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下沉廣場工地(央廣網發 上海科技館供圖)
央廣網上海11月12日消息(記者周洪)30年前,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浦東改革開放的號角昂然吹起。
蘊含宇宙、生命、智慧、創造的上海科技館,在蒸蒸日上的浦東熱土上拔地而起,自此也與浦東這片熱土結下良緣。
因浦東而生
上海科技館的誕生,得益於浦東開發開放。
1995年,上海科技館建設項目首次寫進市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九五」期間重大標誌性工程。市委市政府決定把籌建中的上海科技館、天文館和需綜合改造的自然博物館三館合一,建成一座現代化綜合性科技館,成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
1998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打下第一根樁。22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農田,談起選址此地的原因,經歷過科技館建設與發展全程的上海科技館副館長顧慶生感嘆道:這是市委、市府明智之舉,看中浦東改革開放的美好未來,在此投巨資興建科技館。其目的是將其一舉打造成上海城市品牌,建立科普精品,提高上海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科技館外景圖(央廣網發 上海科技館供圖)
2001年12月18日,就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上海科技館拔地而起,應運而生。生逢其時的上海科技館,馬上迎來APEC(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圓滿完成世界級的重大會議接待任務。
因浦東而興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博物館是城市的名片、文化的中心。
如果說,上海科技館的興建是為浦東三十年的發展錦上添花,那麼伴隨著浦東同步發展的19年是科技館的興盛期,也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總書記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上海科技館就是孩子們科學的啟蒙地,在這裡感悟自然、體驗科學,「科技館陪伴你成長」,上海科技館2001年開館時許下的心願,如今已夢想成真。
上海科技館的一件件展品展項也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中國芯」是浦東六大硬核產業之一,未來的主攻方向。在資訊時代展廳,有三臺計算機安裝了相同的賽車遊戲,但是使用的是不同年代的配置,通過遊戲可以體驗到計算機硬體的飛速發展。晶片的運算能力取決於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電晶體數目越多運算能力則越強,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14納米級晶片已經成功量產。
還記得鄧小平所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嗎?1984年在上海市微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匯報展覽上為鄧小平表演的那臺計算機就陳列在「資訊時代」展區內,已經成為了上海科技館眾多珍貴的展品之一,當時能夠買得起電腦是鳳毛麟角,而今天每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腦已經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在上海科技館有一顆「信息樹」,從上到下掛著各種各樣的顯示器,從黑白到彩色,從球面到平面,從笨重到輕薄,看著這些年代不同的顯示器好像在看一部顯示技術的「發展史」。
館內人氣爆棚,館外排起長龍。春節假期,選擇到上海科技館裡體驗科學趣味,也成為許多人感受「年味」的新元素之一。2019年年初四上午10點剛過,上海科技館門口已經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群等候入場。此時,館內客流已超過一萬人,限流措施隨即啟動。而上海自然博物館開館僅2個多小時館內客流就達到了5000人,這樣的大客流是精彩展示和品牌活動的疊加效應。
兩館原創教育品牌開發亮眼,共計自主開發原創STEM課件,推出高水平教育活動,吸引超300萬人次參與,打造出「上海科普大講壇」「綠螺講壇」等一批具有國際美譽度的原創科普品牌。
因浦東而新
上海科技館一直得益於浦東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和不絕活力。「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館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在全市爭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新形勢下,努力打造成科普教育的核心承載區、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助推器、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新地標。
神州六號飛船實物展(央廣網發 上海科技館供圖)
在浦東這片熱土上,一批又一批的科技館人乘風破浪,勇立潮頭,將科技館從「同一屋簷下」的科技館建設成集科技館、自博館、天文館於一體的科學博物館集群。
為了讓運行近20年上海科技館常展常新、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2016年科技館啟動了更新改造工程,在功能定位、內容體系、展示體系和教育體系上做出相應調整。
如今,美麗安謐的浦東臨港,「三館合一」的最後一個大手筆——上海天文館在此興建,並將於2021年正式開館,以此作為獻禮建黨一百周年的禮物!它的建成,意味著上海科技館沿著打造綜合性、國際化、引領型的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發展的道路邁開新步伐。
談起上海科技館,人們讚嘆能找到兒時的回憶;提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年輕的父母不禁豎起大拇指,真心推薦品牌親子遊目的地;展望明年即將開放的上海天文館,天文人的美麗夢想真實落地!
上海科技館,與浦東的緣份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