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5日,人類發射了一艘空間探測器,上面搭載著一張包含55種不同語言問候語及各類音樂的銅製磁碟唱片,想要盡最大可能飛到太空深處,並嘗試與其他外星智慧生命體進行交流。
如今,40年時間即將過去,這艘名叫「旅行者一號」的探測器已經飛到了太陽系最外層邊界,但是仍然沒有遇到我們期待中的「外星智慧生命體」。可當初的問題卻保留下來:假如人類真的與「外星人」相遇,最終將要怎樣交流?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電影《降臨》中第一次為我們呈獻出來。
外星人不再說英語之後
《降臨》改編自美籍華裔作家姜峰楠(Ted Chiang)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看似軟科幻實際內核很硬的故事:「外星人」的飛船降臨在地球不同地方,懸在各大城市半空中。全世界如臨大敵,但這些天外來客接下來既沒有發射駭人的武器,也沒有帶來爆炸與毀滅,只是一動不動,飄在空中,於是人類產生了要進一步與其接觸的想法。在女主角,一名語言學家的努力下,最終弄清楚了外星人到來的目的,而為此,也讓女主角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似乎早已熟悉那些電影,那些外星人們說著流利英語,同時又有著和人相似的思想觀念。那些故事,在我看來,不過是披著「科幻電影」外衣的冒險片、戰爭片、動作片或者愛情片。
大家熟知的「外星人」——異形
而且這些外星人,我們似乎都已經「見怪不怪」,對它們的「熟悉」程度甚至與我們對「殭屍」的了解想當,我們幻想,重構這些形象,最終我們想像出來的,無非就是尖牙厲爪,或者大腦袋大眼睛,有觸鬚有鎧甲的生物。這是一種困境,我們既期待於看到讓我們充滿驚喜的「外星人」出現在熒幕上,但這種能讓人驚喜的造型,似乎越來越難出現了。
「外星人」似乎大同小異
《降臨》當然也想要嘗試讓我們既能感受到「新鮮感」,同時又有神秘感,所以導演在視覺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果讓我說的話,在電影中出現的大概有三點,是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又充滿驚喜的:
1.巨大飛船
《降臨》之所以是《降臨》,而不是《你一生的故事》,與整部電影塑造出來的這個巨大「不明飛行物」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人類對於未知事物從來都是充滿好奇的,而與此同時,對於那些超過視覺常理,大到難以估量的物體,則會天然生出一種敬畏。二者合一,我們就會產生一種神秘、肅穆同時又想要試探性了解的欲望。
如果你看看金字塔,再看看巨石陣,你會明白,那些巨大的、充滿神秘的物體,從來都是人類一代代研究和猜測的對象。
在科幻作家尼克爾斯·彼得的描述中,將這種概念中的巨大物體成為「BDO(Big Dumb Object)」,它們是沉默者,是不可捉摸的神秘存在,我們不光可以看到它們巨大的尺寸,而且因為它們的存在,人類顯得特別渺小。
從電影一開始,迷霧中漸漸顯現,需要抬頭仰望的巨大「不明飛行物」,再到人類通過通道進入與不明飛行物內與外星生物「七肢桶」「隔牆相望」,在迷霧中的朦朦朧朧,這種神秘而帶有些許恐怖色彩的氣氛讓人有一種害怕但卻想要繼續看下去的衝動。
2.不可描述的「外星人」
神秘的符號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天外來客?
實際上,在所有描述「天外來客到訪地球」的科幻作品中,人們對於「外星人」的想像似乎都有相似性,比如會有大大的腦袋,或者有章魚一般的觸手,如何讓《降臨》中的「外星人」給人的感覺高人一等?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採用的方法是為其增添了濃重的迷霧來表明神秘感。
同時,在這迷霧背後,是一種長著奇怪觸手,能夠「噴出墨水」的「外星人」,人類和它們只能隔牆相互通過文字交流,卻不能再更進一步了解其更多的信息。在原著中,這部分的差別是最大的,因為原著中對於「外星人」的描寫是「有七根長肢,從四周向中央輻輳,軸心處掛著一個圓筒。整個形體極度對稱,七肢中任何一肢都可以起到腿的作用,同時任何一肢也都可以當做手臂。」電影中那些站在牆後,比人還要高大許多的「外星人」,絕對要比原著中的描寫更加神秘,搭配上音樂後甚至有些恐怖。
3. 奇特的外星語言
為一部作品設計專門的語言或者文字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我們熟知的《指環王》系列作品,原著作者託爾金老先生就是一個研究語言和文字的高手,因此能夠發明出全新的語言和文字運用於自己的小說之中,增強小說的真實性與趣味性,《降臨》也不例外。
只不過這一次,為外星智慧生物設計的語言,既要保持神秘感,又要體現出它的與眾不同。導演和視覺團隊在中國水墨畫中獲得了靈感,呈現在電影當中確實令人眼前一亮,儘管這也算是導演的改編。
神秘的外形文字包含大量信息
在原作中,對於語言和文字的描寫並非電影當中呈現的這樣富有「詩意」,但是不可否認,外星人通過觸手「噴出墨水」來寫寫畫畫傳遞信息的方式還是讓人大開眼界。
電影中一開始,被神秘氣氛烘託的外星生物,在一片朦朧的背景中,呈現出像是蜘蛛、章魚但是又巨大無比的特性,它們通過觸手「噴出墨水」來「寫字」,這一系列概念疊加起來,顯得怪異而又充滿神秘氣息,也因此,讓人大開眼界。
