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會經歷整合升級的過程,深圳眾創空間很快就會進入「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的涅槃階段。通過走訪創客、眾創空間、創投機構、研究機構、政府主管部門,記者發現,深圳的眾創空間發展正醞釀多個方向的裂變因子。
前瞻一
大魚吃小魚、蝦米供項目
賽格所處的華強北被譽為「硬體領域的矽谷」,有著適合智能硬體創客生長的各種要素。去年6月,賽格廣場專門闢出3層樓,約5000平方米麵積建設賽格創客中心,設立了開放式辦公室、實驗室、創客花園、公共發布區、會議室等,其中位於12樓的大部分開放式工位都租給了創業者。
去年11月,賽格又在緊挨著賽格廣場的寶華大廈內,將原本用於做電子市場的3樓改造成了1500平方米的賽格國際創客產品展示推廣中心,展示品中既有已進駐賽格創客中心的創業團隊的作品,也有賽格的創客星探從外面挖掘回來的智能硬體類創新產品。推廣中心還可以提供產品路演、交易、眾籌、融資以及創客交流、培訓等綜合服務。
兩大中心與賽格創投基金、賽格創客公寓、賽格創客學院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賽格創客生態圈。
賽格國際創客產品展示推廣中心總經理劉東表示,賽格進入眾創空間服務領域的行為屬於順勢而為的市場行為,不是強行跟風。他認為,賽格自身的產業鏈條有很強的互補特點。「即便創客中心短期內不賺錢,也可以從別的項目上進行補充。最關鍵的是,創客中心是一個好的蓄水池,從中可以淘出好的項目供賽格投資發展。」
顯然,財大氣粗的賽格是這個市場裡的「大魚」。
「實力較弱、又想進入眾創市場的投資者,可以推薦項目給我們。」賽格創客中心的屈立軍直言,當前整體的創業環境,仍處於正向發展階段,資源聚集效應會越來越明顯。一些小型眾創空間在經營過程中還缺少強強聯合的聯動思路,如果衝得太猛,後續資金跟不上,就極有可能「死在沙灘上」,或者被兼併。他建議,小型的眾創空間經營者可以聯合起來,推薦項目給大型眾創空間,共享投資收益。
前瞻二
外地創客加速湧入深圳
中國科技開發院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餘定誠認為,深圳眾創空間的發展速度短時期內超過了有效創業群體的增長速度,很多眾創空間由於找不到有效的商業模式、資源儲備能力弱等問題而陷入困境,部分眾創空間投資人利用創客的噱頭「掛羊頭賣狗肉」,將專業的創業服務變成了茶館、咖啡館生意。因此勢必存在一個洗牌升級的發展過程。
餘定誠在考察了內地省份的孵化器、眾創空間後表示,儘管存在上述問題,但深圳在硬體條件、融資環境、項目市場化方面優勢明顯。尤為關鍵的是,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定位,會源源不斷地吸引創客資源匯集。這些創客不僅指在深圳工作生活的本地創客,也包括國內外其他地區的創客,其中東莞、惠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創客最有可能湧入。因此,深圳創客隊伍會不斷壯大,進而與本地的眾創空間形成動態平衡。
事實上,深圳創客空間也在加速區域聯盟,通過構建跨區域的眾創空間,為各地創客服務。今年1月17日,雲創造物創新平臺在深圳南山投入運營。該創新平臺採用深圳、惠州兩市聯動的模式,其中,深圳設立智能硬體開發者平臺,重點在辦公空間、商務社交、設計創意、硬體採購等方面提供服務。位於惠州的雲創工場和雲創學院則為創客提供模具生產、PCB製造、電子組裝、樣機測試、小量試產等硬體製造服務。
而位於華強北的硬體創業加速器企業HAX成立兩年多來,每年都會面向全球挑選出3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硬體團隊來深圳參加加速項目,迄今為止已經連續舉辦了7期加速項目,畢業團隊多達65個,這些創客團隊近八成來自歐美。
而隨著美國聯合辦公空間龍頭企業We Work加快實施亞洲區域擴張計劃,「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都將成為其重點目標市場,深圳的眾創空間市場也有望迎來更多的外來客。
