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26日,鄧小平坐著東京的列車,鄧小平此行是為了見識日本在現代化建設的各種成果,為我國接下來的改革開放奠下基礎。
在日本的考察期間,鄧小平見識到日本跟中國的差距有多大,新幹線與中國列車的差距讓鄧小平感到震驚。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我國的高鐵通車裡程世界第一,速度第一,在很多領域已經超越日本領跑全球,就連GDP都造就超越日本,中國不用再羨慕日本的摩登大樓、高新技術、新幹線,到了如今,我國與日本的差距有多大呢?
如果僅看GDP,我國自然比日本強,但是在一些方面我國與日本還是有一點差距。下面舉三個例子對比一下中日差距。
一、教育方面
在智力比賽中,中國選手經常是名列前茅,2019年世界西洋棋聯合會綜合排名中,中國綜合成績排名世界第3名,日本綜合排名世界第68名,國際記憶力大賽、國際心算大賽中中國選手常年排名前三,而日本選手連前十都沒有,可見在先天智力方面,我國是比較有優勢的。
日本人雖然在先天智力中表現不佳,但是在基礎教育上,日本可謂遙遙領先,截至2016年,中國只有41.2%的接受過初中教育,日本則高達到94.3%。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有59%的日本人得到大學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但是直到2019年本科學歷的人口才僅僅4.1%。日本綜合教育排名世界第二,中國連世界前50名都進不了。
在教育方面,我國與日本的差距非常大,日本從很久以前就開始重視教育,他們的基礎教育普及比我國早了很多年。即便是先天智力不足,日本人也能在後天厚積薄發。
二、諾貝爾獎數量
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日本提出要在50年內獲得30項諾貝爾獎,但是此話一出引發不少爭議,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是在吹牛,但是實際上人家真有這個實力。
從2001年至今已經拿到19個諾貝爾獎,而在這些諾獎得主中,有些甚至只是一個普通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學歷不高,大學只是一所排名不高的德島大學,在公司的時候表現也一般般,連老闆都過問他為什麼不離職,中村修二想證明自己的價值,跨專業研究藍色LED技術,在這個研究中無數人前赴後繼,無數人失敗,但是中村修二成功了,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開發出的藍色LED技術最終得到了諾貝爾獎,可見在日本人的性子裡,只要敢想敢做,什麼東西都有可能。
即使在「失去的二十年」裡日本也沒有降低對研發資金的投資,日本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十幾個諾獎,背後也有日本人對教育的付出,日本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就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孩子們有很多機會去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而我們的幼兒園小學大多數是坐在教室裡、補習班裡度過,過分的強調理論而沒有實踐讓我們長期處於應試教育模式。
三、日本當代文學
文字讓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在1978年到2020年之間,14389部中文書籍被翻譯成為其他語言,63092部外文書籍被譯為中文,合計77481部,同時期29316部日文書籍被譯為其他語言,130846本外文書籍被譯為日文,合計160162部。
世界翻譯出版的排行榜中日語排名世界第六。漢語排14名,在輸入與輸出中日本更勝一籌。
中國被翻譯最多的作品並沒有當代作品,而是《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日本現在被翻譯最多的作品都出自近一個世紀,《挪威的森林》《人間失格》等日本當代文學作品大受歡迎,相比之下,日本當代文學的成果更加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