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人社工作既與國民經濟循環緊密相連,又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關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理解這一重大判斷,深刻把握其實踐要求,找準著力點和結合點,積極探索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人社路徑。
從供給側看,勞動力作為最積極、最活躍的生產要素,通過就業與生產資料結合,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提升人力資本、改善勞動力和人才供給、促進要素流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補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政策體系、服務保障等方面的短板,破解人才隊伍大而不強的難題,為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堅實支撐。這就要求我們適應我國勞動力資源稟賦變化,既注重開發存量,增加勞動力數量,保持和改善勞動力供給,又注重優化結構,合理配置青年勞動力和大齡勞動力,提升勞動力素質,推動形成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協同的產業體系。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切實保障、有效促進各類人員流動,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
從需求側看,就業關係居民收入,工資制度影響分配秩序,社會保障通過再分配功能改善居民消費預期,這些都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內需的主體是廣大群眾。群眾只有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有了較高收入和穩定的社會保障,才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和更強的消費意願,才能將消費潛力和需求釋放出來,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推進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既擴大就業容量又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循環與就業良性互動。這就要求我們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重要政策目標,深化工資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夯實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基礎。
從宏觀治理看,就業優先政策是宏觀調控的目標基準, 社會保障是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具有一定的逆周期調節功能。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面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發展環境,強化逆周期調節,意在通過主動作為、強力助推,熨平經濟運行中的周期性波動,降低系統性風險,從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協調,使就業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能夠有效對衝不利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兜民生底線、保市場主體的作用,提高社會保障政策應對複雜局面的前瞻性和靈活性,讓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加穩健。
進入新發展階段,標定了奮鬥新起點;構建新發展格局,標示了前進新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人社工作放到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加以審視和謀劃,找準坐標、高點定位,深化認識、自覺行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扛起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