所以,當這些神秘的天外來客不再「說英語」之後,維倫紐瓦在《降臨》中把原本那個不怎麼神秘恐怖的故事營造出了一種肅穆、神秘、甚至有些悚人的氛圍,與原著小說形成了非常不同的感覺。讓原本困難重重的「第三類接觸」,又增加了恐怖和神秘的危險感。
從故事中伸展,在改編中獨特
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Ted Chiang)雖然並不高產,從出道至今,一共只有8篇小說,但幾乎每一篇作品都是精品,《降臨》來自於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他憑藉這篇作品獲得了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星雲獎和斯特金獎。
姜峰楠(Ted Chiang)
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往往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越是受到關注的科幻小說,它的原著往往越擁有堅定不移的受眾,《你一生的故事》也不例外。想要讓原著黨和普通觀眾都獲得滿意從來都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
如果只是將原著故事完全照搬,那麼這部電影必然不會是一部規模如此龐大的商業電影。如果你能抽時間看看原著,會發現,無論是會對於「外星人」的描寫,還是關於人類和它們的交流,在原著中幾乎都費了一番筆墨,作者不光一步一步藉助語言學去分析和推理出外星語言和文字的含義,同時也在故事中深度刻畫了女主角劉易斯和她女兒在生命中各個時段的故事。
而在電影當中,關於人類學會外星人「七肢桶」語言的過程被大大簡化,而對於外星人給人的恐懼感以及人類一觸即發的戰爭卻加深了刻畫。與此同時,作為重要支線的女主角和女兒之間的回憶分量卻不是很足,因此一些原著黨當然會認為這一是一部「不純粹」的改編電影。
但是,科幻改編電影就真的要完全忠實於原著嗎?這個答案可能是仁者見仁。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這次執導《降臨》,既是他目前為止場面最為宏大的電影,也是為了另一部神作《銀翼殺手2049》在進行試手,在僅僅4700萬美元的預算之下,《降臨》這部電影帶來的卻是令人稱讚的震撼,這一點在好萊塢動輒上億美元的科幻片之中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今年將推出備受關注的《銀翼殺手2049》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嘗試通過畫面和聲音為塑造著緊張與神秘感,還是對於人物細節的刻畫和情節的處理,加上著名配樂人約翰·約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的出色音樂(他之前還和導演有過《囚徒》《邊境殺手》等多次合作),使得這一次的《降臨》成為又一部有鮮明維倫紐瓦特質的科幻電影。
因此儘管一部分原著黨並不買帳,但電影《降臨》自去年11月在美國上映之後,獲得的口碑非常好,爛番茄新鮮度94%,在IMDb中,得分8.3分,而在豆瓣,7.8分的成績也好於83%的科幻片和64%的劇情片。
但影片在後半部分仍存在著瑕疵,比如在後續情節改編的邏輯不夠嚴謹,對於世界大戰的描述過於天真(仍然是美國維護世界和平,其他大國都是好戰之徒),男主角戲份存在感過低,以及女主角的支線劇情的描述不夠深入等,這些都是這部電影有機會更好完成的地方。
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評價。不管是影片前半部分營造的神秘緊張感,管樂和弦樂配合後的獨特肅穆感,還是說為外星人「七肢怪」所設計的精妙文字,都讓人讚嘆不已。另外,細節刻畫讓整部電影顯得更加生動而真實,比如在一開始大家見到外星人之後的恐慌、嘔吐、出汗、發抖等細節,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完之後,都會對整部電影對於外星生命的渲染感到誠意十足。
還有一點是,從原著中脫胎而來,電影中的「救世主」,既不是過去那些「戰鬥力剽悍」的人類戰士,也不是擁有高超物理化學知識的「科學狂人」,而是一個普通的女性語言學家,她唯一有力的「武器」就是對於「語言」的認知,但最終卻又拯救了世界(奇怪為什麼我要說「又」呢),這種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讓人印象深刻。
從2013年《地心引力》到2014年《星際穿越》,再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和如今的《降臨》,每一年幾乎都會有一部場面不那麼「火爆」的電影,但確是值得一看的真正的「科幻電影」,這是一個需要多多揣摩的好故事,但也許它不適合所有人吧!
「旅行者一號」發射的時候,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愛德華·薩根所說:「只有在星際中存在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高級生命時,探測器上的唱片才可能遇到目標並被播放」。
所以,假如真的有一天,人類和「外星人」接觸,我們能和它們互相交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