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合作,組織國內文博人才參加策展人學術交流,今年已經是第二屆。經過層層選拔,來自國內四家文博和展覽機構的策展人踏上赴法國和瑞士「取經」的道路。上周任傑老師討論了羅浮宮朗斯新館的建設及展覽策劃等話題,這一主題進行闡釋(詳見「大區的夢想」如何實現——探尋羅浮宮朗斯新館的「時間之廊」)。本周,吉如·巴桑羅布老師將以第四周的參觀經歷,討論博物館如何有效利用藏品打造自我競爭力。
本周是策展人培訓的第四周,也是最後的培訓時間,根據卡地亞藝術基金會的安排,五天的行程部分在瑞士,先從巴黎乘火車到日內瓦,再到巴塞爾,之後返回巴黎。短短五日內,我們一行先後參觀了鮑氏東方藝術館(Foundation Baur)、亞洲藝術展覽及其藏品、日內瓦民族博物館、瑞士卡地亞藏品(Schaulager Museum)、巴塞爾基金會(Foundation Basel)、卡地亞遺產辦公室以及高端工作房。根據全程的計劃,本周的重點內容是了解典藏,培訓的形式較為輕鬆,多樣。這幾日參觀的無論是行業博物館、綜合性博物館還是當代藝術博物館,都不以藏品數量為重,更多是通過展覽以及專業的講解來突出藏品的特色與內涵。各個博物館的辦展目標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發展優勢。
瑞士鮑爾基金會東方藝術館由瑞士著名收藏家阿爾費雷德·鮑爾(1865——1951)建立,收藏有近9000件來自中國及日本等國的藝術品,其中體量最大的當屬中國文物。據該館專家介紹,館內收藏有700餘件中國瓷器、五百餘件鼻煙壺:材質包括彩色和套料玻璃、水晶、玉石、瑪瑙、玉石、瓷胎、螺鈿、生漆、象牙、琺瑯等等。玉器收藏由18世紀到20世紀製作的花瓶、香爐、杯碗組成,共計137件。
瓷器收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瓷器收藏的特色鮮明,收藏在陳舊卻又不失典雅莊重的展櫃當中,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的精美。陶瓷藏品按照唐、宋、元、明、清的朝代順序陳列,數量上來看已經證明藝術館對中國文物的收藏實力非同一般,而這種展呈方式也可以看出該館對中國瓷器史有一定的了解。細心觀察時,我們不難發現,在此收藏、陳列的瓷器當中不乏器形和紋樣特殊的外銷瓷,它們仿佛靜靜地訴說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淵源歷史。擁有如此豐富,自成體系且高品質的瓷器,鮑爾基金會亞洲藝術博物館在歐洲的私人博物館當中可謂是獨樹一幟。
基於這些藏品,鮑爾基金會於1968——1974年初印限量版精裝《寶兒珍藏中國陶瓷》一套四冊,其中第一冊收錄中國唐宋陶瓷名品及朝鮮與泰國瓷器;第二冊收錄明代瓷器;第三、四冊皆為清代陶瓷收藏。
鮑氏基金會與卡地亞也有多次合作,其中去年底兩家機構還曾經在日內瓦舉辦聯合展覽——「夢徊亞洲」特展。展出卡地亞典藏精心挑選的160多件作品,以及百餘件來自鮑氏東方藝術館的收藏。這一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引領歐洲觀眾思索卡地亞與東方世界的淵源,並同時領略珠寶大師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與收藏家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 Baur)的東方情懷。
展品圖 鮑氏東方藝術館「夢徊亞洲」特展
卡地亞基金會的藏品以卡地亞製作的鐘表、腕錶、珠寶首飾為主,並部分展出。我們有幸在日內瓦、巴黎近距離觀賞和了解了卡地亞的作品,體會了他們無與倫比的設計、精益求精的製作工藝、高精端的品質以及每個藏品背後的故事。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卡地亞的藝術品很好地展示了卡地亞的歷史,包括產品的開發、創作、創造、使用以及收藏。每一個展示環節都顯現出卡地亞是如何有效連結高端藝術品的每個環節,以實現卡地亞世界品牌的良性循環。每件藝術品從它創作的那一天開始,有其準確而詳實的檔案記錄。而其中部分作品,是在世間流轉多年,承載了多年歷史後,又一次回到卡地亞藝術基金會,成為永久藏品。
相比法國的眾多藝術品基金會,卡地亞的藏品數量一定不算最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絕對是收藏定位最準,藏品特色最鮮明的藝術品基金會之一。尤其是其完善的檔案系統和收藏保管模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準確的藏品檔案,流傳經歷及對藏品相關歷史、藝術的研究是做好展覽,策劃優秀展覽的資本。中國卡地亞藝術基金會先後在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舉辦過相關展覽。最近正在法國吉美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玉器展覽當中也有部分來自卡地亞的藝術品參展,通過這些藏品,觀眾了解了玉器是如何運用於珠寶首飾的。
卡地亞藏品
位於巴塞爾的湯格利博物館是這次我們在瑞士參觀到的幾座博物館當中最具看點和特色的一家當代藝術博物館。他們的藏品乍看破爛不堪,雜亂無章,但事實上該館的藏品特色鮮明,展覽極具創意。
湯格利博物館
實際上,筆者對當代藝術,尤其是西方的當代藝術知之甚少,自然就無法全面領略、判斷其的特殊的意境,也難有機會了解當代藝術家們是怎樣對這些藏品理解與評價,但從展陳策劃和文化傳承的專業視角來分析,我認為湯格利的藏品、研究、設計和展示獨具創新和發展空間。
他們的設計團隊撿起人們在過去的生活當中曾經使用過的機械,尤其是曾幾何時人人都愛不釋手,卻在日新月異科技發展的浪潮中,一次又一次被淘汰,丟棄的物件,進行創作,為受眾群體給予不一樣的溫馨記憶和不可思議的創作靈感。
在這裡,每一件破舊的老物件,尤其是機械產品都有被收藏, 以獨立或者複合體的形式成為藝術品,以其嶄新的造型和語言延續其生命的可能。記憶與創新是湯格利博物館藏品的最大特色,好比生命的延續。
英國伊甸園植物園中的裝置藝術
以廢舊科技產品或不可回收物為元素創作的藝術作品,在世界範圍屢見不鮮。例如英國的伊甸園植物園內的美術館,也有相關的展出,以廢舊機械與種子為主題,可循環與不可循環,嚴重汙染後的地球可以枯木逢春,還是永遠一片死寂?藝術家呼籲人們關注環保,減少不可回收物使用的同時。這樣的裝飾藝術也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參觀與交流,交流與參觀,一個月的培訓,周而復始。但對於我們,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與感動,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遺址,不同的策展思路,不一樣的設計理念和高效的運營模式。 除了羅浮宮、吉美、凱布朗立,瑞士鮑氏基金會的東方藝術館,我們參觀的大多屬於當代藝術館, 但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博物館,他們都十分講究藏品的藝術價值和屬性特色,而不拘泥於時間的遠與近。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吉如·巴桑羅布
編輯:洪小寶
相關連結:
「大區的夢想」如何實現——探尋羅浮宮朗斯新館的「時間之廊」
領略巴黎那些顛覆常識的展覽策劃與形式設計
「動物演奏的華美樂章」——巴黎十四區的展覽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