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高71米,耳長7米,鼻長5. 6米,眉長5. 6米,眼長3 .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 .3米,腳違寬8 .5米。樂山最高的建築物68米,不是樂山市沒有經濟能力蓋更高的樓,而是有語:矮佛三分,也就近佛三分。
很多人熟悉樂山大佛是因為一部《風雲》電影,作為當時的取景地之一,當初那些經典的打鬥場面很多來源於此,而劇中的經典臺詞:水淹大佛膝,火燒凌雲窟,這裡的大佛說的就是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那時不是為開發遊覽,而是在岷江、青衣江以及年夜渡河的三江匯流處常常產生沉舟事故,本地老百姓為了鎮江水而建了這麼一尊年夜佛。據說自從建了年夜佛以後,未產生過一次沉舟事故。
有意思的是,民間傳說樂山大佛出現過四次「閉眼」和「流淚」,分別是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而每一次都是和當時的著名歷史事件有關。1962年和1963年,我國遇上了百年難遇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數以萬計,蘇聯還要逼迫我們還錢,社會慘狀橫生,大佛不忍看這人間的悲劇,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流淚。在1976年的樂山大佛再度閉眼流淚,這一年唐山也發生大地震,死傷數十萬人,樂山大佛怨天不公。2000年則是一個喜年,這是我國步入新世紀的起點,這一年我國順利加入WTO,而且申請奧運會舉辦城市也成功了,樂山大佛喜極而泣。
對此,民間有顯靈等類似解釋。但從科學角度解釋關於樂山大佛流淚的真相,其實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隨著我國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環境條件也大不如從前,以前乾淨純潔的雨水,現在也已經變成了腐蝕性和危害性極大的酸雨,這無異於對於樂山大佛是極大的考驗。酸雨不僅讓樂山大佛面部發黑,而且就連眼睛也遭到了腐蝕,看起來仿佛閉上了一般,關於眼睛之處流水,也是當時設計之初就存在的,主要是為了排水,因為機緣巧合也營造了非同一般的視覺效果,當然這也不乏給眾多佛教愛好者留下遐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