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伴隨著一聲「謝謝」,世嘉秋葉原2號館在幾十名粉絲的注視下,緩緩關上了大門。
世嘉秋葉原2號館是坐落於日本東京秋葉原電器街的一家綜合性遊戲中心,一連好幾層全是各種遊戲街機,迄今已有17年歷史。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作為世嘉在秋葉原最大的場館,率先入不敷出,只好被迫關閉。
世嘉2號館(圖片來源:cfp)
2003年10月,商場「第一家庭電器」倒閉後,世嘉在此開設了遊戲中心「秋葉原GiGo」,並於 2017 年更名為「世嘉秋葉原2號館」。對不少動漫和電玩愛好者來說,2號館是陪伴自己長大的重要記憶,大樓上張貼的各類遊戲廣告也是遊客在萬世橋上能看到的經典風景之一。
秋葉原最被人熟知的稱號,是「二次元聖地」。在這裡,各式的遊戲、動漫海報隨處可見,街頭攢動著賣力招攬客戶的女僕,身穿cosplay服裝的年輕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裡,你幾乎可以買到一切和二次元文化相關的產品,並且可以窺見各種亞文化的萌芽悄然生長。
作為秋葉原地標之一的2號館落幕,也不由得讓人關心起秋葉原的未來,原本車水馬龍的街道、機器轟鳴的遊戲廳、摩肩接踵的動漫周邊店,都不復存在,只剩冷清。
但回顧秋葉原的歷史,會發現這個充滿活力的街區,早就隨著時代的浪潮經歷了多次起伏,每當新的挑戰來臨時,秋葉原總能想盡一切辦法進化。
秋葉原能夠一直繁榮發展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收音機起家的電器一條街
想了解秋葉原超強的時代適應能力,要從它的歷史開始說起。
明治時代,由於東京神田地區屢屢發生火災,為了祈禱不再發生火災,政府劃定了一片3萬平方米的空地,建造起了供奉避火神的祠堂,因為避火神的名字是秋葉大權現,這片地區也因此被稱為「秋葉之原「,明治23年,此處的車站名正式確定為秋葉原。
1945年,東京遭受兩次大轟炸,變成一片廢墟,大量民眾流離失所。由於秋葉原位於東京中心地帶,並且是軌道交通的樞紐,吸引了大量商人聚集在此售賣收音機和電子零件,失去了家財的人們為了重新找回歡笑和音樂,收音機就成了那個時期必備的精神寄託,因此整個地區生意興隆。
1951年,政府發布攤販整理條令,原本零散的地攤,被聚集在秋葉原的火車高架之下,變成了賣場,除了收音機以外,其他電子產品的銷售商也加入進來。現在秋葉原很多從那時做到現在的店家,都不約而同地保留著一張照片,照片上一位退伍的士兵,拉著一箱貨物,走向貼著黃色招牌的收音機賣場,那是一切輝煌剛剛開始的樣子,現在這家賣場仍在營業。
收音機賣場時期的照片(截圖來源:《NHK World: Japanology Plus》)
如果自己組裝收音機,費用是完成品的三分之一,所以很多人都選擇購買零件自己組裝,為了讓大家都有錢賺,生意夥伴們還立下一條規矩:絕對不擺相同的商品,大家互利共生,想要組裝一個完整的收音機,就要在賣場裡轉上一圈。
這種生態經過長期分化,最終使秋葉原的電器零售商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面向大眾的零售賣場,二是專營較窄門類的專賣店,比如測量工具專賣店,第三種是部件商店,專賣各種賣配件,零件,第四種是回收商店,拆解二手電器,回收零件。四類店鋪之間建立了獨特和諧的生態圈,不會直接競爭,而是協同共贏
從那時開始,秋葉原就成了日本工業高速發展的縮影,大量對高精尖技術感興趣的極客聚集在此,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都能從秋葉原的變化中感知到。
上世紀七十年代,個人電腦出現,收音機愛好者開始轉向研究PC,之後又逐漸將興趣拓展到其他方面,秋葉原從收音機賣場,變成電腦一條街, 附近的神田明神神社,甚至還有保佑電腦數據安全的護身符。
祈禱數據安全的護身符(截圖來源:《NHK World: Japanology Plus》)
到現在,圍繞車站的商店中,從家用電器到尖端機器人應有盡有。在秋葉原1平方公裡範圍內,大大小小開有超過4500多家商店,500平米內,就有超過300家電器店,小到2、30日元的理科實驗用燈泡,達到幾百萬日元的高檔音響設備,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隨便一家配件店,商品種類都可能超過1000種,僅僅是保險絲都會根據定額電壓電流還有尺寸的不同,分成幾十種。
秋葉原就這樣從車站名變成了日本電子工業的中心。
因為熱愛,所以包容
1990年代末,美國爆發網際網路泡沫,秋葉原的數碼店受到波及。整個街區的電子商店都陷入經營危機。在PC硬核商品被打擊的當口,日本動畫迎來黃金年代,《EVA》《龍珠》《機動戰士高達》等大量經典作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刺激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一些廠商注意到了用戶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開始在各地開設手辦店。
