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8日訊 (記者 盧偉霞) 素雪紛紛鶴委,清風飆飆入袖。一場小雪給初冬的威海蒙上一層薄紗,給這幅精緻的山水畫蒙上了幾分神秘色彩,用手輕輕撥開這層薄紗,在這座城市向南的方向上暈開一朵鮮豔的梅花,雪中傲立,驚豔四方。她就是全國重點鎮、全國千強鎮、首批全國環境優美鎮、山東省第一個國家衛生鎮、山東省新生小城市重點示範鎮——蔄山鎮。
在山東威海擁有這麼多「頭銜」的「明星」小鎮,恐怕非臨港區蔄山鎮莫屬了。近年來,蔄山鎮堅持以「威海要向精緻城市發展」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在深入實施產城融合發展和打造精緻新城的發展定位下,牢牢牽住「產業化、城市化」兩大主線,精緻產業格局,精緻城市內涵,用精緻繪就「蔄山樣板」的幸福底色。
蔄山鎮作為國家級開發區臨港區中心城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結威海南北的重要節點,在經歷過輝煌期、低谷期、調整期後,經過7年爬坡過坎,如今,蔄山鎮已進入高速精緻發展的快車道。
走進蔄山鎮,無論是產業規劃設計、服務配套建設,鄉村振興建設還是民生教育提升等等,都盡顯「精緻」二字,「精當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的理念在這裡開花結果,繪製出了精緻小城鎮建設的「蔄山樣板」。
聚焦動力更充沛 精緻設計促產業興鎮
產業是城鎮發展的基礎,想要發展水平高的城鎮,產業帶動是必走之路。行走在蔄山的產業大道上,智能製造、現代物流、工業企業比比皆是,工業沃土,產業興鎮,這樣表述蔄山鎮再恰當不過了。
走進位於蔄山鎮區北部的山東威達集團總部一個車間,井然有序、整潔無比的生產場景:物料擺放整整齊齊,操作區間距科學合理,各道工序有機相連,智慧機器人高效運轉……在這個智能化生產車間裡,生產的是連續20年產銷量世界第一的鑽夾頭產品。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精密夾具類產品生產基地,還是國家重點數控工具機產品產業化基地、國家智能製造試點項目和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我們目標是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製造產業園區,同時形成可複製、易推廣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促進和帶動國內整個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為製造業的新舊動能轉化提供威達力量。」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明燕信心滿滿地說。
從一家鄉鎮小作坊,到馳騁精密夾具世界舞臺的行業龍頭,我們看到了實業興邦的典型代表,也感受到了蔄山鎮培育產業的能力。
同樣產品遠銷海內外的威海臺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蔄興路上,走進15000平方米現代化生產車間,沒有嘈雜的機器轟鳴聲,一臺諾大的機器設備前只有一名工人作業,乾淨敞亮的車間裡,智能機械設備自動運轉,各種精密零部件在工具機上自動切割、折彎,一個個機器人手臂靈活自如地鈑金、焊接、打磨……
總經理楊永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這家以衝壓、鈑金、二次加工、焊接、打磨、電泳、噴塗為一體的科技公司,在產城蔄山的沃土上,嶄露頭角。高尖端的產品、智能的生產設備以及全新的管理模式,讓僅成立一年多的臺基智能科技項目,就實現了當年投產見效,年產值達3千萬元以上,今年年產值預計6千萬以上。
「之所以選擇在蔄山創業,主要還是認可這裡的產業設計規劃合理和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當地政府提前為我們規劃好了。」威海臺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永旺表示,從臺基智能科技一進入蔄山鎮中小實體項目區那一刻起,蔄山政府就迅速啟動招商,吸引和臺基科技產業關聯的企業,東山精密及配套工廠等落戶蔄山,為企業發展帶來源源不斷動力。
用「臥虎藏龍」這個詞來形容蔄山鎮產業現狀再合適不過了。作為全球最大的冬季專業滑雪器材的生產基地之一,開泰體育用品製造(威海)有限公司坐落於蔄山鎮李俚路160號,成為威海市招商引資規模最大的美資企業,產品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歐洲,斯堪地那維亞,及亞太區等十二個國家。
中國城市這麼多,開泰體育偏偏鍾愛威海蔄山鎮,對此開泰體育用品製造(威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冬欣表示,威海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與K2集團總部所在地西雅圖的氣候條件非常相似,這裡不僅貼近滑雪市場,而且氣溫條件更加適合工廠的生產。
