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如栩,98年生,20年踏入程式設計師行業,從業不到半年。
文筆山,這個名字帶了些詩韻儒味,大概沒有人會把它和佛教聖地聯繫在一起。
雖然在上山的時候就已經聽說山頂上有廟,但我確實未曾在意。
(文筆山腰牌坊及石像)
四川人大多信佛,我生長在蜀地,大大小小的寺廟自然見過不少。
若是大廟,如峨眉山報國寺,香火旺盛,正月初一的頭柱香可以賣到十多萬,自個兒是不能帶香進廟的,須得在廟裡購買,價格貴得離譜。
要是想點燈,小燈十塊,大燈三十的價。
難得見到廟裡的和尚誦經禮佛,除非在廟裡買了什麼掛件,花個幾百塊錢請大師開光,他才執著物件低低喃喃地念經。
在廟裡抽個籤請他來解,若是上籤,他便討個幾塊錢的彩頭;要是不好,他便告訴你有何等災禍,得要破財免災。
若是小廟,破敗沒落地隱藏於山中一隅,連個灑掃的人也不會有,結滿了蛛網,落滿了灰塵。
常常無人問津,就算看到了,也懶得邁步過去。
但文筆山上的寺廟,著實給了我大大的驚喜。
它是藏傳佛教,廟頂是金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金碧輝煌的廟宇)
佛像色彩鮮明,被衣物包裹,被哈達纏繞,簡直像是藝術品。
廟外有一棵古樹,說是有868年的歷史,我算了算,得推到宋朝了。
(母親與好友在古樹下)
進佛殿須得脫鞋脫帽。
地上鋪著乾淨的紅色地毯,我穿著襪子踩上去,些許涼意從腳心傳來,心裡的煩躁好像一下子就被壓了下去。
我先進的是側殿,殿裡已經有兩個人,沒穿喇嘛的衣服,也不知是不是僧人,但大約是藏族,對著佛像一個接一個地磕長頭。
我聽到他們有些氣喘,但二人都沒有偷工減料的意思。
其中一人在拜正中的佛像,我想走到邊上去,又不好擾了他。
他倒是發覺了,後退一步給我讓出道來,衝我做了個請的手勢。
還未走入正殿,便已聽到誦經聲。
進殿一看,果然有位喇嘛盤腿而坐,閉目低喃。
我跟隨母親行至佛像前朝拜,他掀起眼帘看了我們一眼,起身取了長明燈和打火機過來。
燈若是掉到地上,則不能再使用,燈芯不能用手觸碰,點燈之後,可以繞殿三圈,有求必應。
這是他告訴我們的。
我其實不怎麼迷信,但見到對方這般珍重對待自己的信仰,也不由得肅然。
旁邊還有一殿,獨立而處,規模卻與主殿差不多。
寺內大多數的喇嘛都在這個殿中,殿裡整整齊齊地放著小桌板、坐墊和毛毯,約莫有二十人。
他們或翻看經書,或盤坐念經,好像根本就沒有發覺我們的存在。
靠近殿門處有一個書架,上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經書。
我隨手拿了一本起來翻看,講的是洗清罪惡的儀式。
有一個喇嘛朝我走了過來,我以為他要跟我說,這裡的東西不能亂動,當下急忙把書放了回去。
我有點尷尬,有股子做賊被人抓住的窘迫感。
誰知他只是說了一句:「這個不要自己練,沒人指導會出問題的。」
倒是我小人之心了,我跟他解釋:「我就是隨便看看。」
他點了點頭,轉身就走了。
我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謝謝」,也不知他聽到沒有。
書架旁還有一張長桌,放的是被撤下來的貢品,水果和小食都有,可以隨意食用。
這裡的喇嘛是真的食素,他們的食堂對外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來吃齋飯。
倒讓我想起我在四川見過的和尚,莫說喝酒吃肉的,連娶妻的都有。
母親是生意人,總愛問人這個要不要錢,那個要不要錢。
當然,回答通通是不要。
我聽得她詢問,總覺得窘迫。
被問到的喇嘛眸光淡淡,無悲無喜,好像真的視金錢如糞土。
我總覺得有此一問,就像辱沒了他們一般。
他們卻是毫不在意,就連一絲絲看待俗人的清高之感也無。
殿外庭院有鼎供香,鼎周懸著八角銅鈴。
香雖不多,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但看得出是悉心料理,香霧從未斷絕。
經幡一片又一片,被風吹得獵獵作響。
趴著院邊的大理石欄杆向下看,可見麗江全景。
小橋流水、古鎮磚瓦俱在眼下。
舉目便是遠山浮雲,令人心胸開闊。
佛門清淨之地,可謂妙哉。
註:本文配圖均由作者提供。
今日小知識:
藏傳佛教,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主要集中在西藏、雲南和四川等藏族聚居地。
極具代表性的藏傳佛教物品有轉經筒、瑪尼堆、經幡。
轉經筒中裝有經書,從右往左走時逐個轉動,能代替誦經積德消業;瑪尼堆是刻有經文的石塊,風吹過便是讀經;經幡上印有經文,通常被掛到風最大的地方,大風吹得作響等同於讀上面的經文。
這是伍識的第 78 個故事
很高興遇見你和你的故事
公眾號「伍識」歡迎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