1998年,手辦大廠「海洋堂」在秋葉原加開分店,這也是秋葉原的第一家手辦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秋葉原分店的銷量出乎意料的高,其他手辦店也注意到這點,此後二三年,各家手辦店爭相入駐秋葉原,秋葉原慢慢成了日本手辦經銷店的重要據點。其他專注動漫遊戲愛好者的商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被稱作御宅族的鐵桿粉絲蜂擁而至。
秋葉原街邊的扭蛋機(圖片來源:cfp)
在那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此聚集,90後、00後的年輕消費者開始成為秋葉原的主力。他們成長於網絡時代,從小接觸「宅圈」文化。相比父母輩,這一代消費者具有「輕宅」的屬性。「萌」成了他們的代表。
Cosplay類型的餐飲店因此多了起來,逐漸在秋葉原了形成女僕一條街。以AKB48為代表的養成系偶像開始增加。秋葉原的「宅」屬性變得越來越明顯,除了可以買到別處都沒法入手的珍貴ACG藏品以外,各種主題咖啡店、地下偶像表演、小眾的卡牌商店等等看似奇怪的消費形式,都在這裡生根發芽。
在秋葉原演出的地下偶像(圖片來源:cfp)
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也在這裡興起。在秋葉原,你可以每月用3萬日元(約180人民幣)租一個玻璃格子,放入自己自製或者此前購買的希望轉讓的商品,可以把它理解成現實版的鹹魚,但對於「御宅族」來說,在線下親眼看到實物,感受到商品的觸感至關重要,也無法替代。
格子房(截圖來源:《NHK World: Japanology Plus》)
這也是秋葉原二次元文化氛圍的縮影,當個人的非主流興趣在一個地方聚集起來,使本來弱小的力量,得以呈現在城市的景觀中。每一個擁有自己獨特興趣的人來到這裡找到同類,互相產生情感連接,形成群體意識。
動漫、遊戲、偶像……這些看起來似乎和工業味道十足的電子器材沒有任何關係。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秋葉原所創造的獨特體驗,正在於其融合了發明創造和極客精神,外放的二次元文化披在秋葉原身上,可外套下的科技暗流依舊在湧動。
東京大學教授妹尾堅一郎在過去十幾年間,一直致力於協助規劃秋葉原的未來,在NHK製作的紀錄片《Japanology Plus》中,他提到,秋葉原的「御宅族」可以分為五類。早期聚集在電器街的人,以現在的定義來看,可以被叫做「技術宅」,還是收音機市場時,業餘愛好者們就聚集在此,自主製作收音機,主動接觸討論新技術,這樣的人無論在什麼時代都存在,只不過因科技發展程度不同,這些「技術宅」關注的領域不同。
電腦出現後,技術宅又分化成了熱衷硬體的「硬體宅」和痴迷於軟體的「軟體宅」,他們不斷探索著電腦性能和功能的邊界,與此同時,有人開始利用電腦創作多媒體內容,比如動畫,音樂、遊戲等,而熱衷於這些內容的,就是「內容宅」,也就是如今最被人熟知的一類「御宅族」,最後,當這些二次元愛好,投射到三次元身上,就成了偶像。痴迷於偶像的,就是「萌系宅。」
「這些人本質上都是狂熱的收集者,來到秋葉原尋找「零件」構建他們自己的設備或收藏體系。」妹尾堅一郎說。這些零件或是真實物品,或是文化產品,再或者,是真實的人。「像AKB48這樣大量獨立女性偶像的集合,就像是部品,他們可以任意組合,你可以大致選擇你喜歡的成員,從這個角度,能看到相似的地方。」
這種一致性,讓秋葉原變得極度包容,任何新事物,新點子在這裡都會被接受,亞文化和科技在秋葉原並非獨立演化,而是共生共融,造就了現在的秋葉原。「正是秋葉原每個人的自由創意和努力,使這裡擁有了自主的組織能力。」妹尾說。
秋葉原創造出來的獨特文化氛圍,也成了其對抗網際網路時代的重要武器。這種文化,以及因此衍生的文創產品憑藉其稀有性、非標性,難以被網際網路零售的標準化、性價比高等特性取代。在粉絲眼中,秋葉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購物的地方,而是一個尋找同伴,發現新的自己的精神家園。
「人」是秋葉原的靈魂,這也使得疫情對秋葉原造成了巨大打擊,售賣電器產品的TSUKUMO秋葉原站前店也和世嘉2號館在同一天關閉。在世嘉2號館閉館前,粉絲們來到店裡寫下自己對2號館的感謝和祝福,貼了滿滿一牆,有人寫道:這裡是我的青春。
對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秋葉原來說,用將近一百年時間塑造出的「聖地」,還不會那麼輕易倒下,只要這些內心單純、對二次元充滿熱愛的「御宅族」還在,就一定能找到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