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圓」是客家人過年時傳統的自製年貨,取意「團圓、圓滿」。客家人由中原南遷,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溼冷,於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於禦寒祛溼。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於是成為了梅州客家人極為鍾愛的小吃及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平時,街邊攤檔也有煎圓擺賣。
客家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小吃之一。
客家炸芋丸是人們在春節、七月半、八月半的應節美食,炸芋丸具有「酥、香、脆」的口感,吃後回味無窮,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
客家人過年,有不蒸甜粄不過年的一說。客家人過年的甜粄必須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在初二當天將甜粄切成小塊用油煎來吃「謂之撐腰骨」(因農曆二月份是春種春播的開始),意味著將進行緊張勞動了。
甜粄具有厚、甜、韌的特色韻味。甜粄的吃法很多,可以切成小塊用油煎,外酥內韌,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或切成小塊蒸軟吃,更可直接「冷吃」。
「黃粄」是梅州傳統小吃,當地人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做黃粄招待親友。黃粄在興寧、平遠常見,目前興寧的黃粄製作技藝已作為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用蘿蔔絲和粘米粉做成的蘿蔔粄 ,是客家人年節特有的小吃之一。蒸好的蘿蔔粄不僅有蘿蔔的清香,更有各配料的醇香,放涼後切成小塊用煎鍋稍為煎一下,更香更好吃!
炸腐卷是梅州特色,製作過程工序較為複雜,但美味獨特,新年期間客家人家家戶戶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紅粄,顧名思義是紅的。紅粄用糯米、粘米和紅曲作成。講究一點的紅粄,是以暗喻吉祥的動植物為模板,尤其以正面是龜甲,背面是桃子的模子最普遍。因為作成龜甲和壽桃的紅粄,是除夕清晨拜天公、祭祀祖先,以及取媳婦、作壽、廟會敬神等,供桌上常用的供品。
「牛耳餅」,顧名思義,因其外形與牛的耳朵類似而得名,是河源客家傳統小吃,也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樣食品。
客家地區普遍有炸花生餅、黃豆餅的風俗,外觀一般為金黃色圓形薄片,中間半包有花生米、黃豆等,香酥可口。韶關地區客家把這種餅叫做銅勺餅、豆殼兒。
蓼花,又稱「燎花」,「蓼花糖」是廣東興寧著名特產,始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歷史,具有松、香、酥、脆、清甜的獨特風味。蓼花外形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
兒時墟場上經常能見到的小吃,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知道這道客家美食?
雞頸板屬於梅州客家傳統小吃,用糯米和糖製成,因為像雞脖子,故取名「雞頸板」。
客家的餈粑有多種吃法,有的在搓餈粑的過程,將白糖、花生米、芝麻等碾成粉末塞進圓團內下油鍋煎炸,吃起來香甜滿口,鬆軟柔韌,別具滋味;有的先將花生米、芝麻碾成粉末和上白糖或黃糖入鍋熬煎成糊狀,然後把餈粑倒入糖糊中不斷翻動,直到餈粑全身粘滿糖糊即起鍋吃用。這種糖糊餈粑嫩滑爽口,香甜適宜,不燥不熱,最適合老年人食用。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溼,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田艾粄做法與艾粄類同,只是主要原料由艾換成了田艾。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一個小小的粽子由於地區的不同,客家人因食材中有鹼水而得名,又叫「灰水粽」。
端午時節苦瓜剛剛出身,釀苦瓜可謂客家人過節必備菜,也算是一種小吃了。
客家地區,蕎比較多,葉子比較粗,蕎頭卻是很脆,所以一般拿來做酸菜,下粥不錯。客家人吃蕎還用炸的吃法,將蕎切碎,麵粉用水和雞蛋和成稠糊,加適量的鹽和切碎的蕎,也可以加花生,最好吃的是加連殼的新鮮小河蝦;油燒熱,用筷子試油溫,冒泡就可以,用勺子舀和好的漿入油鍋,炸到金黃撈起濾油,放涼即食。粄還分厚薄,厚的裡軟外脆,薄的透明酥脆,香氣逼人。
捆粄是豐順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特點是板皮薄韌,餡料爽口。捆板製作簡單、味道鮮美、口味豐富,一般肉餡有:豆乾、韭菜、鹹菜、香芋、蘿蔔、瘦肉、豆角、鮮筍、蘿蔔乾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不同的肉餡,變換出不同的口味。
黃金粄條(又俗稱面帕粄、竹篙粄、水粄)大概有300年歷史,是豐順黃金鎮的一個名片,現已列入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皮豆乾」,顧名思義,以其表皮呈淺黃色而得名,梅縣南口的豆乾最為出名。
「仙人粄」又名草粄,是客家地區一種常見的特色小吃,用仙人草熬成,呈果凍狀,棕褐色,半透明,如晶瑩剔透琥珀。既能解饑渴,又有清熱驅暑、助消化、降血脂、治糖尿病等多種功效。加入蜂蜜和香蕉露的仙人粄,滑溜、柔軟、清香、涼爽,實在是一道難得的美味小吃。
