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掃輔政王鰲拜,二十歲除平西王吳三桂,二十八歲,徹底勝利。
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這是誰的輝煌政績。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之上,又稱熱河行宮、承德離宮,乃是清代的皇家園林。
這座皇家園林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承德避暑山莊在耗時十年營建之後,初具規模,這十年間,開拓湖區,建造洲島,修築堤岸,隨之營建殿宇宮牆,亭臺樓閣,另外還有小橋流水和綠樹花草,將這座帝王行宮點襯得有模有樣。當年的康熙皇帝遊覽承德離宮,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親題「三十六景」。
然而康熙四十二年到五十二年這十年的營建只算是承德避暑山莊建造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開始於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耗費十三年的時間大力且大規模擴建,增建了許多宮殿與大型園林,至乾隆十九年,承德避暑山莊的營建才算是真正完畢,而那也才算是承德避暑山莊的真正面目。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也效仿其祖父,以三字為名,又選三十六處美景親題,是以歷經三朝皇帝的承德避暑山莊有了如今為人稱道的「承德七十二景」。
既然說到了清代皇家園林,那就順便也談一談清王朝的諸事變遷吧。
很多人對於清代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情感阻隔,倒不是說仍在唾鄙滿清不是漢族正統,民族正統論到了當下已經差不多銷聲匿跡了,大多數人的內心對於清代的痛惜與嗟嘆是存在於晚清的喪權賣國上的,而晚清時期也確實是中華民族萬千苦難的開端。
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王朝更迭經歷許多,燦爛的文化也是如蓮花般開落,但那終究是炎黃子孫自家輪流掌控這片土地,然而到了清代,最初因民族正統論遭到「天下名士」的各相牴觸,後來民族正統論的影響日行漸微,可晚清時期又因為喪權賣國而背負歷史罵名,導致了許多人對於整個清王朝都滿是怨恨。
只是,大多數人因為晚清「垂簾聽政」導致的腐敗喪國而忽視了往日「康乾盛世」擁有的大好河山。
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但我們不能總是以怨恨的目光來審視這樣一個不可忽略的王朝。
更何況,康熙皇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好的帝王之一,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使我們感到驕傲。
作為康熙皇帝修建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存在的意義非同一般,其聞名於史冊當中,但因其久為禁苑,又地處塞外,光顧的人並不很多,直到後來經過重新修繕保護,旅遊觀光者才在這裡留下他們的腳印。
承德避暑山莊很大,一般人覺得北京頤和園已經大得令人咋舌,可它竟比頤和園還大,且是大了整整一倍,據說能裝下八九個北海公園,也不知真假,總之國內還找不出哪個古典園林能夠望其項背的。
首先,山莊外有一圈被稱之為「外八廟」的寺廟建築群,而山莊裡面,前半部分乃是經過康熙乾隆祖孫二人營建與擴建的層層疊疊的殿宇宮牆,其內景致十分優美,承德七十二景乃是兩位清代皇帝所親題而出的,自然是十分引人入勝。
其次,山莊內還有開闊的湖區,遼袤的平原區,以及一片莽莽蒼蒼的山區,尤其是山區,幾乎佔據了整個避暑山莊八成左右的面積,這一點讓人異常疑惑,堂堂皇家園林,帝王與那些個王公大臣來這裡難道不是為了圖個舒適愉悅麼,再不濟堆砌幾座假山也就罷了,為何要將這樣一大片真正的山嶺圈進一座皇家園林內,難不成清代的帝王與大臣們消遣度假是這般費力的麼?
餘秋雨先生說,這樣的格局,包含著一種需要我們抬頭仰望、低頭思索的審美觀念和人生觀念。
如今的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整個山莊東南多水和平原,西北則山巒峰嶺覆蓋,儼然就是中國大地自然地貌的縮影,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組成了康熙皇帝心中的一片錦繡河山,想到這裡,也不得不由衷感嘆康熙皇帝超群的智慧與絕倫的審美觀念。
所以,整個避暑山莊嚴格來講可以劃分為宮殿園景區,湖泊區,平原區以及佔據極大面積的山巒區。
宮殿區佔地10萬平方米,宮殿成群,主要由正宮,萬壑松風,松鶴齋和東宮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北面,湖光粼粼,微波蕩漾,湖泊中洲島錯落有致,儼然是一幅江南魚米鄉的景象。平原區地勢開闊,山巒區茂林蒼莽,由此看來,承德避暑山莊號稱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範名副其實!
景區中,如西嶺晨霞,南山積雪,曲水荷香,梨花伴月等等以四字為名的都是當年康熙皇帝親題的三十六景,而如千尺雪,萬樹園,松鶴齋等三字為名的是乾隆皇帝另題的三十六景,合起來就是整個避暑山莊的七十二景。
承德避暑山莊見證了康熙皇帝那令人折服的宏圖偉略,靜靜地看著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的手上慢慢強大,可它也寂靜地注視著一向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是如何一步步釀就清朝乃至中國的整體歷史悲劇。
餘秋雨先生在《山居筆記》中這樣寫道:查過地圖,這山嶺便是避暑山莊北部最後的屏障,就像一張羅圈椅的椅背。在這張羅圈椅上,休息過一個疲憊的王朝。
正是這樣一座飽經風霜的皇家園林,靜靜地看著一個王朝的背影漸行漸遠,直至了無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