「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一直以來開泰在基礎設施、廠房建設和企業用工方面獲得了各級政府的很多支持,尤其是用工方面,由於企業有明顯的淡旺季,臨港區管委和蔄山鎮政府在招工方面給予了很多幫助,積極協助與當地及周邊地區牽線搭橋,幫助企業招聘工作經驗豐富的勞動力,確保了企業穩定有序的生產。」王冬欣說。
行走在威海藍星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今年年初斥資千萬引進的德國原裝TPS中空玻璃生產線正在穩定生產中,工人們忙而有序的作業中。這家2013年才成立的特種玻璃生產企業,從規模較小和工藝簡單的玻璃加工,逐步發展到如今的高端玻璃加工引領企業,不僅成為國內多家知名房地產企業的指定供貨商,產品還遠銷歐美、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為眾多國外重點項目提供優質可靠的節能產品。
公司負責人張昭青告訴記者,來蔄山鎮創業十餘年,他見證了蔄山產業的發展和壯大,當年選擇這裡,就是看中這裡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優勢和便利,鎮政府非常重視域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積極地為域內企業排憂解難,做好服務工作,相信隨著蔄山鎮產業的整體壯大,加上企業不斷地自我創新發展,公司也一定能乘借東風,在這片土地上發展的越來越好。
剛剛結束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規劃,其中新的五年計劃指出: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國家長遠規劃實施的成敗要看基層。隨著蔄山產業設計不斷科學地調整,如今,蔄山鎮已形成高新產業項目區、泉州路項目區以及中小實體項目區,三大產業項目園區。這裡既有世界最大的鑽夾頭產品產業化基地,也有威海首家美國獨資企業,以威海港物流園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基地,也有一批中高端製造業主營方向的中小企業,區域內不同規模企業發展朝氣蓬勃。
蔄山產業的精緻設計為企業煥發新的生命力,產業也正在為小鎮的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精緻服務配套建設,讓城鎮更宜居
初冬的傍晚,寒意陣陣,而蔄山鎮全民健身中心廣場上卻人頭攢動,佔地83畝的健身廣場裡,十幾隻廣場舞隊伍跳得津津有味,一旁的健身器也沒有空閒,健身的人們隨處可見。時間倒回十年前,這樣的場景是很難想像,如今,卻已習以為常。
「以前不管夏天還是冬天,晚上只能蹲在家裡看電視,或者串個門,沒有地方可站兒(威海話:逛),真的挺枯燥的。」徐東進回憶起以前的生活,不禁感慨。而如今的他,幸福感溢於言表,新的衛生大樓建好了,新的永樂路小學剛也開學了,健身廣場,城市書房都有了,生活越來越便利了。
對於蔄山鎮南申格村村民徐東進而言,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接受教育,在家門口享受好的醫療條件,在家門口休閒娛樂,就是最幸福的事。當然對於所有蔄山鎮的市民來說,這都是最幸福的事。
是的,精緻城市建設的落腳點,始終在「幸福」二字上。老百姓滿不滿意,生活方不方便,能否吃得放心、出行順暢、居住愜意、有病無懼、老來無憂,是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精緻城市的最重要衡量標準。
國醫堂、康復室,全新升級兒保科、防疫科,配備現代化手術室,按照二級醫院標準打造……走進新建的蔄山鎮衛生綜合大樓,不禁讓人讚嘆,在家門口看病享受高質量醫療,如今在蔄山也已不是夢想,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成為蔄山鎮最硬核也是最暖心的舉措。
「除了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新增科室,我們醫院還藉助醫療集團平臺,可以邀請三級醫院的專家到我們醫院坐診,很多原來不能治療的一些慢性病、婦科病等疾病,都可以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得到診治。」蔄山鎮衛生院院長苗延芬說。新衛生綜合大樓的建立,將大幅提升基層醫療條件。
今年11月16日,位於蔄山鎮永樂路北、威海路南、泉州路東、廈門路西的永樂路小學,正式迎來新校區的第一批學生,該小學共設置38個教學班,容納學生約1600人。
朗朗讀書聲響徹耳畔,嶄新的操場上孩子們在自由玩耍,智慧化教室寬敞明亮,黃色富有藝術感的桌椅綻放著活力,音樂教室裡不時傳來悅耳曲目,讓校園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書法教室、舞蹈教室、微機室、室內體育館、圖書館……漫步在校園裡,仿佛置身於包羅萬象的科技館中,營造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環境和氛圍,受到師生們的喜愛。
