主講人,主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領導智慧》《神奇的敦煌》。
  • 李冰和都江堰(下)
    李冰有可能科學地計算了當時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從而確定了寶瓶口的深度和寬度,因為寶瓶口這條水道如果開得太寬,進水量太大,成都平原就要發生洪水。但是開得太窄,開得太淺,水又不夠用,成都平原的用水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經過金剛堤(魚嘴分水堤)分水排沙,再經過飛沙堰第二次分水排沙,進入寶瓶口的水就比較清澈了,水質也非常好,流速也不像岷江上遊那樣湍急,流量也能恰到好處地滿足成都平原的需要,不會帶來自然災害。
  • 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大家好,我是小康康,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旅遊景點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又叫「湔堋」,這是由於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因此而得名。
  • 李冰興修都江堰,開古代水利工程先河,成就如今天府之國
    而四川地區水網密集山川險峻,照理說不應該有便捷的交通和繁榮的貿易,這一切其實都得益於一項古時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但是在古代成都地區遠沒有現在這麼繁華,由於地形和氣候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一地區的百姓大都流離失所外出逃難,即便是堅持留下來耕種也是每年遭受著旱澇的摧殘。高聳的地勢夾帶著滾滾岷江之水傾斜而下猶如銀河傾灌而出,從西向東掠過整個蜀地,百姓生活疾苦,民不聊生。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對四川影響深遠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李冰。
  • 曠世奇蹟:戰國時代建的這處水利工程,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我國納入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就有30多處,其中包括在四川的一座二千多年前建成的超級水利工程——都江堰。這座2200年前由李冰父子主持建造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著防洪和灌溉的作用,這是世界上的奇蹟。來這裡參觀遊覽有助於人們對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都江堰水利工程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離堆公園、飛沙堰和寶瓶口等。
  • 李冰父子建造,偉大的水利工程
    九寨溝回來,返回成都,期間去俺的母校電子科技大學轉了一圈,一個人靜靜的來,悄悄的走。然後就到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稱號太多了,都快數不過來了。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千百年來,都江堰持續發揮著作用。
  • 戰國故事,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一天,李冰被召進宮中,秦王對他說:「現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是那裡併入我們秦國不久,人心不定,不知道你會用什麼辦法去治理?」李冰說:「我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但我相信只要您一心想著老百姓,為他們造福,他們就會支持您。」親昭襄王對李冰樸實的回答很滿意,於是就派他去蜀郡做太守。
  • 中國歷史上最具智慧的水利工程,設計原理至今仍在使用,驚豔世界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離成都市50公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並且至今仍在一直使用的偉大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殊。很多小夥伴可能不太清楚堰與堤壩的區別,主要在於堤,必須保證水流不得漫過;而堰,枯水季節可攔水,豐水季節又可讓水自動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