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博物館如何讓藏品成為博物館ICON?

2021-02-18 弘博網


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合作,組織國內文博人才參加策展人學術交流,今年已經是第二屆。經過層層選拔,來自國內四家文博和展覽機構的策展人踏上赴法國和瑞士「取經」的道路。上周任傑老師討論了羅浮宮朗斯新館的建設及展覽策劃等話題,這一主題進行闡釋(詳見「大區的夢想」如何實現——探尋羅浮宮朗斯新館的「時間之廊」本周,吉如·巴桑羅布老師將以第四周的參觀經歷,討論博物館如何有效利用藏品打造自我競爭力。

本周是策展人培訓的第四周,也是最後的培訓時間,根據卡地亞藝術基金會的安排,五天的行程部分在瑞士,先從巴黎乘火車到日內瓦,再到巴塞爾,之後返回巴黎。短短五日內,我們一行先後參觀了鮑氏東方藝術館(Foundation Baur)、亞洲藝術展覽及其藏品、日內瓦民族博物館、瑞士卡地亞藏品(Schaulager Museum)、巴塞爾基金會(Foundation Basel)、卡地亞遺產辦公室以及高端工作房。根據全程的計劃,本周的重點內容是了解典藏,培訓的形式較為輕鬆,多樣。這幾日參觀的無論是行業博物館、綜合性博物館還是當代藝術博物館,都不以藏品數量為重,更多是通過展覽以及專業的講解來突出藏品的特色與內涵。各個博物館的辦展目標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發展優勢。

瑞士鮑爾基金會東方藝術館由瑞士著名收藏家阿爾費雷德·鮑爾(1865——1951)建立,收藏有近9000件來自中國及日本等國的藝術品,其中體量最大的當屬中國文物。據該館專家介紹,館內收藏有700餘件中國瓷器、五百餘件鼻煙壺:材質包括彩色和套料玻璃、水晶、玉石、瑪瑙、玉石、瓷胎、螺鈿、生漆、象牙、琺瑯等等。玉器收藏由18世紀到20世紀製作的花瓶、香爐、杯碗組成,共計137件。

瓷器收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瓷器收藏的特色鮮明,收藏在陳舊卻又不失典雅莊重的展櫃當中,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的精美。陶瓷藏品按照唐、宋、元、明、清的朝代順序陳列,數量上來看已經證明藝術館對中國文物的收藏實力非同一般,而這種展呈方式也可以看出該館對中國瓷器史有一定的了解。細心觀察時,我們不難發現,在此收藏、陳列的瓷器當中不乏器形和紋樣特殊的外銷瓷,它們仿佛靜靜地訴說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淵源歷史。擁有如此豐富,自成體系且高品質的瓷器,鮑爾基金會亞洲藝術博物館在歐洲的私人博物館當中可謂是獨樹一幟。

基於這些藏品,鮑爾基金會於1968——1974年初印限量版精裝《寶兒珍藏中國陶瓷》一套四冊,其中第一冊收錄中國唐宋陶瓷名品及朝鮮與泰國瓷器;第二冊收錄明代瓷器;第三、四冊皆為清代陶瓷收藏。

鮑氏基金會與卡地亞也有多次合作,其中去年底兩家機構還曾經在日內瓦舉辦聯合展覽——「夢徊亞洲」特展。展出卡地亞典藏精心挑選的160多件作品,以及百餘件來自鮑氏東方藝術館的收藏。這一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引領歐洲觀眾思索卡地亞與東方世界的淵源,並同時領略珠寶大師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與收藏家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 Baur)的東方情懷。

展品圖 鮑氏東方藝術館「夢徊亞洲」特展

卡地亞基金會的藏品以卡地亞製作的鐘表、腕錶、珠寶首飾為主,並部分展出。我們有幸在日內瓦、巴黎近距離觀賞和了解了卡地亞的作品,體會了他們無與倫比的設計、精益求精的製作工藝、高精端的品質以及每個藏品背後的故事。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卡地亞的藝術品很好地展示了卡地亞的歷史,包括產品的開發、創作、創造、使用以及收藏。每一個展示環節都顯現出卡地亞是如何有效連結高端藝術品的每個環節,以實現卡地亞世界品牌的良性循環。每件藝術品從它創作的那一天開始,有其準確而詳實的檔案記錄。而其中部分作品,是在世間流轉多年,承載了多年歷史後,又一次回到卡地亞藝術基金會,成為永久藏品。

相比法國的眾多藝術品基金會,卡地亞的藏品數量一定不算最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絕對是收藏定位最準,藏品特色最鮮明的藝術品基金會之一。尤其是其完善的檔案系統和收藏保管模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準確的藏品檔案,流傳經歷及對藏品相關歷史、藝術的研究是做好展覽,策劃優秀展覽的資本。中國卡地亞藝術基金會先後在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舉辦過相關展覽。最近正在法國吉美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玉器展覽當中也有部分來自卡地亞的藝術品參展,通過這些藏品,觀眾了解了玉器是如何運用於珠寶首飾的。