源自大埔一帶,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因此稱為老鼠粄 ,後來傳至臺灣,當地客家人稱為米篩目,是指製造時把粉團經過篩子般的擦板,從洞眼(目)中搓出粉條,由於「篩」的閩南語近似「苔」,所以俗寫為米苔目。後來在馬來西亞又有人寫成米臺目。老鼠粄也傳至香港,因「老鼠」之名不雅,當地人以粉條兩端尖,狀似銀針,稱為銀針粉。
憶子粄是大埔有名的傳統小吃,相傳源於明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百侯薄餅相傳是清乾隆年間大埔名聞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楊纘緒,從北方帶回家鄉的美點。薄餅經過民間多年的仿製、改進、提高,演變成今天風味獨特、廣受歡迎的客家小吃。
筍粄,大埔客家小吃。以薯粉作皮,冬筍粒、魷魚、蝦仁、香菇、豆腐乾、五花鮮肉等為餡料,包裹成形似餃子而大於餃子的「筍粄」,猛火蒸熟,塗抹少許香油即可食用,入口爽滑,味道甚佳。
豆粄粄皮薄而韌,有透明感,透過皮可看到裡面的豆餡,餡是用優質赤豆做原料。製作時完成後,放入蒸籠裡蒸熟,最後放進香油桶裡浸著,桶底用木炭火加熱保持恆溫,以達到熱、香、肥、清、 爽,是小吃佳品,亦是下酒的上等佐菜。
眉豆粄,河源客家小吃。
薯粉粄也是一道傳統客家小吃。
糟麻粄就是用酒糟做的粄,興寧客家小吃。
大埔客家小吃,大埔農村老百姓在年節或迎神會期間,大都做此人丁粄作為供品,其諧意家庭幸福,人丁興旺。
「味酵粄」是客家傳統小吃。
缽粄(發粄、碗粄)是梅州客家人常吃的小吃,也是祭祀場合的主客。它是經過發酵的,粄面從碗裡隆起來,會出現裂縫,客家人稱之為"笑"。意為喜事降臨的徵兆,所以碗板要「越笑越好」這是過年過節和紅白事常用的食品,可用於祭祀及饋贈親人,紅色碗板被人看作喜慶的象徵!有的人也寫作「發粄」,意為發財致富。
薴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綠常青。
薴葉粄以其濃鬱的鄉土氣息,備受客家鄉親和遊子的喜愛。薴葉粄一年四季均可製作,尤以春夏兩季為佳。
簸箕粄是武平客家小吃, 因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包肉(菜)餡而得名。
70多年前,梅縣鬆口人用泥土製作的火爐做餅,先在爐下面生起柴火,又在爐上放一張鐵絲網,邊烤邊翻,做餅的時候,要一直站在爐邊,防止餅烤不熟或者燒焦,這樣做出的餅叫做「企爐餅」。
鬆口是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經之地,因此,企爐餅不僅深深「紮根」在鬆口,更隨著下南洋的客家人漂洋過海來到泰國印尼新加坡等地落地生根,成為華人華僑喜愛的食品。企爐餅的原料和做法跟北方大餅很相似,原料主要有麵粉、橙糖、白砂糖、白芝麻、黑芝麻等。
長汀客家農村每逢年節,家家都要炸燈盞糕食用或送人,城裡則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內加精肉、香菇、冬筍或蔥蒜等餡心。
算盤子,大埔客家小吃。主要原料為芋頭、澱粉,比例為2:1,配料有靚肉碎、魷魚絲、香菇、蝦仁等。
鴨松羹是甜品小吃,是最傳統、最古老的一種客家小吃。鴨松羹製作原料為純淨潔白的澱粉、紅糖、豬油、生薑及陳皮碎末。
烏豆羹,即「豆得羹」,可以算是大埔的美食了,是百侯鎮在端午節時普遍製作的糕點之一。它以糯米、烏豆以及豬油、紅糖為主要原料, 但製作比較繁瑣,正宗的烏豆羹久留不壞,慢慢享用,其味無窮。
上世紀90年後出生的朋友或許會有些陌生,但80後和更早出生的梅城人卻都知道,它的歷史遠比現在的梅州最出名的早餐——醃面還要悠久。在醃麵攤還相對罕見、醃面還被稱作「祿面」的80年代,經營紅味面的早餐檔口曾在梅城隨處可見,因此說紅味面是「醃面它哥」毫不過分。但是後來,紅味面因其自身甜膩、難於配湯的缺點,市場份額不斷受到了後來崛起的醃面的擠兌,久而久之,梅城肯經營紅味面的麵攤越來越少,以致到了現在,很多梅城市民竟不知道紅味面為何物了。
「醃粉、醃面和三及第湯」 是梅州的特色客家小吃,也是梅州人的特色早餐之一,葷素搭配,營養豐富。地道的梅州醃面顏色金黃,面香撲鼻,味道爽口香滑。正宗的梅州醃面不僅看起來頗具觀賞性,常搭配三及第湯一起食用,且在食用時也能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麵食感受。
「魚頭煮粉」是梅州人的特色早餐之一,營養豐富。近年來獲得越來越多來梅州旅遊的人士的喜愛。
魚散粉是千年古鎮梅縣鬆口特色小吃,選用土鯪魚肉為輔料。
勺子粉是寧化客家人的傳統小吃之一。
豬肉丸、鯇丸、牛肉丸,總稱捶丸,又叫搏圓,起源於客家。據史料記載,自晉朝末年開始不少中原漢人南下遷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後來部分漢人繼續東進福建或南遷廣東等地。為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著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樂寧和,特地製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那就是圓圓的客家捶丸。
米漿粿是福建漳平客家的傳統小吃,由於它可逐層剝離,形似糕點,故又稱(千層糕)。
擂茶的製法和飲用習俗,隨著客家人的南遷,逐步傳到了閩、粵、贛、臺等地區,現今在福建省寧化縣,廣東省陸豐市、陸河縣、揭西縣,江西省,湖南省,及臺灣等地的客家莊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並且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擂茶用特製的瓦瓷擂缽,缽內留有凹紋,取山上木質勻密的山倉樹做成擂茶棍。擂茶的原料是茶葉、炒熟的花生、芝麻、香菜、薄荷,這些東西依次放入擂缽中擂碎,味道香濃四溢之時即可停下,放少許鹽,把煮開的水倒入,這樣,茶就擂好了。擂茶可以根據四季的變幻選擇不同配料,春夏溼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