隨著永樂路小學的啟用,蔄山鎮的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為轄區內適齡兒童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環境。
給人民群眾滿滿的幸福感是蔄山鎮政府不懈的追求。多年來,蔄山鎮堅持融入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扣群眾需求,辦好民生實事,通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年均民生投入約5000萬元,基礎配套和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城鎮的精緻、市民的幸福,在細節處見真功,蔄山鎮在精雕細琢上下功夫,精緻之路走得紮實而堅定。
新衛生大樓,新學校、全民健身中心廣場、政府中心廣場,城市書房、悅海電影院,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樂福廣場、威達廣場2大核心商圈初具規模……市民的出行、安全、生活更有所保障,教育、醫療、文旅與中心區同標同質,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這樣的蔄山才會更加有溫度。
創新村企聯建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蔄山鎮統籌考慮產業優勢資源稟賦和村莊布局等要素,通過產業項目貫穿,一村一品打造實現了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形成以點帶面、連片打造、整體推進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走進東許家村「花為媒」為主題的民宿,剛從威海市區來到這裡周末度假的苗建華一家引起了記者注意,在門前的湖泊上一起遊船,給小鴨子餵食,遊船累了回到室內來個蛋糕DIY,吃個燒烤,愜意十足。
苗建華告訴記者,他們經常到蔄山遊玩,一家人從市裡出發開車40分鐘就到了,這裡有各種顏色的花,空氣清新環境特別美,還可以領著孩子到青泉谷薰衣草莊園摘火龍果,自己動手鐵鍋燉大魚等等,每次來都很開心。
「我朋友圈裡經常看到朋友一家老少到蔄山玩的照片,感覺很多人都喜歡這裡,像是威海的後花園一樣。」苗建華說。
是的,作為城市的後花園,近年來,蔄山鎮鄉村振興的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探索出來的村企聯建新模式已成為已經成為「蔄山樣板」裡一塊奪目的金字招牌。
「1村+3企」的模式成為關注焦點。1村即以東許家村為中心,聯合威鷹芳香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捷峰房地產有限公司、深度地熱項目組3家企業,盤活東許家村閒散土地1800餘畝,打造「花為媒」主題民宿,「三生六藝」研學基地,與千畝玫瑰、薰衣草花海形成產業互動,實現農旅融合、振興鄉村,已成為蔄山鎮鄉村振興的特色名片。
走進位於臨港區蔄山鎮上善堂光伏農業觀光產業園區,百餘個農業種植大棚迎風而立,大棚頂部的光伏發電板銀光閃閃,綿延數百米,光伏板下,獼猴桃、桑葚、藍莓、不老莓等果蔬也在卯足了勁生長。「棚上發電、棚下種植」,目前上善堂光伏農業觀光產業園實現併網發電6000餘萬千瓦。
上善堂光伏農業觀光園同樣也是村企聯建的新典範。「1企+7村」的發展模式,截至目前,西武林、新權等7個村流轉土地1700畝,依託上善堂光伏農業及城市後花園項目建設,重點打造「紅色大夼」、麼山「遊客驛站」、西武林、小黃連片整治區,激活東楊格、西楊格、道北店3個村共2000餘畝土地資源,帶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同時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周邊村莊振興發展。
「經過長期實踐,我們摸索出了這樣一套村企聯建的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鎮南北兩大樣板片區形成了一定氣候,激活了鄉村內在發展動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蔄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叢大超表示,如果說城市建設好比是打造一件藝術品,他希望蔄山鎮能夠成為這座藝術品濃墨重彩的一筆。
春風化雨迎新篇,砥礪奮進創未來。如今,蔄山鎮已經奏響高質量發展主旋律,在「十四五」規劃的指引下,在蔄山精神的鼓舞下,我們相信「產城蔄山·精緻新城」的康莊大道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