前瞻三
眾創空間跨界合作激增
We Work的模式主要是與商業地產基金和開發商合作,選擇城市重建規劃中新建的地標建築,以低於市場價一成的折扣租用樓面,然後分割為可定製並且社交功能齊全的工作空間,再轉租給各種創業公司。其盈利主要是獲取租金差價,會員費及配套服務費也是其收入,對種子公司投資獲利則是隱形收入。
據了解,HAX加速器的運營模式是每年實行兩期項目,每期15個團隊,每年從入駐項目申請中選出3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硬體團隊來深圳參加加速項目。本身擁有國際風投背景的HAX為創業者提供種子資金(2.5萬美元換6%的股權,10萬美元換9%的股權),創業團隊可以使用免費辦公空間、日常辦公服務和專家導師的一對一指導。加速期結束後,HAX將帶畢業團隊前往美國舊金山參加有投資人和媒體參加的展示日。
賽格創客中心也是採取工位出租、股權合作的方式運營。進駐的創客需要按照一個工位1000元/月的標準繳納工位的使用費,「如果不收費的話,會導致進駐項目魚龍混雜。此外,還採取天使、微股份投資的合作模式,參與創客團隊的發展。」屈立軍如是說。
科技寺創始人王灝表示,兩類背景的投資者在跨界合作中容易成功,一類是有房地產背景,一類是網際網路創業有強烈需求的,而且要做好5~10年的「長跑」準備。前期通過租金打平,之後依靠基金去投資。隨著後期創業團隊社群的回報,眾創空間的估值會提升。
前瞻四
「過江龍」會否水土不服?
在深圳現有的眾創空間中,主體為外地投資機構的佔據了相當高的比例。記者去年下半年以來參加了太庫、微漾國際、雲創造物、星雲智能、魔豆工坊、FT咖啡創業平臺、科技寺等7家眾創空間的活動,其主體投資方來源於外地的比例高達七成。
「過江龍」會不會水土不服?
「北京的眾創空間偏TMT網際網路應用研發項目,深圳偏向智能硬體項目,兩者存在很好地互補性。」據王灝介紹,去年4月,來自北京的科技寺在深圳福強路上開出的福田分店已為205位創業者提供服務,入駐團隊也基本保持了北方特性,以網際網路應用研發為主。
王灝透露,科技寺今年還計劃在深圳開出第二家分店,並將在全國增開統一管理的分店,使得店面數量增至12~15家。「在建分店的過程中,將在眾創空間模型搭建、財務支持、配套資源的模塊化方面進行突破,通過在深圳尋找一些願意共同培育這個創業生態的合作夥伴,共同推進統一模式的眾創空間建設。」
屈立軍也表示,眾創空間的「蛋糕」要眾包共享,不可能獨家壟斷。賽格創客中心接下來將推進與一些小型眾創空間項目資源上的合作,通過強強聯合的聯動思路做大創客服務市場。
而作為深圳本土眾創空間代表的柴火亦會在現有十多家同品牌創客空間的基礎上,加快開店步伐。在本地深耕和異地拓展的過程中,統一標識、模式的「柴火」有望成為深圳眾創空間領域裡的首家「麥當勞」。
前瞻五
眾創空間管理面臨「人才荒」
眾創空間作為幫助個人創業者或初創團隊走上創業路的綜合服務平臺,創業導師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眾創空間的整合發展,將對導師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深圳各個眾創空間裡活躍的導師大多是一些職業經理人、營銷專家。這些導師需要經常串場,給不同的創客團隊做指導。這不僅影響了指導針對性,一些導師的理論也因缺乏實操而陷入紙上談兵的誤區。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服務中心主任朱志偉建議,眾創空間一定要建立成熟的生態體系,這樣才有利於創新創業持續發展。依託這個服務平臺,幫助創業者找到成長基因,解決技術上的成長路線。有經驗的創業導師還要指導創業者如何進行財務分析,如何融資。成熟的創業者可以成為其他創業者的導師,從而提高眾創空間的循環孵化能力。
另一方面,眾創空間運作步入常態後,機構服務團隊的建設也面臨挑戰。由於眾創服務行業屬於跨界的新興行業,管理過程中橫跨了辦公、服務、網際網路、酒店、投資等多個領域。對創客的管理,也不同於管理普通租客,還需要營造社群文化並進行延伸。預計平臺管理人員的「人才荒」將很快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