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子孫後代守護好白雲山、越秀山」「堅定不移推進還綠於民」。廣州各區各單位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全力推進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重點整治白雲山紅線內及主要門崗和進山通道周邊,共拆除紅線內及主要門崗周邊、進山通道兩側違法建設和影響景觀建築51.05萬平方米,其中紅線內拆除12.64萬平方米,緩衝區拆除38.41萬平方米。
打通了白雲山視廊通道,初步實現了拆違復綠,顯山露水。4月13日上午,廣州市在白雲山下舉辦第 76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活動,白雲山主要門崗,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的廣州地區大師團隊按照一門一策來量身打造。其中,白雲山南門由何鏡堂院士親自操刀設計,預計今年年底前可以完成改造。
在南門一片復綠的大草坪上,何鏡堂院士首度詳細揭秘了白雲山雲山南路集散廣場建設項目的設計方案——《雲間花海:白雲生處 木棉花開》。
「南門廣場的設計,要體現生態性、地域性、文化性的理念。使用了白雲和木棉花的元素。」何鏡堂表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雲繞著山,廣州是花城嘛,把花這個概念和雲的概念融合起來,很突出。」
設計創意:「雲間花海:白雲生處 木棉花開」
白雲山雲山南路集散廣場建設項目用地面積18548.2平方米,位於廣州市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南側,雲山南路北端,是白雲山風景區面向城市和遊客的重要門戶。是為了提升南門廣場整體風貌,提升廣場及其周邊片區環境品質,凸顯景區門戶形象,完善入口各項配套功能,打造白雲山新名片的重要舉措。
設計主題採用「雲間花海」。何鏡堂表示,「結合地域文化性,取白雲之意,構嶺南之風。」據介紹,大門形態自由靈動,猶如流動的雲朵漂浮於重巒疊翠之間;格構式的組件化整為零,輕盈而飄逸,仿佛一把把雲傘散開遮蔽,陽光傾灑之下,地面光影斑駁。晚間,華燈初起,雲間木棉花通過燈光裝置映像出來,一朵朵木棉花在雲間歡快地綻放和跳動。
白雲山雲山南路集散廣場是廣州花園到白雲山風景區的一個過渡,在景觀設計上採用曲線的形式,與周邊廣州花園場地形式協調統一,創造一個可遊覽、集散、活動、休憩的多功能場所空間。形成三大景觀特色:結合現狀高差地形形成臺地式集散廣場的花海景觀;打造人在花中走(臺地景觀)-人在雲中遊(起伏建築)-人在山中行(平坦廣場)複合景觀空間;形成花海-雲海-林海的多樣化景觀體驗。
標誌性門樓:前移40米,完善南門區域景觀連續性
白雲山南門現狀門樓位於大榕樹後方,沿雲山南路進入白雲山過程中無法看到,作為景區主入口的標識性、昭示性不足;上山人行坡道較陡、缺乏景觀及綠化,不適宜遊客停留觀景,因此人流車流混合聚集在三角形廣場狹小的範圍內,功能分區混雜不清。
為了將門樓的標識性功能和檢票功能分離,何鏡堂告訴記者,「我們將標識性門樓前移40米,布置在現狀大榕樹前方,極大地提高了白雲山主入口的昭示性。」
據介紹,將南門廣場門樓的影響範圍擴大到了北環高架下方,成為統領整個南門集散廣場,指引上山遊客的重要景觀地標。完善補足了整個大南門區域的景觀連續性,從南端入口的雲臺花園開始,到復綠新建的生態停車場沿路景觀,再到廣州花園主入口,最後以新建的南門集散廣場為終點,形成一個完整的進入白雲山的大南門景觀序列。
新空間體驗:人在花中走、人在雲中遊、人在山中行
另外,通過標誌性門樓的前移,將紅線範圍內的用地分為「前-中-後」三個功能不同,景觀特色不同的區域。臺地式前廣場,將現狀近12%坡度的簡單坡道進行臺地化處理,結合綠樹遮蔭、花地漫遊等景觀處理,為遊客上山提供一個觀景、拍照、漫步上山的前導空間;中集散廣場,遊客穿過標誌性雲傘門樓進入中部的集散廣場,該區域結合現狀大榕樹和不鏽鋼雲傘雕塑群,布置了檢票集散區、雲傘休息區、廣場附屬功能服務樓、眺望廣州花園的休閒茶座等功能,為遊客提供一個滿足各自服務需求,可短暫停留觀景的區域;後電瓶車廣場區,檢票進入白雲山風景區後,步行上山的遊客主要集中在上山坡道的西側,電瓶車廣場區布置在上山路東側,結合林間大樹、自然草坡打造以山林為特色的景觀效果,與綠樹林坡融為一體,為遊客提供舒適的上下客候車區。
何鏡堂告訴記者,「通過合理分配功能布局、優化空間層次、豐富景觀特色,新集散廣場為遊客提供了一種人在花中走、人在雲中遊、人在山中行的新空間體驗。」
獨特形態:雲傘構築物,形成白雲山獨特的標識
原白雲山門樓造型辨識度較弱,不能很好地體現白雲山的特色。本項目突破傳統的平面式門樓,以成組的空間立體景觀雕塑的形式重新打造南門廣場的新標誌。
白雲山因白雲繚繞、青山籠罩在茫茫雲海之中而得名。景觀雕塑形態取意「雲間花海」,通過傘狀不鏽鋼結構雕塑的高低大小組合變化,形成一片輕盈飄逸、重疊幻影、通透潔淨的雲海,日間在山下眺望,如山間縈繞一片如夢如幻的白雲,故名「雲傘」。夜幕降臨時,雲傘雕塑的夜景照明採用獨特的內發光的形式,集中照亮雲傘內部的脈絡,通過燈光,雲傘變換為一朵朵盛開的花朵。以不同的主題,全天候詮釋白雲山風景區的魅力,提升白雲山南門的文化辨識度。
交通優化:結合周邊區域交通優化,實現南門整體人車分流
現狀廣場,電瓶車站點設置在廣場西側,電瓶車流自廣場東側上山車道穿過中部步行遊客集散區,至西側上下客,導致現狀廣場人車混雜。廣場東上山車道允許私家車及計程車停車下客再掉頭轉出,導致廣場周邊交通擁堵,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人行區域舒適度低。
根據白雲山大南門區域交通優化改造,北環高架南側、雲山南路東側清拆流動商販區,復綠新建綠化景觀及生態停車場,社會車輛統一在生態停車場停靠及下客。
結合大南門區域交通優化,雲山南路集散廣場工程將電瓶車上下客區從集散廣場西側統一調整至上山車道東側,保證西側人行廣場的純步行化,並通過景觀改造優化行人步行環境,實現南門整體的人車分流。
由於檢票口前上山車道東側用地屬于越秀城投用地,場地內有遠期計劃拆遷建築,但經摸底協調發現近期拆遷建築費用過高,拆遷時間過程長,不適宜建設,因此電瓶車停車樓選點在檢票口後方東側山坳,利用南低北高的地形,建設兩層電瓶車停車樓。
【記者】譚超
【攝影】符超軍
【作者】 譚超;符超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