卡地亞藏品

位於巴塞爾的湯格利博物館是這次我們在瑞士參觀到的幾座博物館當中最具看點和特色的一家當代藝術博物館。他們的藏品乍看破爛不堪,雜亂無章,但事實上該館的藏品特色鮮明,展覽極具創意。

湯格利博物館

實際上,筆者對當代藝術,尤其是西方的當代藝術知之甚少,自然就無法全面領略、判斷其的特殊的意境,也難有機會了解當代藝術家們是怎樣對這些藏品理解與評價,但從展陳策劃和文化傳承的專業視角來分析,我認為湯格利的藏品、研究、設計和展示獨具創新和發展空間。  

       

他們的設計團隊撿起人們在過去的生活當中曾經使用過的機械,尤其是曾幾何時人人都愛不釋手,卻在日新月異科技發展的浪潮中,一次又一次被淘汰,丟棄的物件,進行創作,為受眾群體給予不一樣的溫馨記憶和不可思議的創作靈感。

在這裡,每一件破舊的老物件,尤其是機械產品都有被收藏, 以獨立或者複合體的形式成為藝術品,以其嶄新的造型和語言延續其生命的可能。記憶與創新是湯格利博物館藏品的最大特色,好比生命的延續。

英國伊甸園植物園中的裝置藝術

以廢舊科技產品或不可回收物為元素創作的藝術作品,在世界範圍屢見不鮮。例如英國的伊甸園植物園內的美術館,也有相關的展出,以廢舊機械與種子為主題,可循環與不可循環,嚴重汙染後的地球可以枯木逢春,還是永遠一片死寂?藝術家呼籲人們關注環保,減少不可回收物使用的同時。這樣的裝飾藝術也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參觀與交流,交流與參觀,一個月的培訓,周而復始。但對於我們,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與感動,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遺址,不同的策展思路,不一樣的設計理念和高效的運營模式。 除了羅浮宮、吉美、凱布朗立,瑞士鮑氏基金會的東方藝術館,我們參觀的大多屬於當代藝術館, 但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博物館,他們都十分講究藏品的藝術價值和屬性特色,而不拘泥於時間的遠與近。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吉如·巴桑羅布

編輯:洪小寶

相關連結:

「大區的夢想」如何實現——探尋羅浮宮朗斯新館的「時間之廊」

領略巴黎那些顛覆常識的展覽策劃與形式設計

「動物演奏的華美樂章」——巴黎十四區的展覽沒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大都會博物館賣藏品 看西方博物館如何找錢
    資金來源與收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基金贊助、私人捐贈和博物館自身的創收。創收的渠道之一便是出售館藏藏品。雖然這是最受爭議的一種募資方式。紐約佳士得即將為大都會博物館做一個專場拍賣,出售館藏瓷器有500件之多。大都會博物館出售館藏需要履行哪些手續。既然博物館以公益和非贏利為主,那麼維繫運轉以及養活自己靠的什麼。   什麼情況下可以去賣館藏品?
  • 瑞士一博物館歸還納粹劫掠藝術品
    新華社日內瓦11月7日電(記者施建國 劉曲)據瑞士媒體7日報導,該國的聖加倫歷史和人類博物館日前向一位猶太女收藏家的後人歸還了兩件被納粹劫掠的銀制帆船藝術品。報導說,這位猶太女收藏家於1937年去世後,她的藏品被拍賣,其中包括這兩件銀制帆船藝術品,拍賣收入被納粹佔有。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文化系列之一:瑞士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編者按】海外中國文化「推手」的不懈努力,及藏家的慷慨捐贈,使得諸多海外博物館可以大規模、系統化的收藏、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為此,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文化】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錯位的情況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在展示中國藝術時,各大博物館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中國藝術特展在瑞士博物館舉行
    △參與展覽的清代畫家梅清的作品 (攝影 Rainer Wolfsberger)當地時間9月11日,瑞士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舉辦的裡特貝爾格博物館首次在歐洲將橫跨六個世紀、中國古典和現代山水大師名家的80件藝術品匯聚一堂,讓歐洲觀眾直觀地感受傳統和現代間的對話與碰撞。展覽包含了明代畫家和藝術理論家董其昌、清代畫家石濤、近代著名畫家和詩人李可染等的一系列中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 駐瑞士大使許鏡湖參觀瑞士國家博物館
    原標題:駐瑞士大使許鏡湖參觀瑞士國家博物館   2014年3月6日,駐瑞士大使許鏡湖夫婦應邀赴蘇黎世參觀瑞士國家博物館,並會見了該館副館長羅伊特哈德。許大使表示,瑞博藏品豐富,獨具特色,中文導遊系統有助於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了解瑞歷史和風土人情,將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希望瑞博同中國博物館界開展交流,增進合作,中國駐瑞使館願為此提供支持和協助。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 瑞士與德國的「新奇」博物館
    歐洲年度博物館獎揭曉:日內瓦民俗博物館拔得頭籌。歐洲博物館論壇一共提名了46座新建成或是新開放的博物館,以下是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入圍新奇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先變成一隻鳥
  • 大都會博物館賣藏品 看西方博物館如何找錢
    資金來源與收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基金贊助、私人捐贈和博物館自身的創收。創收的渠道之一便是出售館藏藏品。雖然這是最受爭議的一種募資方式。紐約佳士得即將為大都會博物館做一個專場拍賣,出售館藏瓷器有500件之多。大都會博物館出售館藏需要履行哪些手續。既然博物館以公益和非贏利為主,那麼維繫運轉以及養活自己靠的什麼。   什麼情況下可以去賣館藏品?
  • 香港構建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藏品展
    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是M+第一個建築展,別具意義。透過今次展覽,公眾可細賞由世界知名的瑞士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香港TFP Farrells和Ove Arup & Partners HK的設計,以及預覽亞洲地區首個建築藏品系列──M+一直增建中的建築藏品之選粹。M+大樓的設計方案已於2013年6 月公布。
  • 瑞士一博物館歸還納粹劫掠藝術品
    新華社日內瓦11月7日電(記者施建國 劉曲)據瑞士媒體7日報導,該國的聖加倫歷史和人類博物館日前向一位猶太女收藏家的後人歸還了兩件被納粹劫掠的銀制帆船藝術品。報導說,這位猶太女收藏家於1937年去世後,她的藏品被拍賣,其中包括這兩件銀制帆船藝術品,拍賣收入被納粹佔有。
  • 從故宮到大英博物館,如何複製博物館IP的成功?
    故宮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故宮接待量突破1700萬人次,其中30歲以下觀眾佔40%,年輕觀眾尤其是「80後」和「90後」,已成為參觀故宮博物院的「主力」,「接地氣」的故宮文創功不可沒。圖片來自故宮淘寶旗艦店故宮的文創產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藏品的獨特性和豐富性。
  • 如何不違法地把博物館藏品帶回家?
    說到博物館,它就是一個陳列各種自然或者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供我們欣賞和學習。而對於裡面的藏品,我們大部分也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Vitra 是瑞士的品牌,它比較特殊,既是家具製造商,也是家具設計公司,同時還擁有世界上最大型的家具博物館。
  • 瑞士國家博物館,一座城堡式建築,由瑞士建築師古斯塔夫金設計
    瑞士國家博物館是一座城堡式建築,由著名瑞士建築師Gustav Gull(古斯塔夫金)設計。博物館內收藏著現今已被發現的最古老車輪,以及各種新石器時代的器具和遺蹟,在這裡看到歐洲上千年歷史剪影。歷史悠久的蘇黎世市立美術館建於1787年,館藏以瑞士藝術家的作品為主,除此之外,美術館也常年展出畢卡索、莫奈、雷阿諾、塞尚等名家的藝術作品。蘇黎世玩具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來自18-20世紀初期的各種玩具,這裡的每一件玩具都是時代的縮影,都是瑞士人童年的回憶。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今天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
  • 博物館倒閉了,藏品怎麼辦?
    報告指出,全球近13%的博物館可能無法再重新開放,相當於每8座博物館中就會有一座活不過本次疫情。教科文組織文化部門助理總幹事奧託內對美聯社表示,這會影響到大大小小新成立的,以藝術或科學為特色的博物館。這些活不下去的博物館「已經關閉了幾個月,沒有收入。他們也不知道如何獲得收入。」即便重新開放,它們也沒有能力更新設施來符合防疫規定。
  • 別鬧,博物館還能賣藏品?
    博物館裡的藏品流入公開的拍賣會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尤其是對於很多依靠政府和私人捐助的博物館而言,要想滿足日新月異的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僅靠一年幾百萬的資金是很難實現的。可同樣的,如果博物館習慣了用「舊藏品」來換「新藏品」,並且是以拍賣的方式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行為多少就有點投資的味道了,也會招來很多非議和指責,畢竟很多博物館的藏品最初都是由私人捐助而來,這種公然出售的行為無疑會讓很多捐助者感到心痛和不滿。尤其是在面對近乎與「淘汰」概念的以舊換新,就更加容易激化捐助者與博物館之間的矛盾。
  • 疫情致美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參考消息》29日刊登西班牙《世界報》網站記者安東尼奧·盧卡斯的文章《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文章摘要如下:  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瑞士與德國的「新奇」博物館
    歐洲年度博物館獎揭曉:日內瓦民俗博物館拔得頭籌。歐洲博物館論壇一共提名了46座新建成或是新開放的博物館,以下是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入圍新奇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先變成一隻鳥 位於森帕赫的瑞士鳥類研究所遊客中心(Schweizerische Vogelwarte)提供非同尋常的參觀體驗:你要先把自己變成一隻鳥,從它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在參觀過程中,博物館發給你的一個指環會存儲你對於食物和棲息地的選擇,最後生成一個評估結果:如果你是一隻鳥的話,會是什麼品種。
  • 英國這座最大博物館,藏品是掠奪而來,卻成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在英國輝煌的時刻,這個國家在世界各地收集了無數的寶物,如今一部分的寶物在博物館中收藏著,例如今天介紹的大英博物館。一起來看看吧。大英博物館全稱是英國皇家博物館,又被稱為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這個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在1759年開始對外開放。這裡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最著名餓的四大博物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